劉嵩,曲保忠
(吉林醫(yī)藥學院 應用心理學院,吉林 吉林)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高等教育逐漸大眾化,為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發(fā)展。感恩是一切道德的基礎,隨著人類文化的逐步完善,感恩教育成為衡量學生的標準。因此,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已成為高校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1]。
校園文化是指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從而促進學生審美素質教育為目的,使全體師生在教學、管理、生活等方面形成物質與精神的全面結合的文化。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方面。
長期形成的校園文化凝聚成大學的精神,直接影響著大學的每一位師生。如小學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中學的“德才兼?zhèn)?、忠孝兩全”,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等。校園文化是先進文化的源泉,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承擔教書育人的重任,又肩負著引領社會文化的光榮使命。因此,我們應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反映在一定教育階段的文化體系,其建設的最終方向是育人。校園文化活動在改善知識結構、全面培養(yǎng)人才、滿足人際交往需求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校園文化也增強教師對于感恩教育的重視,從而形成相應的教育體系。
校園文化不是單獨指個體教師或學生,它是由許多人創(chuàng)造,長期形成的,內(nèi)容具有很強的趨勢性。如果說大學教育環(huán)節(jié)主要針對的是大學生,那么校園文化就是具有全方位的導向作用。校園文化不光對學生的學習有導向作用,對學生的生活也起著引領作用。一方面引導學生的思維、情感、行為都朝著健康方便踏進。另一方面改善學生學習、生活的不良習慣。
校園文化是通過學校的精神或學風、達成什么樣的共識、追求什么樣的理想、樹立什么樣的信念、實現(xiàn)什么樣的目標等來表達的。正是這種氛圍激發(fā)了每一個學生在學校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凝聚力。使學生和教師有強烈的吸引力,共同實現(xiàn)理想和目標[2]。
校園文化可以改善大學生的知識認知,滿足大學生的物質與文化的需求。在高校人才聚集地,學生的思想、生活理念、行為活動都通過校園文化直觀表達,這可能使校園文化成為新鮮理論、知識的聚集地。同時指導、推動整個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給社會輸送大量有才華、學識的人,為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增加力量。
目前,大學生整體表現(xiàn)出來的是現(xiàn)狀是積極的,還是有一小部分人對于感恩存在偏差。
自我意識是除自己之外,與周圍事物、人群的關系。青年自我意識發(fā)展最重要的特征是追求內(nèi)在世界的自我,關注自己忽略其他人。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學生的感恩教育隨之就會消失,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只擁有自我意識,感恩等其他情感消失殆盡。
學生感恩與誠信行為的缺失主要是因為學生的思想與行為達不到統(tǒng)一,比如說:大學生認識不到花父母錢需要秉承著感恩的心情,他們就會認為花父母的錢是理所當然。只要父母給錢就從來不會拒絕,不記得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從不給父母端洗腳水,長時間不與父母聯(lián)系,一心只想著自己玩的開心,情感觀念逐漸淡化,時間久了就把父母當成一步提款機。沒有誠信可言,更不用說感恩。
現(xiàn)在,許多大學生是家里的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被父母和親戚慣壞了,自私自大的性格已經(jīng)根深蒂固。計劃生育在當時是對社會有益的,但它在當代學生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無法無天,這與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系。孩子們要么無所畏懼,要么軟弱無能,以自我為中心,害怕與他人面對面交流[3]。
目前,大多數(shù)父母溺愛他們的孩子太多,由于父母經(jīng)歷過困苦的生活,所以將孩子的一切照顧好成為一習慣。典型的案例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一點抗打擊能力都沒有,十年前學生的跳樓指數(shù)是在10%,到如今學生的跳樓指數(shù)很可能就是30%。過分的保護、過分的愛使孩子缺乏家庭教育,處在溫暖的花房中,感受不到外面的炎熱。
現(xiàn)階段,大多數(shù)學生與外界沒有有效的溝通,甚至處于非常封閉的狀態(tài),感恩教育的理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更新和發(fā)展。雖然一些學校開展了感恩教育活動,但由于學校教育和教學方案的不完善,導致了感恩教育的低效。例如:學校舉辦主題班會,內(nèi)容是感恩自己的父母。由于學生每天回家做作業(yè)或玩電腦,他們不會注意父母對他們生活的關心。雖然班會舉行了,學生不知道如何理解他們的父母是不容易的,也就不懂得如何感恩自己的父母[4]。
當今社會存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現(xiàn)象,社會感恩誠信機制不健全。首先,感恩誠信的評價標準是不客觀的。自古以來,人們的感恩教育就是在父母和老師的帶領下完成的。學生對社會生活的實踐為零,只是一味的盲從,缺乏真誠的感恩和誠信。其次,社會對感恩教育的缺失幾乎沒有譴責。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于感恩就呈現(xiàn)出一種可有可無的心態(tài)。
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進行社會實踐,這是融入社會、鍛煉人格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進入社會實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在這期間學生會有放棄的想法。如果學校在校內(nèi)就提高大學生的感恩教育理念,學生在面對困難時就會表現(xiàn)出一種信念,有駕馭能力。所以,只有將感恩與誠信教育融入社會實踐,才能使大學生直接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為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升華提供一個新的舞臺。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學生感恩教育最直接的措施之一。自古以來,有一句哲學名言流傳至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感恩教育應該從家庭做起,父母應該重視孩子的道德教育。有些家長認為只要孩子還在上學就不用擔心教育問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父母應該經(jīng)常和孩子溝通,及時監(jiān)督他們的感激和誠實。有些學生感到不舒服,沒有安全感,家長應多正確引導,引導學生步入正確的軌道[5]。
強化感恩誠信教育理念,倡導多維度教育理念。在大學校園生活中,存在著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等多種體系,可以加入了教育理念。例如,誠實文化藝術節(jié)將舉行。與高中相比,校園里的文化課程會少一些,而且大多數(shù)時候,學校不會有任何安排。學生在空閑狀態(tài)下,最能做的就是躺在床上玩手機,不能參與互動。藝術節(jié)的開展,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參加感興趣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參與這些活動來提高對感恩教育的理解,在學習和生活中得以運用。
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在開展感恩節(jié)期間,不要純粹的紙上談兵,要讓學生在生活總實踐。比如說:回到家長給父母做一次飯,在父母生日的時候給父母打一個電話,“說你們辛苦了”等等。感恩雖然是要留存心中,更多的也是需要在未來的生活中展開。
大學校園呈現(xiàn)出來的教育方式是輕松,教師上完課就走,學生不會出現(xiàn)上課備課、下課留堂的現(xiàn)象。學校的文化課占總課程的十分之六,其余課程根據(jù)所學專業(yè)會有所改變,教師對于學生的感恩教育沒有完整目標。在課堂是單純的將感恩的定義、觀念、案例加以描述,至于學生的完成結果,教師不重視。
面對此等狀況,教師應該根據(jù)校園文化對教學課程進行整體改革。比如:上課之前引領學生觀看感恩視頻,讓學生先生了解感恩的情節(jié)。在上課之時講述感恩對于自己、社會有多么大的影響。最后讓學生走出校園去實踐,體會感恩給內(nèi)心帶來的快樂。
綜上所述,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感恩教育是建設誠信社會的首要前提。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幫助大學生學會感恩,集中思想,不懈探索,開拓新世界。同時學生感恩教育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校園文化品位的提高,有利于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精神,讓更多的人沐浴在良好的社會感恩氛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