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敏
(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中醫(yī)院 新鄭451150)
牙髓及牙周組織在解剖上互相溝通,會造成聯(lián)合病變的發(fā)生,且兩者的病變及感染可相互擴散及感染[1]。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在臨床上較常見,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療程較長且預后較差。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治療的原則是徹底消滅感染源,積極處理兩方面的病灶[2]。本研究采用Vitapex糊劑根管充填聯(lián)合清胃散火湯治療牙周牙髓病變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12 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牙周-牙髓病變患者72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6 例。其中觀察組男20 例,女16 例;年齡18~65 歲,平均(32.2±6.1)歲。對照組男19例,女17 例;年齡19~64 歲,平均(31.8±6.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診斷為牙周-牙髓病變,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牙周-牙髓病變診斷標準;自愿參與本研究;臨床資料完整;無嚴重器質(zhì)性疾??;無精神障礙患者。排除標準:根管產(chǎn)生鈣化或變異,難以采用根管治療,采用拔除或手術(shù)治療,;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免疫功能嚴重受損;伴有腎功能損害、重癥甲狀腺疾病;伴有重大疾病及其他典型惡病質(zhì)患者。
1.3 診斷標準 符合臨床診斷標準[3],臨床上表現(xiàn)探之出血,牙周袋>5 mm,伴有咬痛或咬無力,牙齦溢膿、紅腫,下牙結(jié)石Ⅰ~Ⅲ度;X 射線片顯示部分患牙齲壞、牙冠松動,牙齒根尖區(qū)低密度影像,嵴頂或牙槽根尖分叉部存在不同程度吸收,伴有自發(fā)痛史。符合《實用中醫(yī)口腔病學》中醫(yī)辨證分型,咀嚼或遇到冷刺激時疼痛加重,牙齦紅腫出血,自覺牙痛,牙齒松動,牙周溢膿,另外疼痛感可放射至顳部,大便干,小便黃,伴有口臭,脈滑數(shù)或洪數(shù),舌紅苔黃[4]。
1.4 治療方法 檢查記錄患者根尖周具體情況,以及牙周破壞程度、范圍,拍攝X 射線片,實施基礎(chǔ)化的牙周治療:取0.9%氯化鈉溶液及3%過氧化氫溶液反復交替沖洗牙周袋,進行口腔衛(wèi)生指導,同時齦上潔治,齦下刮治。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chǔ)上采用Vitapex 糊劑根管充填聯(lián)合清胃散火湯治療。先行根管預備:常規(guī)開髓、拔髓、擴根、超聲波沖洗根管封捻,換藥直至癥狀基本消失,根管內(nèi)干燥,無異味或滲出。再行根管充填:應(yīng)用注射器將Vitapex 糊劑注入根管內(nèi),使整個根管能被糊劑徹底充滿,并適當超填,牙膠尖暫封。8 周后將根管內(nèi)部糊劑取出,進行樹脂永久性根管充填。治療期間注意保持口腔衛(wèi)生,并配合叩齒鍛煉[5]。清胃散火湯組方:黃芩3 g、黃連3 g、知母5 g、玄參5 g、甘草3 g、薄荷2 g、生地黃5 g、升麻5 g、梔子3 g、地骨皮3 g、葛根3 g、石膏3 g、桔梗3 g、連翹3 g,水煎服,每天早晚各1 次,1 劑/d,持續(xù)治療8 周[6]。對照組在一般治療基礎(chǔ)上采用清胃散火湯治療,方法同觀察組。
1.5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臨床療效及牙周有關(guān)指標。臨床療效評定標準:顯效,出血指數(shù)(BI)陰性,牙周探診深度(PPD)減少≥3 mm,牙痛及根尖區(qū)竇道消失;有效,BI 陰性,PD 減少>2 mm,疼痛消失,竇道未閉但無分泌物;無效,BI、PD、疼痛等均無明顯改善,X 線片見牙槽骨吸收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牙周有關(guān)指標包括PPD、臨床附著水平(CAL)、根尖周指數(shù)(PAI)。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白細胞介素-1β(IL-1β)水平。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牙周指數(shù)比較 治療前兩組PPD、CAL、PAI 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PD、CAL、PAI 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牙周指數(shù)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牙周指數(shù)比較
組別 n 時間 PPD(mm) PAI CAL(mm)觀察組36治療前5.27±0.523.31±0.551.84±0.35治療后3.86±0.382.42±0.270.86±0.16對照組36治療前5.34±0.553.27±0.531.79±0.33治療后4.65±0.432.89±0.351.21±0.25
2.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2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5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L-6、TNF-α、IL-1β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IL-6、TNF-α、IL-1β 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組別 n 時間 IL-6(pg/ml) TNF-α(pg/ml) IL-1β(ng/ml)觀察組36治療前203.86±26.4444.69±8.348.87±1.33治療后116.29±18.0125.77±4.355.16±0.71對照組36治療前198.43±25.3745.27±8.478.79±1.29治療后154.20±21.7334.08±6.286.85±0.90
牙髓炎及牙周炎的病理改變及發(fā)病因素雖然不盡相同,但兩者的感染可經(jīng)兩者間的交通途徑相互擴散,兩者的病變過程可相互影響。牙髓炎及牙周炎均為混合性細菌感染,最終形成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7]。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存在附著喪失、慢性炎癥、牙齦退縮、牙周袋形成、牙髓鈣化和牙槽骨吸收等組織病理學變化,此次研究所選擇的觀察指標PAI、PPD 和CAL 可實現(xiàn)對牙周牙髓病變患者牙髓及牙周組織修復及損害情況的客觀反映[8]。研究顯示,在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中,炎性反應(yīng)為關(guān)鍵因素,機體受到致病菌細胞脂多糖的刺激會釋放多種炎性因子,致使牙齒支持組織遭受破壞,引發(fā)一系列病理改變。除此之外,相較于健康者,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患者的IL-6、TNF-α、IL-1β 水平明顯較高,且IL-6、TNF-α、IL-1β 水平與牙髓及牙周組織破壞程度呈正相關(guān),因此IL-6、TNF-α 及IL-1β 可作為診斷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炎癥狀態(tài)敏感性標記物。
Vitapex 糊劑的主要成分為氫氧化鈣和碘仿、聚硅氧烷油,是新型的根管填充劑。其中聚硅氧烷油是高級潤滑油,可增強糊劑的流動性和可吸收性;碘仿可發(fā)揮防腐、消毒、減少滲出和除臭作用,可促進炎癥病灶的吸收,誘導牙周組織再生修復[9]。氫氧化鈣有強堿性,能有效清除牙周炎癥及根肩周炎的酸性物質(zhì),使根尖周肉芽組織纖維化,有利于牙槽骨再生。選擇注射的方式進行Vitapex 糊劑根管充填治療,操作簡單方便,適當超填能加大根管充填壓力,使Vitapex 糊劑與根管壁緊密貼合,并使牙膠尖暫封以防止發(fā)生微滲漏,有利于牙周和牙髓組織愈合。胃火炙盛與牙周牙髓病變發(fā)生密切相關(guān),清熱瀉火是治療本病的基本方法。牙周-牙髓病變病機關(guān)鍵在于胃火上蒸,故臨床治療應(yīng)以消腫止痛、清熱瀉火為基本原則。清胃散火湯具有涼血瀉火、清熱散結(jié)的功效。本研究治療前兩組PPD、CAL、PAI 對比無顯著性差異,治療后,兩組PPD、CAL、PAI 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2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5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IL-6、TNF-α、IL-1β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IL-6、TNF-α、IL-1β 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采用Vitapex 糊劑根管充填聯(lián)合清胃散火湯治療牙周牙髓病變患者能夠改善患者相關(guān)牙周指數(shù),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臨床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