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剛,鄭彥華,張憲哲,王永棟
(河北省寧晉縣醫(yī)院骨二科,河北 寧晉 055550)
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其主要特點是脊髓廣泛受壓,神經脊髓受損嚴重[1]。自Hirabayashi等[2]發(fā)明了“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expe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LAP)”以來,該技術很快被廣泛應用于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并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ELAP操作安全、簡單,保留了大部分頸椎后部結構,與椎板切除術相比,有利于頸椎的穩(wěn)定性。Kong等[3]報道了術中減壓的范圍影響脊髓后移的程度,從而影響ELAP的效果。Ogawa等[4]研究發(fā)現(xiàn)術后頸托固定可能不利于CSM患者行ELAP后的恢復。以往的文獻報道多側重于CSM手術方式的選擇、不同的固定方式等對療效的影響,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術前影響多節(jié)段CSM患者ELAP療效的諸多因素,希望術前判斷為患者的預后提供臨床參考,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年6月至2016年11月,我科收治多節(jié)段CSM患者65例,其中接受ELAP治療并獲得隨訪的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齡36~72歲,平均年齡為(55.26±9.30)歲;病程7~30個月,平均病程(17.79±4.62)個月。所有患者術前均行頸椎正側位X線片、頸椎CT及MRI檢查,明確脊髓受壓節(jié)段、后縱韌帶是否骨化。納入標準:脊髓受壓節(jié)段≥3個節(jié)段;影像學資料完整;隨訪時間大于12個月。排除標準:頸后縱韌帶骨化癥;頸椎結核、腫瘤;脊髓空洞癥;先天性脊柱畸形;既往有脊柱手術史;合并其它系統(tǒng)嚴重功能障礙。以日本骨科協(xié)會(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評分標準評價患者的神經功能改善情況,并計算JOA評分術后改善率。改善率(%)=(術后評分-術前評分)/(17分-術前評分)×100%,其中≥75%為優(yōu),50%~74%為良,25%~49%為可,<25%為差。
1.2 變量與手術方法
1.2.1 自變量 自變量包括:年齡(X1)、病程(X2)、頸椎曲度(X3)、脊髓信號強度(X4)、脊髓受壓程度(X5)、術前JOA評分(X6)。其中性別為分類變量,其余為連續(xù)變量。改善率(Y)為應變量,用來評價ELAP的效果。病程是指出現(xiàn)步態(tài)的改變至手術前的時間[5]。術前JOA評分表示疾病的嚴重程度。頸椎曲度:頸椎側位片上,C2椎體下緣與C7椎體上緣的夾角θ[6](見圖1)。脊髓信號強度:于頸椎MRI正中矢狀位的T2加權像上脊髓受壓信號增強最明顯部位測量信號強度值a,再于C7~T1脊髓節(jié)段測量信號強度值b,脊髓信號強度=a/b,如果T2加權像上脊髓信號無明顯改變,則取脊髓受壓最重部位測量信號強度值[7](見圖2)。我們在頸椎MRI正中矢狀位圖像上評價脊髓的受壓程度,測量脊髓受壓最重處椎管矢狀徑(c),以及T1椎體處椎管最短直徑(d),即T1椎體后緣中點到棘突與椎板結合處中點的距離,脊髓受壓程度=1-c/d(見圖3)。以上測量均由兩位影像學醫(yī)師共同完成,本組病例的頸椎曲度為(8.77±8.55)°,脊髓信號強度(1.52±0.21),脊髓受壓程度(0.33±0.06)。
1.2.2 手術方法 手術均在全麻下進行,俯臥位。取頸后正中切口,沿棘突、椎板剝離兩側椎旁肌暴露椎板,保留C2伸肌止點,切除棘突至基底部,開槽部位位于椎板外緣,于癥狀較重的一側開門,對側鉸鏈,椎管擴大成形,開門角度45°~60°,用頸后路鈦板固定維持開門狀態(tài),徹底止血,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放置引流,逐層縫合傷口。椎管擴大成形范圍以充分減壓為原則。術后負壓引流48 h,頸托固定4周后,開始進行頸部的功能鍛煉。所有手術均由同一組醫(yī)師完成。
本組47例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4~19個月,平均16.5個月。所有手術順利,術中無硬膜囊及神經根的損傷。術后引流通暢,無血腫、感染發(fā)生,無C5神經根麻痹出現(xiàn)。術后即出現(xiàn)不全癱的患者2例,均為脊髓受壓程度超過50%,表現(xiàn)為術后即出現(xiàn)四肢肌力感覺功能障礙,且肌力的降低重于感覺障礙。給予激素沖擊、營養(yǎng)神經等治療,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復。
JOA評分由術前的(9.23±1.18)分升至末次隨訪時的(13.23±1.66)分,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7.73,P=0.00),平均改善率為(51.93±19.03)%,優(yōu)8例,良20例,可16例,差3例。
各變量之間相關系數見表1。改善率與病程、脊髓信號強度、脊髓受壓程度之間有負直線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為-0.782、-0.778、-0.710,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圖1 頸椎曲度測量示意 圖2 脊髓信號強度測量示意 圖3 脊髓受壓程度測量示意
年齡病程頸椎曲度脊髓信號強度脊髓受壓程度術前JOA改善率年齡r1.0000.2270.0910.2300.266-0.162 -0.200 P0.0630.2720.0600.0350.1390.089病程r0.2271.000-0.028 0.6730.677-0.062 -0.782 P0.0630.4270.0000.0000.3390.000頸椎曲度r0.091-0.028 1.000-0.121 0.0830.0290.003P0.2720.4270.2080.2910.4230.493脊髓信號強度r0.2300.673-0.121 1.0000.576-0.149 -0.778 P0.0600.0000.2080.0000.1590.000脊髓受壓程度r0.2660.6670.0830.5761.000-0.178 -0.710 P0.0350.0000.2910.0000.1160.000術前JOAr-0.162 -0.062 0.029-0.149 -0.178 1.0000.149P0.1390.3390.4230.1590.1160.159改善率r-0.200 -0.782 0.003-0.778 -0.710 0.1491.000P0.0890.0000.4930.0000.0000.159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中的各參數見表2,其中病程、脊髓信號強度、脊髓受壓程度的偏回歸系數有統(tǒng)計學意義。建立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為:Y=1.458+0.001 X1-0.015 X2-0.001 X3-0.380 X4-0.597 X5+0.005 X6。復相關系數R=0.873,決定系數R2=0.762。方差分析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F(xiàn)=21.287,P=0.000,多元線性回歸方程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逐步擬合,“最優(yōu)”回歸方程為:Y=1.537-0.014 X2-0.371 X4-0.681 X5。復相關系數R=0.870,決定系數R2=0.757,方差分析F=44.752,P=0.000,回歸方程有統(tǒng)計學意義。根據標準化回歸系數大小,對改善率的影響從大到小依次為脊髓信號強度、病程、脊髓受壓程度。進入逐步回歸方程參數見表3。
表2 多元線性回歸方程的參數估計
表3 進入逐步回歸方程的參數估計
典型病例為一37歲男性患者,主因雙上肢麻木、雙下肢無力1年入院。入院后根據患者病史、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診斷為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在全麻下行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手術前后影像學資料見圖4~5。
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的手術治療大致可分為前路、后路、前后路聯(lián)合減壓,術式的選擇缺乏客觀標準,研究結果不一,尚存爭議[8-11]。支持前路手術的學者認為,前路手術可以直接解除來自脊髓前方的壓迫,改善生理曲度,有利于脊柱的穩(wěn)定性。支持后路手術的學者認為,后路手術通過脊髓向后飄移間接解除脊髓受壓,手術風險較低,更多的保留了
圖4 術前MRI示多節(jié)段脊髓受壓
圖5 術后1年MRI示脊髓無受壓
頸椎的活動度,降低鄰近節(jié)段退變的風險。Fehlings等[12]通過一項前瞻性、多中心的臨床研究首次證實,前路與后路手術療效相當。我們認為對脊髓受壓節(jié)段≥3個節(jié)段的患者應優(yōu)先考慮后路手術。目前臨床上有多種頸后路術式,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操作安全、簡單,效果肯定[13-15],是大多術者的首選。本研究對影響ELAP效果的術前諸多因素進行了分析。
Takahashi等[16]首先描述了頸椎病患者MRI上出現(xiàn)髓內高信號的現(xiàn)象,他們認為高信號預示預后不良,并推測其與脊髓軟化、脊髓長時間受壓有關。脊髓信號的變化伴隨著脊髓的病變[17]。但Mehalic等[18]認為T2加權像上的脊髓高信號沒有特異性,可能與水腫、炎癥、缺血、神經膠質增生或脊髓軟化有關。Tetreault等[19]發(fā)現(xiàn)伴有T2加權像高信號的患者脊髓功能恢復能力欠佳,預后較差。本研究采用比值量化信號強度,避免了人為因素對高信號劃分影響,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患者的個體差異,發(fā)現(xiàn)脊髓信號強度與術后改善率有關,脊髓高信號患者術后改善率較低。我們還發(fā)現(xiàn)脊髓信號強度與病程、脊髓受壓程度有直線相關關系,脊髓長時間、嚴重受壓,腦脊液回流障礙,造成脊髓受損、變性、軟化,隨之出現(xiàn)信號強度的改變[20-21]。
本研究表明病程與術后改善率相關,病程較長的患者,術后改善率較低。這提示我們早期手術有利于提高療效。Fujimura等[6]也報導了相似的研究結果。他們通過對ELAP術后長期隨訪發(fā)現(xiàn),術后1~3年影響改善率的主要因素是病程;但術后5年改善率出現(xiàn)下降,其影響因素為病程及患者手術時的年齡。Chiba等[15]也發(fā)現(xiàn)ELAP術后3年患者JOA評分改善顯著,5年后出現(xiàn)輕微的降低趨勢,尤其是老年患者。隨著年齡增長出現(xiàn)的關節(jié)及脊柱其他部分的退變,心腦血管疾病、全身機體功能的退化,可能影響術后的長期效果。本組病例隨訪時間較短,期間沒有發(fā)現(xiàn)JOA評分降低的病例,回歸分析年齡不是影響改善率的主要因素。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脊髓受壓程度是影響改善率的因素之一,3例術后改善率差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脊髓受壓程度超過50%。直線相關分析顯示脊髓受壓程度與脊髓信號強度有相關性。脊髓受壓程度嚴重,伴隨著脊髓功能受損嚴重,減壓時對脊髓的沖擊就相對越大,從而影響預后。后路減壓機制包括后方的直接減壓和前方的間接減壓,前方間接減壓的基礎是脊髓后移[22-23]。前方的致壓物突入椎管較多時,可能會造成脊髓的后移不能完全脫離前方致壓物,影響術后脊髓功能的恢復,降低改善率。此外,術后即出現(xiàn)不全癱的2例患者,脊髓受壓程度均超過50%,雖然術中我們操作輕柔,盡量減少對脊髓的刺激且給予甲潑尼龍沖擊治療。我們認為脊髓受壓程度嚴重,減壓后脊髓的再灌注損傷可能就越重,是造成不全癱的主要原因。
有文獻報道頸椎后凸影響ELAP的療效[24],但也有文獻持相反的觀點[25]。Suda等[20]認為局部后凸會降低ELAP治療CSM的療效,并提出術前局部后凸的角度小于13°的患者可以獲得滿意效果,但后凸大于13°時,額外的前路減壓或后凸矯正是必要的。本研究中頸椎后凸的患者共8例,最大的頸椎后凸角度為11°,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頸椎曲度與改善率不相關。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樣本較小,隨訪時間較短,資料的收集有所受限,且ELAP的療效與術前、術中、術后等諸多因素有關,這使我們的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偏倚,結果仍需大樣本、長期隨訪的數據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