奐然星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訓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有效方法。學習的興趣對學習的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是十分重要的。
教師往往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小學生模仿性強,如果教師范讀得好,就會吸引學生產(chǎn)生興趣,漸漸喜歡朗讀,從而喜歡語文學習。因此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范讀時,教師必須結(jié)合文章的內(nèi)容,具體分析語言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 如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并指出應該怎么讀,不應該怎么讀,使學生先有感性認識,然后要分析文章意義,使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這樣讀。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逐漸分辨出語言的表現(xiàn)方法,才能在今后的朗讀中,有意識地用合適的方式表達情感,而不是機械地模仿教師的朗讀聲調(diào)。
我校有位教師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學中,按照這篇童話故事的情節(jié)和文章的思想感情,他朗讀的基調(diào)是低沉緩慢的。在大年夜,一個孩子應該是享受家庭幸福的時候,但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卻在街頭忍受寒冷饑餓,沒有一絲溫暖,最后凍死在墻角。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開頭環(huán)境描寫部分,應該用低沉、輕緩、帶有傷感的語氣;當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幻象時,應該用充滿欣喜、希望的語氣讀,特別是在幻象中看到疼愛自己的奶奶時,更應是語調(diào)高而語速快,害怕奶奶離她而去,讀到幻想消失時,則流露出悲哀和痛苦。這位教師讀時還注意標點符號,讀出抑揚頓挫,引導學生入境、動情,透過小女孩的悲慘的命運,了解作者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對黑暗社會的貧富懸殊表達出強烈的控訴。教師的范讀能用不同的語氣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啟發(fā)式”的根本特點是“引而不發(fā)”,相反,“注入式”的根本特點是“發(fā)而不引”,這就是它們的根本區(qū)別。所謂“引而不發(fā)”,是說在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任務和主要作用是“引”而不是“發(fā)”,是循循善誘、啟發(fā)誘導,而不是把書本上的知識、原理、法則等內(nèi)容和盤托出,直接傳授給學生。在“注入式”教學中,學生雖然也要積極思維,也要發(fā)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由于“注入式”教學的根本特點是“發(fā)而不引”,是老師講學生聽,是老師寫學生抄,學生的一舉一動只能圍繞著教師這根“中心軸”去運轉(zhuǎn)。因此,學生的心情再激動,積極性再高,也只能是坐在下面當“觀眾”,而不能跑到舞臺上去當“演員”。所以,從總體上來看,學生始終是處于被動的地位。但是,在“啟發(fā)式”教學中就不同了。這時,由于學生是通過自己的眼、耳、鼻、舌和手、腦等器官的積極活動去主動獲取知識的,因此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了,他們不再是處于“觀眾”這樣一種被動的地位了,相反,而是成為課堂這個舞臺上的“主要演員”(即“主角”)了。在課堂上,同學之間,甚至師生之間,可以展開激烈的爭辯 ,讓學生真正通過自己的實踐去掌握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讓學生機械地反復地去讀,只求讀的形式,不求如何在“以讀為主”的前提下,將重點、難點講深講透。主要表現(xiàn)在:(1)只注重形式,什么自由讀、個別讀、分角色讀、領(lǐng)讀、齊讀等,學生沒有感情投人,沒有切身感受,只是偏離課文情感的機械發(fā)音;(2)指導 生硬,一遇到讀,就急于告訴學生該用什么語氣去讀,缺乏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理解的機會,這樣很難使學生的認識和朗讀能力得到提高。
朗讀教學是語言訓練的體現(xiàn),也應體現(xiàn)教師指導,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方法。在指導朗讀時, 應該讓學生自讀自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邊讀邊思考、邊體味,或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的感情與課文表達的感情融為一體,例如《校園交響詩》一文,把教室比作蜂巢,把校園比作鳥島,把老師比作樹根,這首詩就是寫我們學生的生活,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去感受對學校的那種深厚感情。當學生確實讀不出感情、讀不出味的時候,老師再進行提示、點撥,效果會更佳。
總之,朗讀是我國傳統(tǒng)的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切不可忽視它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注意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