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少坤
陶行知先生說:“好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不僅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笔谥贼~不如授之以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理論,又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輔之于切實可行的教學手段。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高中歷史教師能夠更有效地了解學生想要學習的知識,進而結合學生的興趣,引入學生感興趣的歷史事實,從而保證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積極實現(xiàn)以人為本視閾下的教育教學改革。
高中歷史教學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改革具有以下幾方面意義:一是有助于構建和諧的班級氛圍。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下更重視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在課堂中僅僅是教師講、學生聽,而在運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后,教師能夠更有效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從而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教師在課堂中能夠積極與學生互動,促使班級形成更和諧的氛圍,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成果,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也會大增;二是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歷史教學效果。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教學背景下,教師更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根據學生對歷史不同階段的喜好程度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學方針和策略,會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還原歷史知識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更感興趣,在課堂中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保證了歷史學習的效果,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一)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
要想實現(xiàn)以人為本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教育工作者就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在以往教學理念的支持下,教師常常采用“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常常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學生很少會產生獨立思考的地位或者是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這也是造成高中歷史教學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谶@樣的事實,教師需要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關系,在課堂中認識到教師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領路人,更要認識到教師是課堂中的參與者,而學生是課堂中的主要參與者,教師在課堂中應以學生為主。同時,要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更高的地位,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例如,在講授高一必修三《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一課時,由于該課屬于近現(xiàn)代歷史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言,讓學生講述在父輩祖輩那里聽到的關于社會變遷的故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要發(fā)言者,參與課堂、主導課堂。
(二)還原歷史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部分高中生認為歷史知識枯燥無味,且記憶量較大,因而學習積極性不高。只有當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興趣時,才能將身心投入到歷史課堂中,從而學習到更多的歷史知識。
1.課堂教學導入的趣味性
有趣的課堂導入對歷史課堂教學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在一節(jié)課開始的短時間內,學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在課堂開始之前運用趣味性的導入方式,吸引學生,穩(wěn)定學生的情緒,激發(fā)其學習興趣。趣味導入的方法很多,有故事導入、詩詞導入,等等。
2.課堂教學語言的趣味性
教師不但要傳授給學生歷史知識,還要講究一定的教學策略,運用相對輕松、幽默的教學語言,用個人魅力感染學生。比如,在給學生講到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時候,可以告訴學生鄧世昌這個人非?!敖o力”,以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讓知識點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事實上,高中歷史教師要想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就要加大自身修養(yǎng),擴充知識面,這樣才能使歷史教學語言生動直觀、富有形象性。在講解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時候,可以用“勢如破竹”“縱橫馳騁”等成語,而到秦朝的殘暴統(tǒng)治的時候,可以用“巧取豪奪”“倒行逆施”等成語,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這都是學生比較樂意接受的授課方式。
3.課堂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要增強高中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就要注重歷史內容跟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在講課的時候不能把一門學科孤立起來,要把歷史內容跟其他知識相互滲透與融合。事實證明,當歷史學習內容跟學生的其他
學科知識結合的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越高,這成為歷史學習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在講解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的時候,引出一副對聯(lián)“中華民國萬歲,袁世凱千古”,讓學生找出這幅對聯(lián)的巧妙點,問題提出來之后,一部分思維比較敏捷的學生就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對聯(lián)講究對仗,但是這里的“袁世凱”是三個字,“中華民國”是四個字,沒能對仗。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解:站在文學角度上分析這個不是對聯(lián),主要的寓意就是說明“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這種趣味性的教學內容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輕而易舉明白袁世凱的復辟專制是不得民心、也是違背歷史潮流的舉動,必然失敗。
(三)以學生為本,充分意識到學生的主體性
1.老師精講,引導學生“會聽”
聽課是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較多的教師“滿堂講”,學生“滿堂昏”,導致教學惡性循環(huán)的產生。精講,并不是說教師不要講。相反,教師更要講,而且是會講、精講。即內容精要、語言簡潔、分析到位,既有針對性,不面面俱到;有啟發(fā)性,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有種“四兩撥千斤”之感。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精講”且又有效率呢?首先,矯正學生聽課思路,保持同一狀態(tài)。實際教學中,往往出現(xiàn)教師講與學生聽的時間差,學生的聽跟不上教師講的節(jié)奏。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調控學生的聽課狀況,使課堂教學處于“同時態(tài)”,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證。其次,指導學生的課堂板書。一般的課堂板書突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結構、重點、難點等問題,把知識點濃縮,可減輕學生的記憶量,又提高學習效果。
2.巧設“包袱”,引導學生“會想”
相聲能吸引人,就在于它不斷地抖出一個又一個“包袱”。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是必不可少的,而設問也應有“立意”,制造出“包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培養(yǎng)其歷史思維能力。
3.通過練習,引導學生“會用”
歷史練習,是教學中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在實踐中鞏固自己學到的知識。不同變式的呈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會用”的層次性。教師根據內容、能力的要求不同,設計不同題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既鞏固了知識,又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嘗試學生自主命題,體現(xiàn)訓練的主體性。讓學生轉換一下角色,站在教師或命題者的角度,動手設計能力訓練題。既是學生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的有益嘗試,同時又可以加深對教師或命題者的認識和理解,對學生和考試都有益處。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學生的主要目的是保證自身的學習效果。要想真正實現(xiàn)師生共贏,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一方面,教師使用多媒體手段,使學生被形式新穎的知識所吸引,在一定程度上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保證他們的課堂學習時間;另一方面,教師使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在課前做好教案,更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為學生講授知識,減少板書過程中所消耗的時間。由此可見,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有效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效果,真正實現(xiàn)以人為本理念下的師生共贏。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能使教師與學生建立平等的交流關系,平等對待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手段及進行趣味性教學,能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真正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