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道 鄧曉芳 王雅菡
德育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抓手,助力追尋美好生活是其應有之義。新時代德育應思考美好生活與德育的內在聯系,發(fā)現新時代德育植根于美好生活的鮮活素材,以追尋美好生活的學生為主要對象,以助力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為價值旨歸,以落腳于美好生活實踐為主要途徑。因此,如何構建美好生活育人機制,成為提升德育實效性的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碑斍?,我國物質生活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但具體到社會微觀單元,依然存在資源分配不均等因素引起的差異。家庭生活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物質生活保障,由此,理想信念教育、勞動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學校德育內容在現實中難以充分展開。
1. 重視知識學習,忽視勞動實踐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的教育評價機制主要圍繞學生的各項考試科目擬定,在教育評價機制以外的因素則基本忽視??荚嚦煽兊母叩捅徽J作是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的深淺。課堂上理論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必須清晰的一點是,人的解放是從解放雙手開始,進而是解放腦袋。如何實現科學文化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三者的一致,勞動實踐是必要的橋梁和手段。
2. 強調個人成就,忽視集體共進
在市場經濟的社會背景下,容易讓人誤以為成功是個人的成功,成功更多地源于個人努力?!凹w意識被削弱了,個人主義日漸凸顯”的現象蔓延至教育領域。如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所指出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是針對我國大學的教育體制忽視“集體主義教育”弊端而發(fā)出的鏗鏘有力的批判。大學教育與中小學教育之間是相互承接的,大學教育所顯現的問題在中小學教育當中已初見端倪,能從中小學德育當中找到其發(fā)端之處。如何讓學生從小樹立集體意識,看到“個人與集體”之間的聯系,顯得尤其重要。
3. 重視物質享受,忽視精神追求
面對相對和平的時代、物質較為充裕的時代,教育者應引導學生重視精神追求、培育艱苦奮斗的精神,爭當優(yōu)秀的革命傳統(tǒng)的傳承者。{1}當前的物質生活是由老一輩人的艱苦奮斗所創(chuàng)造的,只看到當前的物質享受而忽視憶苦思甜,只著眼于當前的物質享受而忽視為祖國的明天奮斗的精神追求,是隔斷“過去—現在—未來”“個人—社會—國家”關系的體現。{2}忽視精神追求是對人類文明的傳承的否定。文明的傳承,既包括物質文明的傳承,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傳承,忽視精神追求將阻礙精神文明的傳承。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重視精神追求,樹立理想信念。
解決上述問題,首先要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fā)生了變化進行體認。在生產力不發(fā)達的狀態(tài)下,人們滿足于溫飽并展望小康社會。隨著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目標基本達成,人們的需求開始超越“經濟”“文化”兩個傳統(tǒng)領域,變得多樣化。其次,在人們需求愈加豐富的今天,美好生活教育沒有緊貼新時代的要求,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出現了偏差。因此,我們要加深對美好生活的認識與理解,探索美好生活教育的育人機制,并付諸實踐,提高實效性,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美好生活教育”是指通過“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系列課程,在幫助學生體悟美好生活豐富內涵的同時,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引導學生從小在熱愛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樹立為實現中國夢而艱苦奮斗的理想信念。新時代美好生活教育以“民族復興? ?匹夫有責”為主題,以從小樹立勞動和創(chuàng)造觀念為目標,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內容,以校本課程為實施載體,幫助學生分別在認識層面和實踐層面上感悟和體認美好生活,既注重形而上的關懷,又關注形而下的實踐,從而達到知行一致。
立足2017年發(fā)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精神,構建新時代美好生活教育實踐機制。其中,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理念明確、目標設定、內容建構、行動路徑。
1. 明確實施理念
開展以“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為脈絡,以“近現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中國夢主題宣傳教育、時事政策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理想信念教育進校園”調查研究,以及對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論述進行文獻整理,得出“主題鮮明、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系統(tǒng)構建”的美好生活教育實施理念
2. 設定目標體系
調查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中小學生及其所在的家庭與學校關于美好生活的認識,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論斷,尋找個人、家庭和學校對美好生活的認識產生偏差的原因,結合新時代關于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yǎng)要求,初步提出以“從小樹立勞動和創(chuàng)造觀念”為要旨,具體表現為“愛國主義、創(chuàng)業(yè)精神、集體主義、憶苦思甜、熱愛勞動”等內容的目標體系,培養(yǎng)學生初步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3. 建構德育內容
首先,堅持“有血肉、有靈魂”的愛國主義教育。在過往,愛國主義教育停留于對愛國英雄故事的簡單陳述和生硬的說教,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缺乏內涵與時代感,學生難以接受。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應圍繞時代的主題展開,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其次,強調“個人-集體-國家”三者的邏輯一致關系,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個體是社會中一個分子,國家是一個大的整體,賦予我們社會身份。然而,學生往往感受不到自身與國家命運相連的聯系。這是由于過去的理想信念教育忽視“集體”在連接個人與國家關系中的地位與作用。最后,以培育艱苦奮斗精神為目的開展勞動教育。過去強調勞動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忽視了勞動對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的重要作用。勞動教育實質是學生尋找個人興趣愛好、培養(yǎng)健全人格、學會與他人合作的重要場域。
4. 確立行動路徑
一方面,成立以校長為組長,以校黨委書記、德育主任、家校委員會主任為副組長,學科組長、年級組長、班主任、家委會委員等為組員,黨代表為顧問的美好生活教育領導小組。調動各方資源,努力爭取家庭、社區(qū)的支持,共同引導學生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教育氛圍。另一方面,構建美好生活教育課程體系。根據不同年級和不同課程特點,充分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德育資源,通過開展軍訓、學農、學工、社區(qū)服務等綜合實踐活動,精心設計、組織開展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校本課程,加強學生生活技能、勞動習慣、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養(yǎng),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艱苦創(chuàng)業(yè)、吃苦耐勞、熱愛勞動等精神品質。
注:本文系2018年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究專項)“美好生活教育:新時代中小學德育機制探索”(課題編號:2018JKSJD110)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