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敵人,它的名字幾乎讓所有人恐慌,但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類如今有希望與它和諧共生了嗎?
奧利維亞·布萊爾是個活潑好動的1歲半女孩,她有著一頭淺金色的卷發(fā),一對又大又藍的眼睛,圓圓的臉上長著個上翹的小鼻頭,平時總喜歡跌跌撞撞地到處走,一邊咯咯地笑。14個月大時,她開始無緣無故地不斷生病、發(fā)燒。送到醫(yī)院后,她被確診患有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并已經擴散到了大腦和脊柱。
“我已經不記得自己當時是怎么開車回家的了,你無法相信,這種事會發(fā)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眾W利維亞的父親談起女兒的病時,止不住在鏡頭前紅了眼眶。這是紀錄片《癌癥:眾疾之皇》開篇的第一個故事。
在這部總時長6小時的紀錄片中,創(chuàng)作團隊跟隨一個又一個與癌癥艱苦搏斗的病患,以及背后不屈不撓的醫(yī)生和研究者們,為我們講述了“抗癌”這段跨越幾個世紀和大陸,充滿了英雄、惡棍和重重反轉的,堪稱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史詩。
癌癥,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疾病。到2030年,全世界將有多達2200萬的癌癥患者。僅僅在美國,未來兩年死于癌癥的人,就會比這個國家參與過的所有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亡人數(shù)總和還多。而根據國家癌癥中心2018年的報告,中國平均每分鐘就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癥。
毫無疑問,與癌癥的對抗,是人類迄今為止打過的最大的一場戰(zhàn)爭,而最終的勝利,似乎總是遙不可及。
這部紀錄片是基于美國醫(yī)生悉達多·穆克吉的代表作《癌癥:眾疾之皇》拍攝的,此書從2010年面世起,就獲得了無數(shù)推薦和贊譽,并拿下了普利策獎。悉達多告訴我們,癌癥并非是現(xiàn)代病,早在一張公元前2500年的紙莎草上,埃及醫(yī)師就記載過一則乳腺癌的病例。
而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也在《歷史》中記載,公元前440年,波斯王后Atossa發(fā)現(xiàn)自己乳房上長出了腫塊并有滲血,御醫(yī)治療未果后,她手下一名希臘奴隸為她實施了切除手術。雖然希羅多德沒有提到手術結果,但根據他的記載,Atossa顯然活了下來,后來還勸說大流士向東進攻塞西亞。
為什么這種事會發(fā)生?為什么它會降臨到我身上?這幾乎是所有患者得知自己患上癌癥時的第一反應。那么癌癥的成因是什么呢?
公元前400年左右,古希臘學者希波克拉底曾提出過氣質體液說,認為人體合有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四種液體。約600年后,古羅馬醫(yī)生蓋倫在這種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人體出現(xiàn)腫瘤是因為體液不平衡,黑膽汁出了問題,后來這種說法就成了主流。
但這個理論到底正確與否,人們無從驗證,因為在那個時期,解剖病人的尸體是一種大逆不道的事情。一直到16世紀,比利時的維薩留斯解剖一位長腫瘤去世的病人時,才驚訝地發(fā)現(xiàn),無論在腫瘤中還是身體其他部分,都找不到所謂的黑膽汁。
后來科學家們又懷疑,是瘴氣引發(fā)了腫瘤。此后,他們還懷疑過蛔蟲、煤煙、石棉等各種外界因素。但無論如何,在顯微鏡被發(fā)明后,人們可以確認一件事情:癌細胞和人體正常細胞并沒有很大的區(qū)別,它們都來自人體內部,唯一的不同在于,正常細胞會生長、復制和死亡,而癌細胞不但不會死亡,還會無窮盡地復制下去。
長生不老,這幾乎是人類的終極夢想,但它卻在癌細胞這種現(xiàn)代醫(yī)學最難對付的敵人上實現(xiàn)了。
在正常情況下,當個別細胞癌變時,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清除它,但某些特定因素比如重金屬、苯、環(huán)境污染等,卻能破壞免疫系統(tǒng),讓癌細胞肆無忌憚地復制,直至形成腫瘤。
那么,應該怎樣擺脫這種貪婪霸道的物質呢?醫(yī)生們首先想到的是手術切除。比如乳腺癌,最開始的治療方法往往是切除整個乳房,甚至是從乳房一直延伸到腋窩下的整塊淋巴結和肌肉組織。他們堅信,只要切除范圍夠大,不留一絲零星逃脫的癌細胞,癌癥就一定能被根治。
在20世紀上半葉,這種切除根治術被應用到了更多的癌癥組織上。然而,盡管病人承受了極大的痛苦,但癌癥往往并沒有因此治愈,它們會在身體其他地方狡猾地復發(fā),仿佛能跳過和避開醫(yī)生的手術刀。
與此同時,放射療法也被大規(guī)模使用,醫(yī)生試圖通過射線來殺死人體分裂最旺盛的細胞,從而把癌細胞消滅掉。然而,它一方面讓醫(yī)患雙方都增加了被輻射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只能針對原位腫瘤,對擴散的腫瘤起不到太大作用。
而當遇到白血病這類能通過血液擴散的癌癥時,手術刀和放療似乎就毫無用武之地了。這時,出現(xiàn)了另一種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當初卻匪夷所思的方法:化療。
之所以說化療匪夷所思,是因為有些用來治療癌癥的化學物質,本身就是致癌物。比如在一戰(zhàn)二戰(zhàn)時被當做化學武器的芥子氣。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對芥子氣受害者的尸檢中,研究者都發(fā)現(xiàn)其骨髓中正常的造血細胞不見蹤影了。
后來,美國耶魯大學的Goodman和Gilman在研究氮芥的過程中開始考慮,氮芥能否殺死白血病人體內泛濫的病態(tài)白血球?實驗證明的確如此,而且氮芥對淋巴瘤也有治療的效果,可惜的是,在短暫的療效之后,癌癥很快會卷土重來。
得益于眾多研究者不懈的努力,甚至還有為了堅持正確的療法,搭上整個職業(yè)生涯的先驅者(比如華裔醫(yī)學家李敏求),化療的有效性得到了不斷的提升,配合其他療法,已經有了不少治愈的病例。
而另—方面,在1971年理查德·尼克松宣布“抗癌戰(zhàn)爭”之后,充沛的資金和樂觀情緒都注入了癌癥研究領域,也產生了許多革命性的發(fā)現(xiàn)。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其實每個人的體中都含有癌變的“定時炸彈”,它會不會被引爆,取決于有沒有遇到合適的誘因,從而引發(fā)相關的基因突變。
而癌癥的發(fā)展,又不僅僅是簡單的癌細胞自我克隆。它們每次受到免疫系統(tǒng)和藥物的攻擊時,往往能進化變異,找到另一條生存之道,讓原有的攻擊失效。從這個角度看,它們簡直就是一種強大而完美的生命體。
癌癥的這種復雜性,并沒有讓科學家們退縮。一方面,他們根據每種癌癥不同的發(fā)展特性,研究出了更為精確的靶向療法,比如大名鼎鼎的Gleevec和Herceptin這兩種藥物;另一方面,他們也揭示了許多癌癥新的漏洞和攻擊途徑,比如利用人類資深的免疫系統(tǒng)來戰(zhàn)勝癌癥的療法。
在影片中,患有黑色素瘤的60歲機械師道格·羅杰斯,以及患有白血病的6歲兒童艾米莉·懷特黑德,都是這類新的免疫療法的先驅病患,兩人原本被確診的晚期癌癥都漸漸消退了,并恢復了正常生活。
癌癥到底是疾病,還是一種更完美的生命體?我們目前沒有答案。但唯一可以確認的是,隨著過去和現(xiàn)在無數(shù)研究者前赴后繼的加入,得益于無數(shù)勇敢者的抗爭和努力,人類終將找到一條與之和諧共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