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明
(銅陵學院法學院,安徽 銅陵 244061)
人民法院審判團隊改革關系到“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這一司法改革核心目標的最終實現(xiàn),是繼法官員額制改革全面完成后,法院司法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之一。當前,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并未出臺專門規(guī)制審判團隊改革的司法政策和具體意見方案,盡管各地審判團隊改革初見成效,但仍有個別地方改革還處于一種離散狀態(tài)。探索人民法院審判團隊改革的優(yōu)化路徑,可為我國司法改革提供借鑒。
“審判團隊”并不是一個新興概念,早在20世紀初就有學者提出了創(chuàng)建法院審判團隊的改革設想。2005年,學者姚正陸、劉云就大膽提出了“建立以法官為中心的、法官助理等共同組成的團隊組織,以之取代在部門層級管理下的法官工作制”〔1〕的學術構想。2006年,學者弓建明也提出了“法官隊伍團隊培養(yǎng)的核心是共同守責,一個法官的公正不是真正的公正,一個案件的高效不是真正的高效,只有處理好個體與整體的關系,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公正與效率”〔2〕的觀點,但直到本輪司法改革的正式啟動和不斷深入,審判團隊改革這一問題才正式進入頂層設計層面,成為司法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關注熱點。目前,國內學者們對于審判團隊改革問題已有所研究,主要呈現(xiàn)以下特點:
審判團隊主要范疇的界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于審判團隊內涵的闡釋。我國大多數學者將司法責任制作為審判團隊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強調審判團隊改革的創(chuàng)新屬性,如石東洋等人認為,“建立健全審判團隊制度,必須體現(xiàn)創(chuàng)新性,圍繞‘新型’二字下功夫”〔3〕。但在對審判團隊的定性上,學界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審判團隊不等于審判組織,它僅是一種旨在提升審判質效、確保司法公正的法院內部協(xié)作組織,不能替代法院傳統(tǒng)的業(yè)務庭,如馬淵杰指出,“如將審判團隊作為內設機構看待,不僅增加了更多的內設機構,而且使管理成本大幅增加”〔4〕;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為了實現(xiàn)“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這一改革目標,應當取消業(yè)務庭建制,將審判團隊定位于不具備任何行政色彩的新型審判組織,如羅恬漩以珠海市橫琴法院為研究例證指出,“橫琴法院作為全國首個不設審判庭的法院,通過打造審判團隊,法官獨立辦案,解決了長期以來傳統(tǒng)審判庭運作中行政化色彩過濃的問題,這一典型標本對于我國全面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大有裨益”〔5〕。二是對于審判團隊特征的解讀。目前學者們雖有三特征說、四特征說、五特征說等,但均是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落實司法責任制完善審判監(jiān)督管理機制的意見(試行)》等司法政策中涉及審判團隊改革論述的凝練和簡化,如駱錦勇認為,“構建審判團隊應突出專業(yè)化、滿足均衡化、符合扁平化、體現(xiàn)差別化這四個特征”〔6〕。三是對于審判團隊價值的探討。學者們主要運用社會控制論、結構性變革論等理論,基于對傳統(tǒng)審判組織及模式弊端的修正,剖析審判團隊的應然價值。他們雖有不同的價值說,但都基本認同審判團隊應具有促進去行政化、提升審判質效、優(yōu)化司法資源配置等價值。同時,亦有研究者通過對域外審判團隊的考察來探討當前我國審判團隊改革問題,如李昊等人介紹了美、英、德、日等國審判團隊建設情況,認為域外在審判團隊建設上,主要有“突出專業(yè)化建設、界定工作職責、掌控人員數量和加強審判管理等經驗做法”〔7〕。借鑒審判團隊建設的域外成功經驗,可拓寬我們的研究視野。
在審判團隊模式構建問題上,學者們觀點基本一致,均認為團隊成員應由法官和法官助理、書記員等審判輔助人員構成。但在以下問題上還存在不同主張:一是關于審判團隊的配置模式問題。研究者們雖均認為應走“去行政化”之路,突出其職業(yè)性,但存在依托現(xiàn)有民事、刑事等業(yè)務庭組建審判團隊和在打破傳統(tǒng)業(yè)務庭的基礎上組建審判團隊的分歧。二是在審判團隊人員組合問題上,主要存在1 名法官+1 名法官助理+1 名書記員的“1+1+1”模式說,如蔡小雪認為,“每個主審法官組成一個審判團隊,每個主審法官一般配法官助理1 人、書記員1 人這種模式在實踐中較為適宜”〔8〕。同時還有4 名法官+4 名法官助理+3 名書記員的“4+4+3”模式說和5 名法官+5 名法官助理+4 名書記員的“5+5+4”模式說等不同主張。如魯桂華認為,“團隊人員應相對固定,建立以4~5 名員額法官為核心的相對固定的專業(yè)化審判團隊,配備一定數量的法官助理、書記員,分工協(xié)作,其中‘4+4+3’‘5+5+4’是比較理想的組合模式”〔9〕。但亦有學者認為應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施策,不必采用統(tǒng)一模式。
目前,對法院審判團隊改革的實證研究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選擇若干對象進行比較研究,如劉慶偉將廣東、湖北等地四個中級法院審判團隊作為考察對象,通過橫向比較,探討各自優(yōu)勢與不足,并指出,“有的法院對于司法改革所應嚴格堅持的原則沒有徹底貫徹,‘新型審判團隊’并不‘新’,只是‘形似’,沒有達到‘形神兼?zhèn)洹薄?0〕;二是以某一特定法院審判團隊改革為剖析對象進行研究,如李紅以太倉市人民法院為例,對該院審判團隊的配置模式、改革實效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認為“法院審判團隊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改革中法官助理的定位、職權范圍不明確,法官工作權限不夠等問題較為突出,需要通過進一步厘清法官、法官助理等審判團隊成員的職責和職權,健全完善考核激勵制度等路徑來繼續(xù)深化改革”〔11〕。
盡管關于審判團隊改革的理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邏輯上,學者們雖較為重視審判團隊改革中某一方面問題的研究,但整體觀不強,未能將審判團隊價值取向、職責界定、配置模式、業(yè)績評價等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進行統(tǒng)籌分析,且缺乏較為清晰的對策建議,對改革的參考價值顯然不夠。二是內容上,學者們對審判團隊的基本范疇不吝筆墨,但總體而言旨意欠高、視野欠廣,僅囿于法院司法改革的狹隘視野,而未能從依法治國的高度對改革進行考量;對審判團隊模式配置、人員組合等問題進行了研究,但缺乏對一些前置性問題的深入探討,如未能系統(tǒng)地對審判團隊與合議庭、審判委員會等組織機構的關系進行清晰的解讀;對審判團隊改革中出現(xiàn)的問題雖進行了有益探討,但缺乏破解之策。三是方法上,學者們雖進行了一些麻雀解剖式的實證研究,效果還算令人滿意,但缺乏對不同層級、不同地域審判團隊改革更為宏觀、全面的橫縱向比較分析,實證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仍顯不足,同時亦缺乏對考察結果的理論分析。四是視角上,雖觸及域外,但成果極少,難以為我國審判團隊改革提供豐富的域外經驗??傊?,關于審判團隊改革的相關研究主要存在“能破而未立”的問題,缺乏對于實踐而言更為明確、指向性的意見建議,對優(yōu)化完善審判團隊改革司法政策的幫助參考有限。
司法政策是指司法機關基于司法工作的客觀實際和需要,立足于司法活動內在規(guī)律基礎上,所制定的一系列調整司法工作的規(guī)范?!八痉ㄕ呤菄艺咴谒痉I域的具體化,是整個國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司法合法性、合目的性、合正義性的調節(jié)器,是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統(tǒng)一的橋梁”〔12〕。審判團隊改革作為本輪司法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若干司法政策均對該改革有所規(guī)定,筆者對此進行了系統(tǒng)的回溯與分析(見表1)。
最高人民法院為推動審判團隊改革,自2015年始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等六部司法政策均對審判團隊改革進行了規(guī)范與指引。上述司法政策關于審判團隊建設的相關規(guī)定,有力推動了全國各級法院審判團隊改革的深入進行。通過對上述司法政策中關于審判團隊改革具體表述的梳理和分析來看,現(xiàn)行政策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審判團隊改革的目標方向不明確。改革作為一項深刻的、復雜的和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方向,否則就好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僅難以起到宏觀統(tǒng)領改革實踐的作用,而且其自身也難以實現(xiàn)內在的邏輯自洽。對于審判團隊改革而言,亦是如此。目前,通過對涉及審判團隊改革的六部司法政策的分析來看,政策中既有對審判團隊建設重要性的強調和論述,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深化人民法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的意見——人民法院第五個五年改革綱要》第21 條明確要求,“全面加強基層人民法院審判團隊建設”,又有對于審判團隊改革的原則性指引,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的實施意見》第4 條強調,“基層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案件數量、案件類型、難易程度和人員結構等因素,適應獨任制、合議制的不同需要,統(tǒng)籌考慮繁簡分流和審判專業(yè)化分工,因地制宜地靈活組建審判團隊”,但總攬上述六部司法政策,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都未能明確和清晰地表述審判團隊改革的目標和價值取向,導致審判團隊改革政策的“內在靈魂”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這不利于審判團隊改革的持續(xù)深入推進。
表1 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涉審判團隊改革司法政策
2.審判團隊改革的路徑措施細化不夠。一般而言,改革政策的制定主要采取兩種模式,一是對于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和事項,在政策的制定上,常常采用宏觀性、原則性表述,宜粗不宜細,這可為改革實踐留有一定的空間和靈活度;二是對于破解相關問題的路徑措施,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已經形成了高度共識,并且在若干區(qū)域前期開展了試點工作、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的前提下,改革政策的制定宜細不宜粗,這有利于提升改革的質效。
目前審判團隊改革屬于第二類情況,但相關司法政策對于審判團隊改革的要求和指引,過于宏觀和原則,缺乏更為明確、細化的規(guī)制,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于審判團隊在運行模式的選擇與配置等問題上的認識較為模糊,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優(yōu)化司法資源配置的若干意見》第17 條要求,“根據法院審級、案件繁簡等相關因素,合理確定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的配置比例,科學界定各自職能定位及其相互關系,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審判團隊優(yōu)勢”,但什么是“合理”、怎樣才算“科學”,這些最需要相關司法政策予以明確的“關鍵點”卻既無明確標準,亦無具體安排。二是對于審判團隊組織職責的安排上仍存問題。審判團隊作為一種全新的審判組織,既需要厘定團隊內部不同成員之間的職責任務,亦需要劃定審判團隊與傳統(tǒng)業(yè)務庭等外部組織之間的職責界限,但遺憾的是,目前相關司法政策未對該問題予以回應。三是對于審判團隊績效評估這一關鍵問題仍欠缺規(guī)定?!翱冃гu估是指特定組織定期對個人或群體小組的工作行為及業(yè)績進行考察、評估和測度的一種正式制度”〔13〕?;诠芾韺W的一般觀點,績效評估對于組織、團隊的運行質效具有決定性影響,但目前涉審判團隊改革的六部司法政策均未對此進行相關規(guī)定。
審判團隊改革的成敗與否,直接關系到各地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秩序與效率、審判模式由傳統(tǒng)的行政管理式向現(xiàn)代專業(yè)式轉變過渡的時間進程,乃至影響本次司法改革的整體進程和質效。筆者建議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審判團隊改革的意見”,對審判團隊改革的價值取向、職責界定、配置模式、業(yè)績評價這四個方面的問題進行更加明晰的規(guī)制。
價值取向是指主體基于一定的價值觀,在面對事物、解決問題、處理矛盾時的價值立場、價值選擇和價值態(tài)度。對于司法政策這種規(guī)范性文件而言,必須明確其價值取向,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司法政策在內容上目標明確、有序統(tǒng)一。筆者認為,基于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宏大視野和本輪司法改革的需要,審判團隊改革應堅持以下價值取向:一是從終極價值考量,組建審判團隊應有利于保障司法權獨立行使和法官公正履職;二是從實用價值考量,組建審判團隊應有助于法官心無旁念,專注審判?;谝陨戏治龉P者建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審判團隊改革的意見”起始部分應當開宗明義地表明,審判團隊改革的價值取向在于:以全面依法治國理念為指導,為確保司法責任制全面落實,實現(xiàn)“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這一重要目標。
審判團隊運行的配置模式是審判團隊改革的一項基礎性內容,只有設置科學合理的審判團隊模式,才能保證審判團隊高效、有序運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審判團隊改革的意見”應對該項內容予以明確規(guī)制。筆者認為,審判團隊運行的配置模式應基于最高法院、高級法院、中級法院、基層法院這四級法院的工作重點、審判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以及中、東、西部地區(qū)人民法院在人員結構、人員素質、受理案件情況等方面的不同,分別進行設計??稍凇白罡呷嗣穹ㄔ宏P于進一步深化審判團隊改革的意見”中,立足于四級法院審判工作的區(qū)別,設置審判團隊的基礎性模式,同時基于不同地區(qū)區(qū)域法院和鐵路運輸法院、海事法院等不同類型法院的各自特殊性,賦予他們在組建審判團隊時一定的自主權。關于審判團隊運行配置模式相關司法政策的內容,應當體現(xiàn)出一定的確定性和靈活性,以適應實際需要。
審判團隊是什么、審判團隊要做什么、審判團隊能做什么等有關審判團隊職責的一系列問題,直接影響審判團隊作用的發(fā)揮和實踐運行的質效,因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審判團隊改革的意見”必須用專門章節(jié)對該問題進行“解讀”和說明。筆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審判團隊改革的意見”在界定審判團隊職責時,可基于這種特殊組織內外部關系的二維視角來設置具體內容,即一方面通過明確界定審判團隊與人民法院傳統(tǒng)業(yè)務庭、合議庭、審判委員會、專業(yè)法官會議等組織機構之間的外部關系,來厘定審判團隊在法院組織機構運行的宏觀視野下的職責功能,以確保其不越權、不失權、與相關內部組織機構間權責清晰等;另一方面通過明確界定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等審判團隊成員之間的內部關系,來厘定不同成員在審判團隊運行中各自的職責權限范圍及相互關系,以確保審判團隊內部有序良性運行。
對審判團隊良性運行而言,科學的績效評估能夠為審判團隊發(fā)展提供動力支持,為獎勵懲罰機制提供明確標準,為人事調整提供評價依據,因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審判團隊改革的意見”應將審判團隊績效考核評估作為一項重點內容予以規(guī)制。具體而言,可包括如下幾方面內容:一是根據審判團隊的性質,確定特定的績效考核評估目標,為設計和選擇合理的考評機制明確方向;二是明確審判團隊績效考核評估的管理者,建議以采取法院政治部、審判委員會等組織機構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為宜,這樣更能體現(xiàn)出對審判團隊績效考核管理“組織人事性”和“專業(yè)性”的有機結合;三是確定審判團隊績效考核評估的評價者,可采取審判團隊外部考評和內部考評相結合的模式,外部考評應設置合理權重,可適當吸收案件當事人的評價意見;四是堅持科學簡便的原則,科學設置審判團隊績效考核評估程序,保證該項工作公正、有序開展。
總之,審判團隊改革是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新視野下,人民法院按照新時代黨和人民對于審判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所啟動的一項旨在克服傳統(tǒng)審判模式弊病、提升審判質效的自我革新。該項改革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其結果和成效將對本輪司法改革產生重要影響。實踐中,需要制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審判團隊改革的意見”,多措并舉強化審判團隊改革,打造符合現(xiàn)代司法規(guī)律的審判團隊,進一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向縱深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