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川李枝子《所有小孩都是“問題兒童”》認為“真正的孩子”是有著自己的優(yōu)點,更有著很多缺點的“問題兒童”。其兒童教育觀給當下的教育以諸多啟示。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把孩子看清楚,全力以赴,以不輸給孩子的頭腦與孩子打交道,自己不斷成長,才能讓孩子擁有孩子的樣子,實現(xiàn)自身的成長。
關鍵詞:中川李枝子;《所有的孩子都是“問題兒童”》;教育觀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6C-0011-03
中川李枝子,日本兒童文學的代表性作家,著有繪本《古利和古拉》、童話《不不園》等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品。作為一名有著17年主任保育員經(jīng)歷的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家,她不僅為我們塑造了老小鼠古利和古拉、小青蛙埃爾特、小狐貍昆奇等豐富可愛的童話形象,而且還貢獻了感性與理性兼具的教育隨筆合集《所有小孩都是“問題兒童”》一書。該書2015年在日本出版,2018年由著名兒童研究專家朱自強教授翻譯在國內發(fā)行。作為一部教育隨筆,該書并不謀求解決宏大的教育理論問題,而是以一位母親、保育員和兒童文學作家的復合身份,根據(jù)自己的教育經(jīng)歷,用平實樸素的語言將個人對兒童教育的體驗和感悟講述出來。這些看起來有些瑣碎零散的隨感式作品,卻蘊含了富有卓見的教育思想,閃耀著智慧的光華。
一、 “真正的孩子”都是“問題兒童”
無疑,中川李枝子是以一種對兒童充滿敬佩的眼光來看兒童的。但是,正如朱自強先生所說,“中川李枝子對兒童的肯定和贊賞,與童心主義對兒童的浪漫主義贊美不同,它是現(xiàn)實主義的”。她給孩子的最高贊美就是“真正的孩子”。
在中川李枝子看來,“真正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聰明的孩子”,也不是“懂事的孩子”。她這樣描述,“真正的孩子,全身充滿了能量,用他臟兮兮、黏糊糊的雙手雙腳,朝自己喜歡的人撲過來,在其身上糾纏,臉貼著臉,擁抱在一起”“在任何時候,他都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棒的”“他對比自己小的孩子十分寬厚,就算大人什么也不說,他也會愛護幼小的孩子”“他喜歡有趣的故事,有時會出色地編造出連大人都信以為真的故事”“真正的孩子每個人都個性鮮明,自己的全部都展現(xiàn)出來,真真正正地過著每一天”。[1]
“真正的孩子”,其實就是“本色”的孩子、“本真”的孩子,是沒有任何虛偽和矯飾的孩子。中川李枝子明確表示,“孩子都是‘問題兒童”。她認為,孩子們有這樣那樣的優(yōu)點,更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問題。他們可能是任性的,可能是臟兮兮的,可能是小氣吝嗇的,可能愛使壞,可能會撒謊,會一邊撇嘴哭,一邊反抗,卻完全是在演戲。這一切所謂的“問題”,其實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只有讓“孩子袒露出全部的自己來生活”[2],我們才能看到孩子不同的個性和習性,看到“既有神經(jīng)質的孩子,也有從容自若的孩子;還有穩(wěn)重的孩子、臉皮厚的孩子、害羞的孩子、怪癖的孩子;有精力過剩的孩子,也有體力不足的孩子,有粗手粗腳的孩子,也有做什么都謹慎小心的孩子;有活潑好動的孩子,也有安安靜靜的孩子;有遇事馬上找借口的孩子,也有說他什么都無動于衷的孩子。有一定要反抗的孩子,也有順從的孩子;有精力集中的孩子,也有容易煩躁的孩子”[3]。
比起簡單地用“天真”“善良”“可愛”來形容兒童的樣子,遇到現(xiàn)實的教育問題時卻又手足無措的尷尬來說,“所有的孩子都是‘問題兒童”與其說是對兒童的一種否定性判斷,倒不如說是在現(xiàn)實主義的立場上指出了兒童的本質。正如她在《作者的話》中所說:“如果把孩子看清楚,一切都沒有問題!”如果我們都能像中川李枝子那樣,既不忽視其優(yōu)點又能清醒地發(fā)現(xiàn)兒童的缺點,我們也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兒童,也才能更好地教育引導兒童。
二、 游戲是孩子的本分,是生活,是學習
中川李枝子認為,“游戲是成長的基礎,讓孩子學會游戲非常重要”[4]。她不僅給幼兒講述繪本故事,而且運用這些故事讓幼兒玩故事游戲,并且不斷想象,超越原有故事,甚至創(chuàng)造出新的故事。對于她來說,保育工作的關鍵就是怎么讓孩子玩,在與幼兒一起玩的過程中,幼兒不斷產生新的想法,感受玩的快樂。
“游戲是孩子的本分,是生活,是學習?!盵5]她把幼兒園看成是一個大規(guī)模的游戲場所,其魅力是兒童在家庭中無法體味到的。在幼兒園里,這些在智力、體力上對等的同齡伙伴相互溝通交流,“他們一邊嬉戲,一邊建立這各種各樣的伙伴關系。他們會隨時以為自己變成了什么人,以為出現(xiàn)了什么東西,孩子簡直是在幻想世界里自由出入,非常愉快。聽孩子在玩兒的時候自言自語說出各種各樣的話,那個孩子當下所在的世界就會漸漸呈現(xiàn)出來。”[6]
中川李枝子非常贊同德國思想家瓦爾特·本杰明“游戲明顯地意味著解放”的觀點,她也把游戲看作是創(chuàng)造文化的原動力,是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基礎。因此,她認為在游戲的過程中,兒童“自己的主張很重要,對方的主張也必須傾聽。要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耐心和忍受是必要的”。兒童“自己要成為主角。不做主人公,就不能游戲”[7]。為了能夠更加快樂地游戲,“變得有點兒討厭的事情也能忍受,對方的心情也會尊重。既有相互協(xié)助和幫助,也有吵架。在這一過程中,自然產生了規(guī)則類的東西。這是孩子之間簽訂的協(xié)定。”[8]
對比那些無視兒童內心,講究物質條件,充滿著喧鬧,僅僅滿足“快樂原則”的游戲來說,中川李枝子的“游戲”無疑是一種切近了游戲本質的生活狀態(tài)。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他們個個都是主人公,真正成為了生活或學習活動的主人,自由地出入于現(xiàn)實世界或想象世界,扮演著屬于自己的角色,相互之間發(fā)生著應有的關系,其中有“傾聽、忍受、幫助,甚至有吵架、碰撞,正是在這樣的游戲中,兒童創(chuàng)造了規(guī)則,創(chuàng)造了文化,也創(chuàng)造著自己。
三、不是讀給孩子聽,是和孩子一起讀
中川李枝子總結自己長期的幼兒園教育經(jīng)驗,認為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繪本和故事,如果有,那也是因為大人講故事的方法出了問題。讀書能讓孩子品味人生,“調動著與生俱來的想象力、幽默感和全部的智慧,突破人生的一個又一個難關,漸漸變得堅強、睿智,變得心胸開闊而富于通融。這正是兒童文學趣味性的體現(xiàn)?!盵9]“與孩子一起讀書”具有如此深遠的意義,理應成為我們與幼兒相處時應有的一種日常生活狀態(tài)。
她把養(yǎng)育孩子分為“抱著”“放下來”“撒手不管”三個階段。在上幼兒園的時期就是“抱著”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可以坐在媽媽的腿上看書,媽媽的感性能夠自然地、直接地傳遞給孩子。”[10]她認為哪怕是兩歲的孩子,也會喜歡聽故事。雖然這個時候,孩子不能自己讀,但是在聽大人講故事、自己再進行想象方面,孩子已經(jīng)具有足夠的享受快樂的能力。她把與好書相遇看成是一件幸福的事,認為在“抱著”的時期,在故事的世界變成了媽媽的語言和體溫,傳遞給了孩子。只有在想說的事情可以說給孩子聽的時候,全部真率地說出來,等到孩子長大,才能真正學會克制住自己的情感。這時,大人才能“放下來”“撒手不管”。
“讀書是心靈的體驗,我們憑借著書籍,品味各種各樣的體驗,學習生存的方法,讀書可以使我們加幾倍地去豐富地體驗人生。對孩子來說,這是極有興趣的事情?!盵11]因此,她不抵觸書中有巨人、鬼怪、妖魔的出現(xiàn),只不過大人要把孩子抱在腿上,靠在身邊,不慌不吵,平靜而輕松自然地講出來,孩子們一邊聽故事,一邊梳理情節(jié),獲得思考的能力。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身上總是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不干凈,不爭氣,撒野,不懂禮貌,言語粗野等。面對這些情況,中川李枝子認為,對大人來說,用讀故事的方式來講道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可以釋放想對孩子發(fā)牢騷的情緒;而對孩子來說,和發(fā)牢騷相比,一起讀《淘氣的小火車頭》和《小熊溫尼·菩》的媽媽會給孩子留下好的印象。這里的讀書已經(jīng)不再是為讀而讀,而是在精心挑選后,與孩子一起進行心靈溝通的過程。
有了這樣的“共讀”經(jīng)歷,隨著孩子長大,能自己讀書了,大人就應該讓孩子到書架前自己去找自己想要的東西,給予充裕的機會,孩子一定會慢慢養(yǎng)成用直覺嗅出好書和壞書的能力,自己去仔細看清事物,自己發(fā)現(xiàn)讀書的幸福的珍貴技巧。和孩子一起讀書,是中川李枝子為我們教育引導兒童提供了一條非常便捷的日常化、生活化的道路。
四、和孩子一起度過的時間,時時刻刻都得全力以赴
雖然中川李枝子認為“孩子是出色的老師”,“到了關鍵時刻,孩子就會很強大”,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要了不起得多”[12],并反對在發(fā)生與孩子相關的事故時就要對孩子進行指導,但是,她絕對不是主張教育的“無為”,把成長的責任全部拋給兒童。
作為一名兒童文學家和保育員,中川李枝子不僅懂得愛兒童,而且懂得怎樣愛,怎樣表現(xiàn)愛。如果傷了孩子的心,應及時給以撫慰;在家庭發(fā)生了特殊狀況時,應及時對孩子進行說明;孩子不想去幼兒園,使用各種招法,我們就要用各種招法來應對;對于影響孩子生命安全的事情,一定要進行嚴厲的訓斥,也要讓孩子記住,學會保護自己,不能傷害他人。
她發(fā)現(xiàn),孩子總是不間斷地與成人之間建立著交往,他們會哭泣,并且會有哭泣的理由,對這樣的孩子不能裝著看不見,而是要進行觀察,即使是一點點,也要減輕他的煩惱。這時和孩子交往,大人要用“我來了”“怎么了”“哎呀哎呀”“你看你看”這樣打招呼,如果騰不出手來,就和他說說話,轉移他的注意力,哄逗他,磨練“作戰(zhàn)”技巧。[13]她樂觀地把這些需要大人動腦筋的地方,看成是有趣的地方。其實,這不是對孩子的簡單敷衍,而是在真正掌握幼兒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對幼兒的一種積極回應,對于緩解幼兒的焦慮和不適具有重要的意義。
正如中川李枝子所說,“和孩子一起度過的時間,時時刻刻都得全力以赴”[14],大人需要有不輸給孩子的自由、靈活的頭腦,幽默感也不可缺少,還需要體力和活力??傊荒茌斀o孩子教育孩子。[15]顯然,這里的“不能輸給孩子”,不是要與孩子爭高低短長,而是要能夠以相應的方式及時應對孩子。因此,中川李枝子認為,作為母親,要走在社會的前沿,要了解法律,要向其他母親學習,要有自己的不斷成長。其實,做母親如此,做老師亦如此。
可以肯定,全力以赴,應該是大人作為教育者應有的姿態(tài)。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守護兒童的成長,讓孩子擁有孩子的樣子。
參考文獻:
[1]-[15] [日]中川李枝子.所有小孩都是“問題兒童”[M].朱自強,譯.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許潔
收稿日期:2019-04-28
作者簡介:李建軍,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如皋,226500)學前教育第二學院院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y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