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莎
摘? 要:在“介詞+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結構中,介詞多為“引出受事類”,以“對”和“把”為主,其后N為核心論元。“對”強調“對待”,后面雙音動詞具有[+處置]或[-處置]特征,接[+處置]動詞時,“對…加以…”必須共現?!鞍选睆娬{“處置”,雙音動詞具有[+處置]和[+影響]特征?!皩?N”及物性低,可作背景句;“把+N”及物性高,難以作背景句?!皩?把+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都排斥 “愛憎類”和“動結式”動詞。“了1”和“了2”在“加以/予以/給以+雙音及物動詞”中不能共現。
關鍵詞:介詞+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介詞類型;雙音及物動詞
形式動詞也稱虛義動詞,主要是指“進行”“加以”“予以”等帶謂賓詞語的詞。在漢語中,“介詞+N+形式動詞+雙音及物動詞”結構是形式動詞常用的語言環(huán)境。高逢亮(2017)提出了形式動詞的典型分布框架:“施事+介詞+受事+形式動詞+雙音節(jié)及物動詞”,考察了形式動詞的句法功能。馬云超(2018)指出,形式動詞的有無與介賓短語中賓語的語義關系等有關,并對“介賓短語+形式動詞”中“加以”“予以”和“給以”進行了比較。學界對“介詞+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已有所關注,本文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重點考察與“介詞+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有關的四個問題:
第一,不同類別介詞占多大比重?哪類帶有核心論元?例如:
(1)把這個問題加以分析(核心論元)
對這個問題加以分析(核心論元)
由他加以分析
根據規(guī)則加以分析
從這個方面加以分析
經過實驗加以分析
第二,“對”和“把”有何區(qū)別?對后面的動詞有何影響?例如:
(2)對這個問題加以研究
把這個問題加以研究
(3)對包裝材料加以了解
*把包裝材料加以了解
(4) 對這個問題啊,我們可以加以研究
*把這個問題啊,我們可以加以研究
第三,哪些動詞可以進入“對+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和“把+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中,哪些不可以?例如:
(5) 對它加以修改
把它加以修改
(6) *對它加以凝固
把它加以凝固
(7) 對他加以支持/容忍
*把他加以支持/容忍
(8) *對他加以喜歡/討厭/氣瘋
*把他加以喜歡/討厭/氣瘋
第四,“加以/予以/給以”后為什么能接“了”,而不能接“著”和“過”?“了1”和“了2”在“加以/予以/給以+雙音及物動詞”中能否共現?例如:
(9) 加以了研究? *加以著研究? *加以過研究
予以了關注? *予以著關注? *予以過關注
給以了評價? *給以著支持? *給以過評價
(10)加以了研究? 加以研究了? *加以了研究了
文中所用語料主要出自BCC語料庫,個別例句為筆者自擬。
一、“介詞+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結構中介詞類型考察
在“介詞+N+形式動詞+雙音動詞”結構中,介詞有不同類別,如例(1)。為了考察介詞的具體語義類別和各自所占比例,筆者隨機檢索了BCC語料庫,將檢索到的前600條“介詞+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進行介詞類別統(tǒng)計。具體如表1所示:
表1數據顯示,“引出受事類”介詞出現次數最多(210條),占比35%;“引出施事類”介詞僅占11.5%,兩者差異較大。在“引出受事類”介詞中,出現最多的是“對”(126條),占總數的21%。高逢亮(2017)根據語料統(tǒng)計結果,提出了形式動詞的不同分布句式(如“把”字句、“對”字句),但仍停留在分類層面,沒有對具體介詞類型作出解釋。表1中介詞的分類結果與高文有相似之處,下面著重分析占比最多的“引出受事類”介詞。
本文認為“引出受事類”在“介詞+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結構中是最基本的介詞類型,其后的N在句子中是核心論元。“引出受事類”介詞前面可以出現其他類型介詞帶名詞構成的介賓成分疊加形式。在多層介賓成分連用的情況下,僅“引出受事類”介詞最靠近雙音及物動詞,引出核心論元。將例(1)中不同介賓類型進行整合,可以得到以下例句:
(11)由他根據規(guī)則經過實驗從這個方面把(*對)
這個冰塊加以凝固
由他根據規(guī)則經過實驗從這個方面對(*把)
這種材料加以了解
在例(11)中,最靠近全句雙音及物動詞“凝固”和“了解”的分別是介詞“把”和“對”,根據核心靠近原則,“把”和“對”分別是指涉全句核心論元“這個冰塊”和“這種材料”的介詞,地位明顯高于其他類型介詞。如果去掉“把這個冰塊”和“對這種材料”,就會變成下面的表達方式:
(12)a.由他根據規(guī)則經過實驗從這個方面加以凝固
b.由他根據規(guī)則經過實驗從這個方面加以了解
我們發(fā)現,(12a)、(12b)中雙音動詞“凝固”和“了解”不受句子前面“由他”、“根據規(guī)則”等介賓成分限制,兩句都能成立。因為直接引出它們的介賓成分“把這個冰塊”和“對這種材料”并未出現,句子合理性沒有影響。一旦加上“把N”或“對N”,a句只能選擇“把N”,b句只能選擇“對N”,這樣句子才合理。因此,后文在考察“介詞+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結構中的動詞時,只需分析“引出受事類”介詞中的“對”和“把”,就可以對雙音動詞的準入情況進行比較深入地探究。
二、“對”和“把”在“介詞+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結構中的差異
上文提到,“對”和“把”都屬于“引出受事類”介詞,但具體使用時兩者差異明顯,主要體現在語義和句法方面,下面分別進行討論。
(一)“對”和“把”的語義區(qū)別
先看上文中的兩組例子:
(2)對這個問題加以研究
把這個問題加以研究
(3)對包裝材料加以了解
*把包裝材料加以了解
例(2)兩句都能成立,但兩者存在一定差別;例(3)中第二句難以成立,這也與“對”和“把”的語義區(qū)別有關?!皩Α钡恼Z義為“對待”,后面雙音動詞既可以是及物性高的“研究”,也可以是及物性低的“了解”。而“把”的語義為“處置”,后面雙音動詞只能是及物性高的“研究”。繼續(xù)看下面的例子:
(13)a.對這個問題加以研究/分析/描述/解
釋……
b.把這個問題加以研究/分析/描述/解
釋……
“研究”“分析”“描述”“解釋”等雙音動詞既能用在“對”字結構中,也能用在“把”字結構中,說明這些詞分別體現了“對待”和“處置”兩種含義。如果從問答角度來看,當我們就“對/把這個問題加以研究”提問時,“對”和“把”的后面搭配則差異明顯:
(14)問:對它做什么?
答:對這個問題加以研究。
(15)問:對(動詞)這個問題怎么樣?
答:對(動詞)這個問題很好。
(16)問:把這個問題怎么樣?
答:把這個問題加以研究。
(17)問:*把這個問題做什么?
用“對”和“把”提問時,如果需要得出“對/把這個問題加以研究”的形式,有下列要求:首先,“對”必須和“做什么”搭配,當它與“怎么樣”搭配時是動詞詞性,如例(15)中的“對”就是動詞。其次,“把”只能和“怎么樣”搭配,不能與“做什么”搭配。從這個角度來說,“對這個問題加以研究”中,“對”表示“對待”,“研究”強調施事對“這個問題”實施“研究”動作;而“把這個問題加以研究”中,“把”表示“處置”,“研究”包含兩層含義:施事對“這個問題”實施了“研究”動作;“這個問題”自身受到“研究”動作的影響。
因此,例(13a)中的“研究”“分析”“描述”等側重的是對N實施了這些行為;(例13b)中側重的是N受到了處置,產生了影響。a中“研究”等雙音動詞的語義特征為[+處置],b中為[+處置]和[+影響]。需要指出的是,“對”除了可以引出[+處置]雙音動詞,也可以引出[-處置]雙音動詞,如“了解”“熟悉”等,但“把”字結構不能引出[-處置]動詞。例如:
(18)對他加以了解/熟悉/認識
*把他加以了解/熟悉/認識
而[+影響]動詞不能用在“對”字句中,這一類動詞具有“強處置”的語力。例如:
(19)把它加以凝固/分解/改變
*對它加以凝固/分解/改變
“凝固”和“分解”等表示N受到了強處置動作,在這一動作下受到了影響,影響的結果是“凝固”和“分解”。
(二)“對”和“把”的句法差異
“對+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和“把+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結構在句法上主要有兩點不同:一是“對+N+(話題標記)+加以+雙音及物動詞”成立,而“把+N+(話題標記)+加以+雙音及物動詞”不成立;二是去掉形式動詞“加以”后,“對+N+高及物性動詞+了”不成立,而“把+N +高及物性動詞+了”成立。
先看第一點不同,即在兩類結構中插入表示停頓的話題標記“啊”的情況。例如:
(20)對這種情況啊,我們可以加以研究。
(21)*把這種情況啊,我們可以加以研究。
顯然,例(20)成立,例(21)不成立。因為例(20)、例(21)中“對這種情況”和“把這種情況”都處在背景句的位置,而背景句的及物性低。“把”字句的及物性高,難以充當背景句,所以“把這種情況”不能成立;“對”字句的及物性比較低,所以“對這種情況”能作背景句。從話題的角度來看,“對+這種情況”,即“對+有定N”能充當話題,那么,“對+無定N”作話題的情況又如何呢?試比較下面的例子:
(22)a.對這個問題啊,我們可以加以研究。
b.?對問題啊,我們可以加以研究。
劉丹青(2018)指出,無定成分不適合充當話題。經過比較,例(22a)比例(22b)更容易被接受,說明“對+有定N”更容易成為話題。
再看第二點不同,即去掉“加以”之后,末尾加“了”的情況。例如:
(23)*對問題研究了
*對動作糾正了
*對資料整理了
*對成本控制了
(24)把問題研究了
把動作糾正了
把資料整理了
把成本控制了
例(23)中“對+N+雙音及物動詞+了”都不合乎語法規(guī)則,而例(24)中“把+N+雙音及物動詞+了”都能成立,兩組例子存在明顯對立。在“把”字句中,光桿動詞受限,動詞后帶“了”表示完成,“把”的“處置”語義得到實現和加強。而“對”如果不和形式動詞共現,就無法和及物性高的動詞搭配,如“研究”“糾正”等,即使后面接“了”也不合理。它只能與及物性低的“了解”“熟悉”等搭配,如“對情況了解”和“對情況了解了”就都能成立。也就是說,“對”字句后接[+處置]動詞的前提是“對……加以……”共現,接[-處置]動詞時則無此要求。例如:
(25)對他(加以)了解/認識/熟悉(了)
三、“對/把+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結構中動詞的準入情況
上文比較了“對”和“把”在“介詞+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結構中的語義和句法區(qū)別,其中“對”和“把”的語義特征直接影響著雙音動詞的準入情況。下面繼續(xù)對雙音動詞進行系統(tǒng)考察。
(一)雙音動詞檢索情況
通過BCC語料庫多領域子庫,分別檢索“對+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和“把+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將所有雙音動詞列舉如下(重復只取一個):
A.用在“對+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中的動詞
褒貶? 簡化? 確認? 解釋? 扶持? 歸類? 引導
強調? 控制? 研究? 改善? 改進? 鑒別? 識別
防范? 利用? 修改? 禁止? 提倡? 斥責? 規(guī)范
發(fā)揚? 細分? 選擇? 描述? 詮釋? 改裝? 掩蓋
挑選? 染色? 整治? 盛贊? 歸納? 注意? 譴責
補充? 抑制? 蔑視? 考慮? 排斥? 鼓勵? 責難
說明? 照顧? 發(fā)揮? 催眠? 保護? 描繪? 肯定
使用? 闡釋? 變通? 總結? 界定? 干涉? 完善
限制? 遏制? 支持? 否定? 打擊? 折減? 消毒
修正? 儲存? 嘗試? 疏導? 揉搓? 去除? 責備
監(jiān)督? 軟化? 強迫? 篩選? 承認? 約定? 披露
賠償? 補償? 認定? 詢問? 支配? 反擊? 制約
關注? 細化? 表現? 刁難? 采用? 分解? 實施
檢存? 調味? 容忍? 判斷? 宣傳? 理解? 規(guī)范
檢驗? 暗示? 呵斥? 整理? 指責? 預防? 糾正
評價 (106個)
B.用在“把+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中的動詞
修飾? 擴展? 琢磨? 夸大? 修改? 說明? 貶值
分解? 切割? 識別? 改良? 延伸? 區(qū)分? 改進
運用? 校正? 細分? 分割? 推廣? 侵占? 分類
合并? 排除? 歪曲? 揮散? 神化? 掩埋? 復現
清洗? 彌補? 修正? 懸擱? 總結? 簡化? 凝固
量化? 改變? 控制? 否定? 覆蓋 渲染 (41個)
筆者進一步對A、B中的所有動詞進行交換搭配考察,比如將A中的“對N加以褒貶”換成“把N加以褒貶”、將B中的“把N加以夸大”換成“對N加以夸大”,在BCC語料庫不同子庫中進行窮盡式檢索。逐一檢索后發(fā)現,A中106個雙音動詞里,有59個不能用在“把+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中;B中41個雙音動詞里,有17個不能用在“對+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中。具體如表2所示:
這些只能用在“對”中不能用在“把”中、只能用在“把”中不能用在“對”中的動詞有什么語義特征?“對”和“把”都能接受、都不能接受的雙音動詞又有什么特點?這正是我們所要著重探討的問題。
(二)雙音動詞準入分析
“對”和“把”字結構中都能接受的雙音動詞,有“解釋”“歸類”“控制”“研究”“修改”“說明”等。這些動詞具有[+處置]的語義特征,對此前文已有涉及。這類動詞用在“對”字結構中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對……加以……”共現。“對+N”的及物性較低,不能直接帶及物性高的[+處置]動詞,即使動詞帶上其他成分也不行,但“把”字結構不同。例如:
(26)對這個方案加以修改
*對這個方案修改
*對這個方案修改了
(27)把這個方案加以修改
*把這個方案修改
把這個方案修改了
只能用在“對+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中的動詞,有“褒貶”“扶持”“斥責”“盛贊”“譴責”“蔑視”“關注”等。這一類屬于[-處置]動詞,強調“對待”,而不是“處置”。A中59個動詞在語義類型上多可歸為“主體態(tài)度類”,及物性不高,因此,無法進入“把+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中。例如:
(28)對(*把)他加以斥責/鼓勵/關注/理解/暗示/保護/評價/容忍……
只能用在“把+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中的動詞,有“分解”“切割”“推廣”“侵占”“凝固”等,都為語力較強的[+處置]動詞,而且表達了[+影響]語義。N受到了強處置動詞帶來的影響,這些動詞本身也帶有影響語素,稱為“強處置類”,不能用在“對”字結構中。例如:
(29)把(*對)它加以凝固/分解/切割/貶值/夸大/侵占/掩埋/改變……
葉向陽(2004)曾提出12種“把”字句的VP類型,其中有一類是單個動詞,如“累死”“氣瘋”等。筆者發(fā)現,這一類既無法用在“對+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中,也不能用在“把+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中,稱之為“動結式”。例如:
(30)a.*把他加以累死/氣瘋/打死
b.*對他加以累死/氣瘋/打死
“動結式”雙音及物動詞在例(30a)和例(30b)中都不合乎語法,源于形式動詞“加以”賓語為名動詞,所以帶有強烈動性的“動結式”很難充當形式動詞的賓語。
有些動詞,如“喜歡”“討厭”等,也無法用在“對”和“把”引導的結構中,稱為“愛憎類”。例如:
(31)a.*對他加以喜歡/討厭/熱愛
b.*把他加以喜歡/討厭/熱愛
“愛憎類”雙音及物動詞“喜歡”“討厭”和“熱愛”等,表示不可控制的情感傾向,所以它們無法用在“對/把+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中。
綜上所述,“對+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和“把+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結構對動詞的選擇和限制有四種情況:(1)只能夠進入“對”“對待”;(2)只能進入“把”字結構的“強處置類”,如“凝固”“分解”等,這類詞具有[+處置]和[+影響]特征;(3)“對”和“把”字結構都不接受的“動結式”和“愛憎類”,如“累死”“討厭”;(4)兩種結構都接受的“處置類”,如“研究”“歸類”“控制”等,至于是強調“對待”還是“處置”,則視語境而定。
四、“了1”和“了2”在“加以/予以/給以+雙音及物動詞”結構中的情況
這部分重點關注“加以”“予以”和“給以”這一組形式動詞在句法上和一般動詞的區(qū)別。周剛(1987)、刁晏斌(2004)等都指出,“加以”等形式動詞無法像一般動詞一樣與動態(tài)助詞“著/了/過”等共現。但我們從語料庫中發(fā)現了很多諸如“加以了研究”“予以了關注”“給以了支出現持”等形式。較早關注到這一點的是杜群爾(2010),他通過對語料進行定量統(tǒng)計,指出了“加以”等形式動詞能夠和動態(tài)助詞“了”共現,但并未對這一現象作出解釋。通過檢索BCC語料庫,筆者發(fā)現,“加以”“予以”和“給以”只能與動態(tài)助詞中的“了”搭配,卻沒有任何與“著”和“過”搭配的語料。例如:
(32)a.我們對表中另一實驗現象也加以了(*著/*過)注意
b.司法人員現場予以了(*著/*過)關注
c.我們全面而詳盡地給以了(*著/*過)拒絕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認為,“加以”“予以”“給以”和“了”搭配,表示對處置動作行為完成和實現狀態(tài)的陳述。在不加“了”的情況下,“加以”等直接與雙音及物動詞搭配,本身表示的是一個處置行為事件。試比較“加以研究”和“加以了研究”,前者表示“研究”行為的實施,后者表示對“研究”行為已經實現的陳述。而這種處置動作行為無法或者很難和“著”“過”搭配,不具有陳述處置動作行為經歷狀態(tài)和持續(xù)狀態(tài)的能力。
漢語中常把“了”分為動態(tài)助詞“了1”和句末“了2”,“加以/予以/給以+雙音及物動詞+了”中的“了”應為“了2”。作為形式動詞賓語的謂詞,通常帶有非謂詞的特征:不能被副詞修飾;不能再帶賓語;不能受“不”的否定。例如:
(33)*加以迅速地/努力地研究
*加以研究問題/現象
*加以不研究/不控制
上述特征表明“加以”“予以”和“給以”的賓語雙音及物動詞實際上已經不再保留其謂詞的句法特征,因此,“加以/予以/給以+雙音及物動詞+了”中的“了”不是依附于謂詞的動態(tài)助詞“了1”,而是句末助詞“了2”。
繼續(xù)考察“了1”和“了2”能否在“加以/予以/給以+雙音及物動詞”中共現。觀察下面的例子:
(34)*幸而蘇聯專家提出意見加以了糾正了
*根據大國一致的原則相當成功地予以了處理了
*將這些預見完全給以了證實了
例(34)中,從語感上來說“了2”非常多余。首先,“加以/予以/給以+雙音及物動詞”本身具有成句能力,“了1”表示陳述處置動作行為的實現;其次,“了2”用在“加以/予以/給以+雙音及物動詞”后面,表明處置動作行為帶來的變化,在這一層含義上,“實現”和“變化”語義事實上是相通的?!凹右?予以/給以+了+雙音及物動詞+了”不合法,是由于“了2”的成句能力多余,且語義也有重復。因此,“了1”和“了2”不能在“加以/予以/給以+雙音及物動詞”中共現,“加以了研究了”和“吃了飯了”是兩種不同的動賓形式。
本文比較詳細地考察了有關“介詞+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的四個問題,在前人描寫的基礎上,對這一具體語言現象進行了闡述和解釋。結論如下:
第一,“介詞+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中介詞的類別:“引出受事類”最多,主要包括“對”“把”,其后N是核心論元,直接影響雙音及物動詞的準入情況。
第二,“對”和“把”的語義和句法差別:“對”表示“對待”,既可以接及物性較高的動詞,也可以接及物性低的動詞,動詞的語義特征為[+處置]或[-處置]?!皩Α焙蠼覽+處置]動詞時,前提為“對……加以……”共現?!鞍选钡恼Z義為“處置”,強調N受到影響,只能接及物性高的動詞,動詞的語義特征為[+處置]和[+影響]。“對+(有定)N”及物性低,可作為背景句;“把+N”及物性高,難以充當背景句。
第三,雙音動詞在“對/把+N+加以+雙音及物動詞”中的準入情況:多數“處置類”動詞可以用在“對”和“把”字結構中,而“愛憎類”和“動結式”完全受限。有些只能進入“對”引導的結構,如“主體態(tài)度類”;有些只能進入“把”引導的結構,如“強處置類”。
第四,“了1”和“了2”在“加以/予以/給以+雙音及物動詞”中的考察:首先,在動態(tài)助詞方面,“加以/予以/給以+雙音及物動詞”只能和“了1”搭配,因為處置行為事件具有較強的動性,一般只能表示完成,很難表示經歷和持續(xù)狀態(tài);其次,分析了“加以/予以/給以+雙音及物動詞+了”中的“了”為“了2”;再次,證明了“了1”和“了2”無法共現。
本文在分析過程中,發(fā)現“處置類”動詞的判定標準仍存在不足,同樣是具有“處置”含義的動詞,如“控制”和“改變”,二者“處置”強弱應如何確定?這是今后研究需要進一步關注的地方。
參考文獻:
[1]高逢亮.試論形式動詞的句法功能[J].大理大學學報,2017,(7).
[2]馬云超.“介賓短語+形式動詞”結構及其心理機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3]王克非,劉鼎甲.基于超大型英漢平行語料庫的英語被動結構漢譯考察與分析[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8,(6).
[4]劉丹青.制約話題結構的諸參項——謂語類型、判斷類型及指稱和角色[J].當代語言學,2018,(1).
[5]葉向陽.“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釋[J].世界漢語教學,2004,(2).
[6]周剛.“加以”補議[J].漢語學習,1985,(3).
[7]刁晏斌.形式動詞“加以”三題[J].錦州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8]杜群爾.現代漢語形式動詞自身特征與一般動詞比較[J].才智,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