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閱讀不再是一個人的私事,你每翻一頁書就“掉”進一群人熱熱鬧鬧的社區(qū),甚至還能間接參與到作家的后續(xù)創(chuàng)作中……這樣的“共讀時代”,你能接受嗎?
將“彈幕評論”與“線上閱讀”嫁接,打造“共讀時代”,是社交網絡融入生活的一大表現。與其說“共讀時代”的標簽是“共享”,不如說它的本質是“分享”。實際上,共讀時代帶來的并不只有“共享式的閱讀”,還有“分享式的升華”。
今年25歲的外企職員沈逸,一直自詡以“一目十行”的閱讀速度碾軋朋友圈,上大學時一天能“刷”完厚厚兩本書。最近,當她上班在地鐵上用APP看小說時,閱讀速度變慢了,因為她從“文字彈幕”里發(fā)現了新大陸。例如她看的小說《美食供應商》,每一段話的末尾都標注一個小小的數字——那是“起點讀書”設置的“段評”功能。點開數字,其他讀者寫的感想一覽無余。作者提一句蛋炒飯的做法,都能引發(fā)“彈幕”般的熱評。
共讀時代,可以是“共時間”
比如,“網易蝸牛讀書”APP推出的“共讀”功能,讓你把讀書這件事納入“親密關系場”:和相隔千里的朋友們,頗有儀式感地相約同一時間讀同一本書,是不是還有種心有靈犀的浪漫感?“網易蝸牛讀書”APP還會讓你恍若回到需要排隊“等書”的大學圖書館,為了一本好書,天南地北的人們奔向“共讀小組”,彼此凝視對方的進度。被“量化”的閱讀時長,代表了這個陌生社區(qū)里每個人的“讀書表情”。有讀者因此感慨:“只有碎片化的時間,而不存在碎片化的閱讀?!?/p>
共讀時代,可以是“共場所”
微信社交緊密綁定的“微信讀書”,開辟了“共場所”的兩種視角。在“共場所”的微觀視角里,大家能偷窺一眼朋友的閱讀生活,圍觀一個朋友的讀書筆記,或是一覽好友讀書排行榜,就像是鉆進他們家溫馨的小書房。這樣可以參考一下朋友選擇書本的品位,或者“送”一本心儀的書給他人。在“共場所”的宏觀視角下,群體的選擇代表了一代人的思想動態(tài)。比如今年春節(jié)從除夕至正月初五,“微信讀書”全體用戶共計閱讀1510萬個小時,其中“90后”群體閱讀時長最久,占總時長的40%。
共讀時代,還可以是作者與讀者的“共創(chuàng)作”
編段子、“搶樓”、撰寫角色小傳、梳理作家世界觀……這是粉絲與粉絲之間的“共創(chuàng)作”;同時,在“文字彈幕”尤為密集的小說頁面中,有的作者會主動參與到和粉絲的“共創(chuàng)作”中。當讀者吐槽或質疑情節(jié)的真實性時,作者“親自下場”極有耐心地寫了四五大段話來解釋構思理念;當有人捕捉到常識性“硬傷”時,作者會迅速更正,并在“段評”里告知所有人:“已改。”
當然,“共讀時代”分享的除了這些,還有“情緒”。套用一句古詩:“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彪S著時代的更迭,交往的密切,人的思想日趨多元,我們比過去更期望通過網絡尋求共鳴?;陂喿x之上的分享,讓情緒的交流更有針對性,而尋求共鳴的過程亦是放松自我的過程。
“共讀時代”帶來的除了海量的閱讀體會,還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進入“共讀時代”,通過共讀,找到不同人群對同一字段的體會,感受不同人群的人生答案,對生活的感悟也會更加充實。與此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功能,我們能經由一本書一個字段,尋找更多的書更多的讀者朋友?!肮沧x時代”的圖書不是散落在各地的點點繁星,而是由“共讀功能”串聯起來的一整個星系、一整片星海。(文/沈杰群 據《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