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鑫
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閱讀經典文本,以此開闊眼界、啟發(fā)心智,原本并非壞事。但從這些年媒體曝光的案例來看,所謂“國學教育”儼然成了一口筐,但凡跟傳統沾點邊,都被冠以“國學教育”—其實既談不上國學,也無關教育。
孫楠女兒就讀的華夏學宮“國學班”,宣揚“女德是社會良藥”,江西豫章書院、山東博雅教育學校、陜西“善和傳統文化”基地,以懲戒、嚴管的名義進行馴服教育和虐待體罰——這些方式都與現代教育精神相距甚遠。
孩子在義務教育學齡階段,世界觀、價值觀還未完全成形,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求學選擇也受制于父母。因此,一些父母將孩子送到“私塾”,剝奪孩子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讓孩子接受有悖于社會常識、成長規(guī)律的不當引導,甚至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理應承擔責任。從這個角度看,教育部關于“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的表態(tài),足具威懾力,是對一些“糊涂父母”的喝止。除此之外,也要注重對家長的引導,要讓家長們意識到,送孩子到“國學班”“讀經班”,并以此替代義務教育,不僅花了冤枉錢,變成試驗品,最后還將成為犧牲品,進而讓他們不敢也不愿去拿孩子的成長做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