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湘
摘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介詞作為重要的虛詞之一,使用頻率較高,而且用法靈活,留學生學起來很困難,因而成為教學的難點和重點之一。留學生在“對、對于、關于”三個詞的使用上存在很多偏誤,常常出現(xiàn)誤用甚至是混用的情況。本文從漢語本體知識出發(fā),針對留學生關于“對”“對于”和“關于”的偏誤,并從母語、目的語、學習者自身因素等方面進行偏誤的原因分析,做出一定的總結,并將此與留學生的教學結合起來,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介詞;偏誤分析;對;對于;關于
1.引言
漢語詞類分為實詞和虛詞,留學生在學習漢語詞匯時,虛詞往往是其學習的難點。留學生不具備像漢語母語者的語感,更加大了外國留學生理解和掌握漢語虛詞的難度?!皩?、對于、關于”是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介詞,但學習漢語的留學生卻十分容易混淆。近年來,現(xiàn)代漢語介詞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關于漢語介詞偏誤分析的文章也越來越多,對外漢語教學在偏誤原因分析,偏誤類型分析,教學策略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有一些問題存在,因此對近義介詞的研究與辨析還需要進一步的開拓與深入。
2.理論基礎
2.1 偏誤分析理論
偏誤是指學習者由于目的語掌握不好而產生的一種規(guī)律性錯誤,反映了說話者的語言水平和能力。偏誤分析產生于上世紀60年代末 70年代初,集中對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所產生的偏誤進行系統(tǒng)地分析研究,科德是最早的倡導者。通過偏誤分析,教師可以了解學習者對目的語的掌握程度及其所達到的階段;學習者可以檢驗自己對所學語言的掌握情況;研究者可以了解學習者是如何習得目的語的,有助于了解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所采取的學習策略和步驟。
2.2“對”和“對于”“關于”漢語本體知識
“對”“對于”和“關于”是三個非常重要的漢語虛詞,它們意義相通,卻存在差異,留學生在學習時很容易對其混淆。下面著重解釋它們的用法。
“對”表示動作的對象時,它后面的動詞可以是表示身體動作的等的具體東西。同時,它后面的動詞可以是含有表達的意思,即引出表達的對象。另外,“對”還可以對待,既表示人與人、集體、事物之間的關系?!皩Α笨捎迷谀茉竸釉~(會,能,應該等),副詞(都,也,必須等)的前后?!皩Α瓉碚f”,表示從某人、某事的角度來看,有時也說“對…說來”。
“對于”著重指出對象,這種對象是當事人采取某種態(tài)度或存在某種情況所涉及的對象?!皩τ凇焙竺娴拿~指動作的受動者。如“對于好人好事,要及時表揚?!皩τ凇笨梢约印暗摹毙揎椕~或動名詞。還要說明的是,作狀語用的時候,“對于…”可以放在主語前,有停頓,也可以放在主語后。
“關于”表示涉及的事物?!瓣P于”后面可加動詞或小句子?!瓣P于”還可用于“關于…的”+名詞結構。
3.實例分析
3.1“對于”的混用
有些情況下,只能使用“對”而不能使用“對于”,該情況歸為此類。
(1)*老師對于學生負責。
(2)*絕不對于困難低頭
(3)*我們對于你完全信任。
(4)*我們會對于這件事做出安排的。
(5)*大家都對于這個問題很感興趣。
(6)*人到中年就應該對于健康處處留心了。
“對、對于”標記或介引動作的對象與動作有關的人或事物,在許多場合下兩者可以通用,但“對”的意思更廣泛,能用“對”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對于”。例如(1)不可以換成“對于”。當“對”指出動作的對象或目標時,不能用“對于”替換,如例(2)。但如果表示人與人之間的對待關系,介詞的賓語又為單個名詞或代詞時,只能用“對”,不能用“對于”,如例(3)。如果句子中有“會”、“能”、“應該”等能愿動詞或者“都”、“也”、“必須”等副詞時,它們的后面不能用“對于”,如例(4)(5)?!皩?NP”可用在助動詞后,主語之后,謂語之前,也可用在主語前,如例(6),應該用“對”。
3.2“對”和“對于”二者均可
在一般情況下,二者可以通用。能用“對于”的地方一般都能改為“對”。但是“對”更側重口頭語體,“對于”的色彩莊重些,更適合書面語體。
(1)他到了晚年,對于時間抓得更緊。
(2)對于這個地方,她并不陌生。
(3)她對/對于這件事有自己的看法。
(4)對/對于不嚴格要求自己的同志,我們絕不客氣。
(5)對/對于我來說(而言),健康最重要。
“對于”表示人、事物、行為之間的對待關系,后多為名詞短語、動詞、動詞短語或主謂短語。當指動作的受事是,“對于”的賓語在意念上受句中謂語動詞的支配,如例(1)。當指涉及的人或事物時,“對于”的賓語在意念上不受謂語動詞的支配,如例(2)。“對”當表示人、動作、事物之間的對待關系時,凡能用“對于”的地方,都可以用“對”,如例(3)。但若“對”的賓語結構復雜,又位于句首時,可以用“對于”替換,如例(4)?!皩Α焙汀皩τ凇倍伎梢孕纬伞皩Γ▽τ冢瓉碚f(而言)”的介詞框架,如例(5)。
3.3“對”和“對于”的語序錯誤
(1)*我們都有不同的看法對于這件事。
(2)*我們都有不同的看法對這件事。
(3)*我不滿意對那個公司。
(4)*我們應該有責任意識對于公共觀念。
來自說英語、西班牙語國家的留學生容易將狀語后置,含有“對于”的句子的正確語序有二種表達,分別為:對于這件事我們都有不同看法。/我們對于這件事都有不同看法。含有“對”的句子的正確的語序有三種表達,分別為:對這件事我們都有不同看法。/我們對這件事都有不同看法。/我們都對這件事有不同看法。正確的語序有多種表達,有些留學生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錯誤,且大多數(shù)情況為“對/對于短語”后置。例(3)中謂語動詞“不滿意”是不及物動詞,不能直接接賓語,需要用介詞“對”介引賓語并前置,即改為“我對那個公司不滿意”。同樣的,例(4)改為“我們應該對于公共觀念有責任意識”。
3.4“對于”的混用
有些情況下,只能使用“關于”而不能使用“對于”,該情況如下:
(1)*對于這個問題,我直接跟老李聯(lián)系。
(2)*我愛看對于中國文化的書。
(3)*我知道的很少,對于美學。
(4)*對于提高教學質量
表示關聯(lián)涉及的事物用“關于”,如例(1)。指明事物所關涉的范圍或包含的內容,“關于……”也常作定語,它和中心語之間要用“的”,如例(2)?!瓣P于”做狀語,只用在主語前,如例(3),應改為“關于美學,我知道很少”?!瓣P于+NP”可以單獨做文章的標題,“對于…”加上名詞采用定中結構才能,例(4)應改為“關于提高教學質量”或“對于提高教學質量的幾點意見”
3.5“關于”的混用
有些情況下,只能使用“對于”而不能使用“關于”,該情況如下:
(1)*關于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認真對待。
(2)*關于美學,我很感興趣。
(3)*關于護膚品廣告來說,還有很多可塑性
(4)*關于批評式的教育,孩子們并不能真正接受這種方式。
介詞“對于”用于引進動作對待對象和針對對象,指出對象用“對于”,“關于”沒有此類義項,如例(1)。“對于”做狀語,用在主語前后均可,如例(2)“對于美學,我很感興趣。/我對于美學很感興趣?!薄瓣P于”不能形成“關于…來說”的框架,“對于”才可以,例(3)應該用“對于”?!皩τ?NP”在句中做定語,修飾的中心語是動詞時,介引成分“NP”與中心語之間在意念上有施受關系,“對于”主要表明行為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如例(4)。
3.6“關于”和“對于”二者均可
(1)對于/關于節(jié)約用煤的建議,大家都很贊成。
(2)黨領導對于/關于改革的態(tài)度是完全一致的。
(3)對于/關于這個問題,你還有什么意見?
既表示關聯(lián)涉及的事物,又表示指出對象,“關于”和“對于”都可以用,如例(1)?!皩τ凇焙汀瓣P于”的介詞短語都可以作定語,如例(2)。例(3)兩者都可以用,因為“有意見”是一種態(tài)度,同時,是哪一方面的意見呢?又可以看成是指出有意見的范圍。當一個句子含有這兩種情況的時候,這兩個詞都可以用。
3.7“對于”和“關于”的語序錯誤
(1)*他很想了解關于中國的書法。
(2)*我也對于這點非常欣賞他。
(3)*現(xiàn)在和你說下我的看法,對于環(huán)境問題。
(4)*我覺得看中文電影會豐富我們的知識關于中國文化。
“關于”做狀語,只用在主語前。例(1)應該為“關于中國書法,他很想多了解一些?!崩?)應該改為“我對于這點也非常欣賞他?!薄皩τ凇薄瓣P于”介賓短語在句中做定語時,應該放在它所修飾的中心語前,即改為“對于環(huán)境問題的看法”“關于中國文化的知識”。
4.偏誤原因
4.1 母語/二語的負遷移
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會因為還沒有完全掌握漢語知識,因而在使用漢語時會結合母語知識對漢語語法進行組配,這就成為母語負遷移,從而會產生偏誤。例如“*對我,你是個好人”,在英語中應該為:For me,you are a kind person.“for me”就可以直接表示“對…來說”,所以留學生在使用漢語進行表達時,就直接省略了介詞框架“對...來說”的一部分。另外,筆者查閱電子詞典后發(fā)現(xiàn),“regarding”“in regard to”“with regard to”,既可以翻譯成“關于”,又可以翻譯成“對于”。因此,學習者會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將“對于”和“關于”看成同一個詞。
4.2目的語知識負遷移
劉珣(2000)指出在學習者初學時容易產生“過渡泛化”(“過渡概括”)。這是在母語知識的負遷移的基礎上產生的,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產生的偏誤逐漸顯露出來。比如學習者在學習了“關于”后加名詞時,便泛化這種用法。例如“*我應該要學習(關于)中國歷史”。“對于”也會出現(xiàn)這種用法,例如“*我認為,(對于)我們應該生活在適中的情況下才好。”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沒有熟知其辨析,在不同語境下不能正確使用,導致其出現(xiàn)混用、誤用等錯誤。
4.3 教師和學生的因素
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全面的講解對象類介詞的偏誤現(xiàn)象,沒有及時糾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并且外國留學生自身不能很好的地把握介詞在具體語法功用上的差異性,導致偏誤出現(xiàn)。另外,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留學生對一些介詞掌握的不夠清晰,所以在對象類介詞的學習過程中,采取了“回避”的態(tài)度,怕用錯所以根本不用的心理影響他們學習始終。留學生在學習時并沒有深入的了解這三個詞的用法和區(qū)別,從而產生各種語法錯誤。
5.教學建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針對課堂所涉及語言點相似的詞語,并進行辨析。針對這三個詞的教學,應該從對比分析法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辨析意識。也不需要全部將其不同進行辨析,學生不會全部接受,采取螺旋式的方法,即講到哪,辨析到哪。其次,要加強情景教學,設置看圖說話,讓學生根據(jù)情景造句等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和使用這三個詞語,鞏固學生所學的語法點。最后,要注意師生之間的信息反饋。在學生的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容易出現(xiàn)偏誤的地方,并及時的進行糾正。
6.結論
偏誤是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在分析留學生偏誤的過程中,學生對此類對象類的介詞掌握的不夠清晰,特別容易混淆。通過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到,對象類介詞辨析的學習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通過研究,我們可以以“對、對于、關于”為基礎,更有針對性地發(fā)現(xiàn)留學生在學習此類介詞上所存在的問題,對教師的教學提供幫助與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近義詞的辨析。
參考文獻:
[1]彭小川.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釋疑 201 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4]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5]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3.
[6]齊滬揚.對外漢語教學語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7]郎寧.淺析介詞“對”、“對于”和“關于”[J].青年文學家,2015,06:158.
[8]詹雅倫.介詞“對、對于、關于”的偏誤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5.
[9]陳婧怡.漢語介詞“對、對于、關于”的隱現(xiàn)對比分析及其對外漢語教學,2017.
[10]劉清.“關于”、“對于”、“至于”的對比及教學考察,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