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的君子之道,在中國歷史上發(fā)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其學術(shù)思想,基本出發(fā)點還是對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本文著重從教民思想、樂道精神、和合精神、民本思想、善惡觀、人人皆可為堯舜和羞恥觀七個方面對孟子君子之道的現(xiàn)代價值做一闡述。
關(guān)鍵詞:孟子;君子之道;現(xiàn)代;價值
現(xiàn)代生活把人們帶進了一個激烈競爭、快節(jié)奏、世俗化的境遇,它一方面打破了單一、封閉、愚昧的文化結(jié)構(gòu),同時也無法避免地喪失了傳統(tǒng)的恬靜、和諧、禮讓和講求道德、富于人情的文化因子,造成現(xiàn)代人的價值分裂、心靈迷亂、人格匱乏、急功近利、行為浮躁,以哲學的語言來說,就是現(xiàn)代生活著重強調(diào)世俗的功利價值,而缺乏人生安身立命的終極目標。自覺繼承有價值的傳統(tǒng)衣缽,最大限度的克服現(xiàn)代生活的缺陷,是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孟子的君子之道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價值所在,這里僅僅針對幾個現(xiàn)實問題談談孟子君子之道的現(xiàn)代價值。
一、教民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孟子教民與惠民相提并論的思想對于當今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孟子認為:“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這就意味著教民的現(xiàn)實前提在于制“恒產(chǎn)”,沒有“恒產(chǎn)”作物質(zhì)基礎,道德教化不可能真正進入“民心”。正是:“明君制民之產(chǎn)……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這里,“從之也輕”所描述的正是民眾消除了基本的生存憂慮,從而愿意接受引導的心理狀態(tài)。孟子強調(diào):“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這意味著,合理的制度應既使百姓得到實惠,又能培養(yǎng)百姓的規(guī)范意識。這樣,倫理規(guī)范就可通過制度的實施深入到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從而引導人們形成合乎倫理的生產(chǎn)和生活習慣。
由此可見,孟子的整個道德教化思想都是圍繞制“恒產(chǎn)”與立“恒心”及其相互關(guān)系展開的。也就是說,孟子將“惠民”與“教民”融合為同一過程。認為有穩(wěn)定收入的人才有穩(wěn)定的道德觀念,無穩(wěn)定收入的人道德觀念也就不穩(wěn)定,從這一點出發(fā),如果我們把孟子的“恒產(chǎn)”理解為以制度形式來保障每個組織或個人的正當利益,把“恒心”理解為每個公民都應具備的“公民意識”。在當前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中,將富民、惠民作為前提與基礎,將二者融為一體,無疑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用當今的話說,只有切實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是思想道德建設的堅實基礎
二、樂道精神的現(xiàn)代價值
樂道精神是以求道、得道為快樂的精神。人總有所向往,有所追求,這是精神的特殊需要。孟子認為:“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本褪钦f每個人應該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則,即不放棄求道、得道之樂。孟子還認為,達到誠的境界,是人最高的樂道精神的體現(xiàn)?!叭f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薄胺瓷矶\”的大樂,是最高的道德境界的內(nèi)在愉悅體驗。孟子把誠提高到天道的位置,是一種天人合一境界的內(nèi)外融合而產(chǎn)生的愉悅體驗。
孟子的這種樂道精神難道對現(xiàn)代人理想信念的樹立沒有啟示嗎?作為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在理解孟子“道”的精神實質(zhì)的前提下,我們不妨把孟子的樂道精神轉(zhuǎn)化為理想的追求。僅此一點價值已經(jīng)夠我們利用的了,因為現(xiàn)在有有多少人做到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呢?還有多少人在工作、生活中做到了反身而誠呢?我們?nèi)鄙俚牟徽沁@種“樂道精神”嗎?
三、和合精神的現(xiàn)代價值
孟子從關(guān)系戰(zhàn)爭勝敗的三個主要因素中,凸顯了“人和”的因素,這是與孟子所主張的仁政相聯(lián)系,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人和。主要著眼于仁義禮智圣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的道德哲學。仁義禮智圣和合為德,為天道,仁義禮智和合為善,為人道。善與德相依不離,人道與天道會通合一。即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沖突融合而和合的精神。和合是天地萬物存有的根據(jù)或原因,是存有的方式,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過程,是心情寧靜安詳、心緒和平恬淡、心靈充實愉悅的境界,可以達到人和而天和、人合而天合、人樂而天樂的天人和樂的和合境界。
現(xiàn)代社會中存在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以及文明之間的沖突,造成生態(tài)、社會、道德、精神、價值五大危機,難道不是和合精神缺失造成的嗎?當前,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目標,難道不能讓我們想起幾千年前的“和合”精神嗎?
四、民本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孟子“民本”思想最著名的一句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最為尊貴,象征國家政權(quán)的土谷之神為其次,君主為輕。因為諸侯危害國家可以改立,遭受災害可以改立土谷之神,而老百姓永遠是執(zhí)政的基礎,永不改變。孟子還提出與民同樂同憂的思想,“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外,孟子還提出“民事不可緩”,即老百姓的事不能拖延,執(zhí)政者時刻為老百姓著想,急百姓之所急,等等。孟子的這些思想都無一不說明人民利益至高無上。就是說,任何執(zhí)政者都必須重視民意,傾聽民聲,滿足民愿,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會幸福安康。
五、羞恥觀的現(xiàn)代價值
孟子認為:“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也?!薄皭u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作為一個正常人,一個文明的社會,“人不可以無恥”。否則,就有可能出現(xiàn)無恥之輩。
六、人人可為堯舜的現(xiàn)代價值
以孟子之言,做一個圣人并不難,只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積少成多,便會成為圣人。那么為什么世上圣人如此少呢?究其原因,是由于多數(shù)人的心靈更容易追名逐利而放棄理想境界之故。禮之規(guī)則,義之正氣,廉之品德,恥之愛憎在如今拜物教的沖擊下都已煙消云散了,誰還去追求那些看不著,摸不著,即不能果腹又不能充饑的理想呢?現(xiàn)代的人們多愿意模仿堯舜的樣子穿其衣,食其味,說其話,就是不愿意效其行。此為社會之悲哀!重建良好社會道德風尚,不能只說,更要身體力行。另外,還要告訴人們:人人可為堯舜,只要你心中存有堯舜的理想也就成功了一大半,不妨把孟子所謂的人人可為堯舜,簡單地理解為國家興旺、匹夫有責,作為一個公民,在一個崗位、一個單位、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只要認真負責、踏實工作,盡崗愛業(yè),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別人做出榜樣、做出表率,就可稱為所在范圍的“堯舜”。
七、善惡觀的現(xiàn)代價值
孟子認為:“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透過孟子表面文字的直白之義,我們可以悟出一個道理:即,一個好人如果做出了可惡之事,人們對它都會敬而遠之;相反,一個壞人如果做出善舉,人們對他也會刮目相看,油然而生敬意。一個健康的社會,人們會做出上述反應的。一個社會如果沒有這樣的理智的反應,那么這個社會就一定處于病態(tài)。今日中國,許多官員有貪得無厭之惡習,有好色淫亂之惡行,可人們并沒有“皆掩鼻而過之”,卻表現(xiàn)出相當?shù)哪7伦冯S之心,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認為那是一種能耐,為什么呢?難道說做人的價值觀念出現(xiàn)了變異?現(xiàn)如今棄惡從善者太少了,我們往往見怪不怪的是“西子蒙不潔”的現(xiàn)象,而罕見“惡人齋戒沐浴”的善行。但愿清新正義的春風滌蕩那些污濁之氣,吹綠道德高尚之青草,吹開清廉之花。
孟子曾說過“人與禽獸者幾?!?,其差別就是人懂得什么是美丑。而君子與普通人的區(qū)別僅在于不僅知道什么是美丑,而且自己能身體力行地去做美好的事情,避免做丑惡的事情。在今天,君子們不僅自己要心存仁愛之心,還要教育引導整個社會弘揚仁愛之心。因為,這是一個被自私自利的欲望之棍打得遍體鱗傷的時代,急需仁愛之藥來醫(yī)治創(chuàng)傷。
總之,孟子“內(nèi)圣外王”的儒家正統(tǒng)思想,以存心、善端、修身、事功、教化、為政為線索,在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史上第一次構(gòu)建了系統(tǒng)的道德人本主義和道德理想主義,并以君子之道的事功和士的自覺與王道作為實踐,建立了一個居仁由義、安居樂業(yè)的理想大同社會。第一次昭示了人類對道德理性的自覺,以及道德實踐本于天道之所必然和人道之所當然的絕對價值。這也正是孟子君子之道的全部內(nèi)涵與邏輯演繹。作為現(xiàn)代人,孟子君子之道固然有其偏頗之處,但其啟迪人的道義自覺,教人自信、自任、自強和以仁政王道昭示天下,憂民之憂、樂民之樂的道德理想,以及存心養(yǎng)性、成德立人,不斷完善人格塑造和舍我其誰的救世氣慨,都是后世學習的典范。學習孟子的君子之道就是要將孟子“內(nèi)圣外王”之學轉(zhuǎn)化為現(xiàn)代需要,再造中華民族光輝文明。
參考文獻:
[1]李振綱《孟子的智慧》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2]陳洪海,冉萬里《白話孟子》三秦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
[3]方勇《孟子快讀》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4]許登孝《孟子導讀》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5]高專誠《孟子通說》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6]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第2版
[7]東方橋《孟子現(xiàn)代讀》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8]陳科華《孔子思想研究》
[9]張奇?zhèn)ァ秮喪ゾN——孟子哲學真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簡介:許建武(1968.3)男,漢族,甘肅榆中人,現(xiàn)就職于武威市金色大道“馬踏飛燕”大景區(qū)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