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付小燕
在華德福教育理念中,9歲的兒童開始與整體分離,他既感受到入世的焦慮,又感覺到自己的獨立分離狀態(tài)。華德福課程要回應孩子這樣的狀態(tài),找到更新的平臺,帶領孩子通過農耕、建筑、編織等課程了解衣食住行的來源,從而增強對世界的信心和自身的安全感。而這些課程的運行都需要數(shù)學課程給予支持。由此,三年級核心數(shù)學課程便落在了測量板塊。
孩子們學測量時,自己做的度量衡
測量之歌——天有多高,海有多深;地有多大,路有多長;山有多重,水有多少;心有多美,愛有多珍貴;媽媽的懷抱有多溫暖,我們的情誼有多深遠;一切的一切都有奧秘,在每個人的眼睛里,在你我的心靈里!
測量板塊中,借鑒了劉麗霞老師分享的測量之歌,再請支行老師譜曲,主課上和孩子們一起唱誦這首歌曲,歌詞中對天地、自然、情誼的測量,在測量理性要求精確的特性中帶入了溫暖的人性的力量,從而也呼應了三年級測量教學的主題,帶領孩子逐漸精確地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但學習測量自始至終還是以我們人自身為中心的,所有的活動都會從人開始,經歷一段探索后,又回到人,探索的主題就是人與世界的關系。
這學期的測量主要圍繞三個部分而展開:長度測量、重量測量和貨幣測量。
1.身體上的尺子——用自己的手和腳丈量教室的長度,也用不同同學的身長來丈量教室,發(fā)現(xiàn)不同的人的長度差異很大;
2.寸和尺——人們一起尋找某種相對統(tǒng)一的標準,認識中國古代的長度單位寸和尺。老師給出一寸的長度,學生找到一尺的長度。用一尺長度的繩子分兩人一組測量對方的身高大約有幾尺。認識與寸和尺相關的成語、俗語,了解寸、尺在生活中的應用。
3.認識米——關于米的產生的故事,老師給出一米的標準長度的竹竿,學生在教室里尋找差不多一米長的東西,我們找到了教室護墻的高度、黑板的連接處的長度大約是一米,然后孩子們又在自己的身體上尋找從哪里到哪里大約是一米。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對米的長度的感知。
4.認識米、分米和厘米——認識、學習這三種長度單位,并使用自己做的尺子來測量主課本、練習本、課桌的長度和高度。
5.量身高——同學們一起量出身高,并用身高來做相應的數(shù)學練習。
6.一千米——全班一起用一根十米長的毛線,從學校大門口出發(fā),看看走到哪里有一千米。通過實際操作,幫助學生對一千米有基本的認識。
最開始我們會問孩子以前沒有尺子的時候,猜猜人們用什么來量長度呢?孩子們很喜歡猜問題的游戲,很多孩子一下就想到用身體,于是我們會從自己的身體開始一步步探索,從各自的身體長度到國王規(guī)定的某個統(tǒng)一長度,再到古代中國的長度單位,最后到目前世界通用的公制單位。孩子們和老師一起經歷了長度單位的發(fā)展過程,也對它產生了基本的鏈接。
對米、分米和厘米三種單位的換算學習中,經過幾次復習、鞏固和練習之后,孩子們能準確地換算,并能應用。
1.誰輕?誰重?——請出五位同學站成一排,讓同學們想辦法給他們排出體重的順序來。孩子們積極討論,想出了抱、抬、背幾種不同的方法來稱體重。
2.稱書包——拿出幾個同學的書包放在一堆,請同學一個一個來用手排出書包的重量順序。孩子們自己便會用雙手打開伸直成一架天平的樣子來比較書包的輕重,排出順序。
3.古代衡器——在身體體驗之后,老師講述最古老的中國人稱東西的衡器的故事,學生了解了相關工作的方法,用畫圖的方式來記錄和消化。
4.古代重量單位——十黍為一累,十累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
5.認識天平和桿秤——老師展示天平和桿秤這兩種不同的稱重工具,學生了解他們不同的工作方式,利用周末孩子和家長一起自制小桿秤。
6.重量單位(斤、公斤、千克)——學生先學習了斤和公斤,然后老師介紹大陸的斤與臺灣斤的重量的不同的小故事,引出國際重量單位克和千克。
7.生活中的重量——讓學生感受克的重量,想象千克的重量,然后在家里找一找生活中用品的重量是怎樣的,把它們記錄下來。
重量測量的學習,孩子們做了很多用身體來稱重的游戲,比如稱書包、抬轎子、蹺蹺板稱出全班最輕的和最重的,孩子們玩得很開心,在玩耍中體驗著重量。
1.交換——老師介紹遠古時候,有的人捕魚,有的種植,有的打獵,有的牧羊。大家擁有不同的物品,當擁有多余的時,大家開始交換。故事結束后,孩子們帶來各自的小東西,在教室里自由交換,并把自己交換的結果記錄下來。經過兩次故事和實際操作的體驗后,孩子們發(fā)現(xiàn)有時交換會成功,有時交換會失敗,有的孩子換得很開心,有的孩子什么也換不到。于是,我們在體驗的基礎上,大家一起來討論交換活動的特點。孩子們總結的主要有幾點:公平自愿、心滿意足;生活更方便,可以獲得需要的物品;當別人不需要時,交換失?。缓苈闊?,有時要交換好多次才能成功,東西搬運很麻煩。
2.中間交換物——人們想辦法,尋找一種大部分人都喜愛的物品作為中間交換物。有的用大米,有的用稀有物品,當然也有很多人會用貝殼來交換。
3.認識貝字部首的漢字。
4.貝殼作為等價物的優(yōu)缺點。
5.金屬貨幣的產生。
6.認識中國古代錢幣。
7.最早的錢幣:四川交子——討論金屬貨幣的利弊,介紹紙幣產生的故事。
8.制作班級貨幣——每個孩子設計一個自己的班級貨幣,最后全班投票選出一種作為班級交換通用的貨幣,并設計不同的面額。
9.班級集市——大家一起用班級貨幣為每個同學親手制作的物品標價,把物品按價格高低排放,老師帶領孩子們討論以什么來確定物品的價格,引導學生思考商品的價值是由什么來決定的,貨幣代表的是什么。最后,通過故事《環(huán)環(huán)相欠》,讓孩子們理解:貨幣的意義在于流通,真正產生價值的是人們的勞動和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