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阻放強化的心理實質,我們知道,阻放強化的產生有兩個要件:一個是阻,——沒有阻礙,就形不成期待張力的蓄集,就降低了快感體驗;第二個是放,——堅持不放行,期待就滿足不了,期待得不到滿足,就降低了需要的強度。由此出發(fā),我給家長一些建議:第一個建議,提出要求一定要慎重家長一定要區(qū)別“建議”與“要求”?!敖ㄗh”,是最好能夠做到,做不到是可以寬容的;而“要求”,是必須做到,做不到,后面是要跟著懲罰的。建議與要求的表達式是很不相同的,家長要慎重使用自己的表達式,建議的表達式是:我建議你要……建議你不要……,你最好是……,最好不……你應該……,不應該……。要求的表達式是:你要……,你不許……你必須……,你一定……。建議你不要……,不是阻礙,不會產生阻放強化效應,要求你不許……,是阻礙,一但攔不住,就會產生阻放強化的效應。因此,建議可以盡管提,但是提出要求的時候,要特別慎重。單靠主觀努力做不到的事,不要作為“要求”去提,孩子存在不可抗力無法做到,或單靠主觀努力不能保證的任務,不要以要求的方式提出來。否則當孩子做不到時,要么家長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要求,要么孩子就難免因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遭到懲罰。對此,家長一定要很清楚地判斷,哪些事情是完全靠孩子主觀意愿能夠決定的,哪些事情并不是由主觀努力就能做到的。比如說,學鋼琴的孩子,都會遇到“指尖”要站立起來,不要有錯音,這樣的要求。有些家長就會以“要求”的方式提出:“指尖不許癟”“不許錯”。但是,指尖的控制,錯音的問題,這些都存在著人的注意力分配的問題。而注意力的問題,表面上是主觀努力能夠做到的問題,其實是主觀努力難以控制的。我們有句話“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講的就是人的意志難以控制自身的問題。特別是那些以孩子的體能與智力、理解力、經驗的限制,根本就無法做到的事情,更不能以“要求”的方式要求必須做到。
無關緊要的小事不要作為“要求”去提,根本就是些小不其然,無關宏要的小毛病,要么不去攔孩子,要么就用建議的方式,比如,孩子練琴的時候,想喝水,想上廁所,隨他去好了。家長不把孩子的想法當回事,孩子也就不會對這個行為產生特別的期待,小孩睡前要吃糖,讓他吃,但是建議他吃完了要漱口,要重新刷牙。我們這樣做不是想放任孩子的壞毛病,而是為了不讓這些壞行為形成壞習慣。我們要謹防阻放強化,所以才不阻礙他。再比如,有些家長怕孩子總看電視耽誤學習,于是以要求、命令的表達式,阻礙孩子看電視,不許看電視。阻礙的結果是,孩子從對電視節(jié)目內容的興趣,轉化成了對看電視活動的想往!對那種輕松與自由感的想往家長要求孩子不許看電視,就會形成這樣的結果。請家長慎重地考慮一下,孩子能不看電視嗎?孩子不看電視對嗎?電視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平臺,信息來源。提出不許看電視是很不明智,很不慎重的。有的家長可能就會提出,你“必須”做完作業(yè)再看電視!這樣要求,仍然不夠慎重:因為有特別好的節(jié)目,等作業(yè)做完了,節(jié)目就錯過了,于是孩子就既產生對寫作業(yè)的不滿是這項活動破壞了他的快樂。又產生了,想和你爭取隨時看電視的權力這就加強了孩子對看電視活動的期待的張力。我建議家長,把這個策略改為:讓孩子自己來安排,建議孩子分清輕重緩急,把保證完成作業(yè),變成“要求”!在孩子保證完成作業(yè)的前提下,“建議”由孩子自己合理安排何時看電視。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有些電視節(jié)目內容,孩子有興趣,有些,孩子并沒有興趣,他非要看電視,往往不是出于節(jié)目內容真的讓他著迷,更大的可能性是,他對看電視的活動著迷,而讓他著迷的重要原因是:家長很不慎重地提出了不讓孩子看電視的要求,而家長的阻礙,恰恰加強了他對看電視活動的期待!因此一但看上,就會產生強烈的快感,而不能自拔。那有的家長就說了,孩子正在練琴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好看的電視節(jié)目,孩子要看怎么辦?是我的建議是,你很認真地告訴他,“你自己來決定吧,爸爸相信你自己會安排好時間”。在我看來,許多家長向孩子提出的要求太多,也是導致孩子不聽話、家長在孩子心中沒有威信的重要原因。提的要求太多,監(jiān)管不過來,許多要求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自己都不愿意堅持,最終形成了阻放強化的效應,慢慢使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把家長的原則與要求當回事。我就聽過一個小孩說:我媽就這樣,吵一會就消停了,別理她!
那么孩子的有些行為,我們就是不能允許他發(fā)生怎么辦呢?比如說,你認為孩子在睡覺前就是不能吃糖,孩子在練琴的時候,就絕對不可以做別的事,必須練琴,怎么辦呢?難道總是要無原則的遷就孩子嗎?不是的,我們剛才講的是為了防止阻的過程產生的強化效應,一些小毛病,不去阻它,就失去了“阻放強化”強化中的一個要件,它就不會被強化。對那些真正的原則性問題,我們真正要堅持的要求,以要求的方式,提出的要求,那么就要在防止“放”的過程產生強化效應。
第二個建議是:提出要求就必須堅持。不要輕易提出要求,一但提出要求,就要堅持到底,絕不放任。家長這個時候一定要明白,要求已經提出,如果你放任了,那么對壞行為的強化作用,要遠遠大于你去直接鼓勵他做這件事。但是,很多家長是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他們提出了要求,又不能堅持自己的要求。比如說,你提出一個要求,如果這首曲子能夠全部完整的連貫的演奏下來,沒有中斷,基本沒有錯誤,咱們周末去學琴老師那里上完課后,我就帶你去公園,如果做不到,咱們就不許了。但是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到教師那里,不能全曲完整連貫的演奏,有很多錯音,這時候下了課,孩子就提出來還是想去公園玩。老師家對面就是一個大公園,現(xiàn)在孩子就賴在公園門口不肯走了,孩子哭得很厲害,甚至就直接開始在地上打滾,總之就是大家都見過的鬧人的表現(xiàn),這個時候,有些家長就不能堅持,心想,就因為彈個琴沒有練下來就不讓孩子去公園,孩子那么想去,去個公園又有什么,于是就不堅持了。我想說的是,這個時候,家長就在教育的問題上犯了大錯誤。因為,這不是能不能上公園的問題,而是要不要遵守承諾,要不要堅持原則的大問題,是一個關系到教育者的要求有沒有嚴肅性,教育者有沒有權威感的大問題。
鬧人孩子的背后是沒有原則的家長:每一個鬧人的孩子背后,都一定有不堅持原則的家長,孩子在誰面前鬧,這個人就一定是一個不堅持原則的人,父母堅持原則,爺爺奶奶沒有原則,孩子就一定會表現(xiàn)為,在父母這不鬧,在爺爺奶奶那鬧,母親有原則,爸爸沒有原則,孩子就一定會是在母親那里不鬧,在爸爸那里鬧。有的家庭成員有這樣錯誤的觀念,她媽已經堅持原則了,我就別再堅持原則了,父母中總要有一個人唱紅臉,一個人唱白臉。這是非常錯誤的!原則就是原則,就是不可打破的。要求就是要求,就是必須要執(zhí)行,不得不做的。家長間的這種,一個原則或一個要求可堅持可不堅持,一個人堅持,一個人不堅持的做法,就會使孩子形成了世界上根本沒有原則,只有強權的概念,最后會形成孩子內心沒有穩(wěn)定的、超越人際的規(guī)則意識,而是不斷地根據環(huán)境變換自己的規(guī)則,這樣的人格是非常不好的。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以要求,命令,承諾,原則的方式提出的,那么就必須堅持。你要求他吃飯前要洗手,那么不洗手就不能吃飯,你想好了,如果你是一個沒有原則,不忍心講原則的人,你就建議他洗手,不要要求他洗手,不要說“不洗手就不許吃飯”這樣的話,那么他不洗手,你也應該讓他吃,你可以表示出對他不講衛(wèi)生的遺憾和鄙夷。但是,如果你是要求他飯前要洗手,“不洗手就不許吃飯”,那么,他不洗就不讓吃,不吃就餓著,而且一定要餓到下一頓,洗了手才有得吃。戒除孩子鬧的行為的兩點。家長要是想讓孩子不鬧自己,不因阻放強化使孩子養(yǎng)成壞習慣,就要做到這兩點:第一,讓孩子非常明確地知道原則是不能改變的,決定是不能撤銷的,不行就是不行,沒有就是沒有,不許就是不許,讓他明白,他根本就不可能獲得欲望的目標,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一但提出要求,就要堅決執(zhí)行。我當時去愛爾蘭的時候,在那里一個大學教授家里玩兒,他有一個小女兒,小女孩剛學鋼琴不久,看到家里來了兩個中國的朋友,小孩就特別興奮,一會兒唱歌,一會兒跳舞,結果就到下午四點鐘該練琴了,這時候我發(fā)現(xiàn)小女孩的母親就非常和藹地過來說孩子該練琴了,孩子就特別沮喪,不肯去練琴,母親就站在那里非常誠懇,非常溫和看著她說“到練琴時間了”。我們所有的談話全部停止,屋里非常安靜,只有母親用非常溫和期待的眼光看著孩子,能夠感覺到父親很想替孩子說情,總是用渴望的眼睛看母親,但是,沒有說話,母親就堅持在那里看著孩子,用非常溫柔而堅定的眼前神看著孩子,僵持了一小會兒以后,孩子乖乖的去練琴了。我上次在北京國貿地下的一個小咖啡廳里,也見到這樣的情況。一個老外父親帶著小女兒休息,桌上放著一包剛剛買的糖果,女孩特別想吃,父親說現(xiàn)在不能吃,女孩把手伸過去,父親搖搖頭,女孩把手縮回來,女孩又把手伸過去,父親堅定的目光看著她,搖搖頭,那種眼神似乎在告訴孩子,我相信你一定不會違規(guī)的。最后,孩子跑到一邊去玩了。一次不練琴,一塊糖晚些吃,這都不是什么大事,我認為孩子完全可以一天不練琴,完全可以當時就吃那塊糖。問題的關鍵在于,事先提出過要求,問題的性質就發(fā)生了變化,從吃不吃糖的小問題,變成了規(guī)則要不要遵守的問題,變成了,孩子是否可以不守規(guī)則的問題。第二,家長要防止被孩子“綁架”讓孩子的手段與他的目的脫勾。也就是說,你讓要孩子明白,孩子目前采取的手段,與他想達到的目標沒有關系。那么他就自動不會采取這種手段去實現(xiàn)他的目的。上幼兒園尿褲子的例子。前兩年我朋友講了一個特別經典的例子,他有一個小女兒,有一個讓他特別不解,也很煩惱的行為:孩子不愿意上幼兒園,只要是送她去幼兒園,要出門之前,準尿褲子!早晨的時候,孩子拖時間,不穿衣服,不吃飯,不洗臉,一直拖到家長實在不能等了,再等上班就遲到了的時候她就很配合了,家長一把她抱起來要出門,嘩……,就尿褲子了,家長就生氣, “又尿褲子了,讓爺爺奶奶給你換褲子,然后送你去幼兒園,我先上班了”。大家覺得爺爺奶奶會送孩子去幼兒園嗎?對!孩子在爺爺奶奶那一哭一鬧,幼兒園的事就免了!為此家長非常的煩惱,問我:“你是研究心理學的,你說怎么辦?”我說這事很簡單,從原理上,最初肯定有過孩子在很偶然的情況下尿了褲子然后你就不讓她上幼兒園了的經歷,他認為,尿褲子這種手段,可能達到他不去幼兒園的目的。當他發(fā)現(xiàn)有一種辦法能夠實現(xiàn)他的愿意的話,只要一次,他就能夠記住,你現(xiàn)在要做的是,讓他的手段與他的目的脫鉤,讓他覺得,尿褲子與不去幼兒園沒有關系,你就自動不尿褲子了。具體這樣做:每天早晨,提前準備好干凈的衣褲,你抱起他來,孩子一尿褲子的時候,你說:沒關系,我們上幼兒園讓阿姨給你換,結果,有兩次,這個孩子就再也不專門挑上幼兒園前尿褲子了。當然孩子馬上就生出其它辦法來了。但是,不管孩子使出什么樣的方法,只要家長記住這一點:“讓孩子的手段,是與他的無理要求脫鉤”。(未完待續(xù))
周海宏 ? ?博士、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