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項目獲廣西民族大學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gxun-chxzb2017001資助。
摘? 要:本文從農諺的語義特征角度出發(fā),對緬甸農諺進行解析,分析其語義特征,進而分析緬甸農諺蘊含的緬甸文化特點。根據是否具有隱喻意義把緬甸農諺分為非隱喻義農諺和隱喻義農諺來分析,通過分析發(fā)現緬甸農諺對緬甸民眾生產生活具有指導意義。同時通過對農諺文化分析后,發(fā)現緬甸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賦予緬甸農諺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認識和了解這些文化內涵,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緬甸文化、緬甸社會以及緬甸人民的生活。
關鍵詞:緬甸農諺;語義特征;隱喻義;文化
作者簡介:張惠美(1990.8-),女,彝族,云南玉溪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緬甸文學。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8--04
諺語是人民用精煉的語句,總結各種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經驗的語言藝術結晶,它是一種有教育意義、有認識作用和含有哲理的民間傳言。諺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指的是富有教育意義的傳言,廣義的諺語則既包括“俚諺”,也包括“俗語”,既包括寓意深刻、形式完整的諺語,也包括一些有特殊形式的歇后語、俗語等,本文所論述的諺語是指廣義意義上的諺語。
語義學是關于語言符號及其所指對象之間關系的研究,一條詞語除了語素組成的字面義或表層意義外,也包括引申義、比喻義等深層意義。根據是否具有隱喻意義把緬甸農諺分為非隱喻義農諺和隱喻義農諺,前者是指導農業(yè)生產實踐,后者具有廣泛的哲理性。
一、非隱喻義農諺及其農業(yè)指導意義
隱喻是一個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映射,映射的結果就是隱喻意義。農諺本身含有具體的勞動對象,這一對象又會與具體的生產環(huán)境同時出現,所以大部分的農諺不具備隱喻義。
從農業(yè)生產結構和影響農業(yè)生產的因素:節(jié)氣、天氣、生產者、土壤等,本文將農諺分為節(jié)氣諺、作物諺、畜禽諺三種進行闡述。
(一)節(jié)氣諺
節(jié)氣諺是關于氣候溫度變化的諺語,緬甸一年有十二個節(jié)氣。農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活動都要按照節(jié)氣來展開。本小節(jié)將按照緬甸的三個季節(jié)進行闡述。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使用的歷法總共有9種,即:因薩那王歷法、佛歷、悉梨羅阇王歷、蘇蒙陀梨王歷、卜巴蘇羅漢王歷、歲星紀年歷、孟養(yǎng)王歷、爭斗時歷和公歷。卜巴蘇羅漢王歷是緬甸人民至今任然在使用的歷法,即緬歷。緬歷是一種陰歷它是根據月亮繞地球運行的周期而定制的歷法。緬歷是根據月亮圓缺的規(guī)律,把每月分成兩個部分,即月盈和月虧期。緬歷也使用公元歷法,是近代從西方引進的,緬歷的月份與公歷的月份相差三個月,如:緬歷一月其實是公歷的4月。緬歷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都有相應的節(jié)日和相應的季節(jié)花。
(1)熱季
緬歷十二月至緬歷二月是緬甸熱季,又稱為旱季,公歷為3月至5月。涼季盛行的自陸地吹向海洋的東北信風公歷3月份開始逐漸消失,到公歷4月份也就是緬歷一月的時候,印度洋的西南季風還沒到達緬甸,境內風力微弱,加上太陽直射天氣炎熱,是緬甸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1]nei pu lo nya gyan: d-baun: la la tha yan:緬歷十二月的時候是白天特別熱,晚上特別冷,是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jié)。
[2]taw dh-lin lei thout phyu: la d-gu:緬歷一月的時候南風吹。告訴人們這時候吹來的風是南面來的。這時,東北風已經消失了,等待著西南季風的到來。
[3]d-gu: myi hmat phet hsut yei to: dh-gyan mo:緬歷一月的時候通常會下旱季初期的雨、潑水節(jié)的雨。潑水節(jié)剛好在緬歷一月舉行,屆時舉國歡慶,所有人都互相潑水祝福。潑的水多加上天氣炎熱蒸發(fā)量大,就會下雨,這時下的雨就叫做潑水節(jié)雨。
[4]k-hson a-twin: ,myei dhin: byan byan , mo: nan nan緬歷二月,土地干燥的就像野火燒過的一樣,下過小雨后散發(fā)出泥土的芳香。緬歷二月正值熱季即旱季,天氣炎熱、少雨,大地就像野火燒過一般,偶爾下點小雨,水汽蒸發(fā)的時候,感受些許涼意的同時也可以聞到夾雜在空氣中泥土的味道。
[5]k-hson n-yon hswei zwei khon二月、三月暴躁如雷。 緬歷二月和緬歷三月時天氣非常炎熱、酷暑難耐,熱得使人想跳起來,脾氣也容易暴躁。緬歷二月是公歷5月,處于緬甸最熱的季節(jié)即熱季。炎熱的天氣,讓人們坐立難安,心情也容易暴躁。
[1]是關于緬歷十二月的諺語,緬歷十二月稱為d-baun:,意為炎熱之月。也是熬煮糖棕汁曬棕糖之月,緬甸人要過拜塔節(jié)。緬歷十二月時緬甸剛結束涼季轉入熱季,屬于熱季初期。類似的還有d-baun: d-gu: mo: dha: kyu緬歷十二月至一月的時候天空中會出現厚重的烏云層。d-baun: d-gu: lei yu: hsaw緬歷十二月至一月的時候會刮不定向的風。[2][3]是關于緬歷一月的諺語,緬歷一月稱作d-gu:意為摘取糖棕果之月換歲之月,潑水節(jié)在這個月舉行。[4][5]是關于緬歷二月的諺語,緬歷二月稱作 k-hson意為干旱缺水之月,給榕樹澆水之月,緬甸人要過浴榕節(jié)。緬歷二月即公歷5月時,天氣炎熱,特別是上緬甸地區(qū),降水量極少,個別年份在曼德勒地區(qū)公歷5月初的時候氣溫可達45攝氏度至47攝氏度,天氣極度炎熱。在熱季,干旱少雨加上太陽直射,天氣極其炎熱,特別是上緬甸地區(qū),酷暑難耐。
(2)雨季
緬歷三月至緬歷七月是緬甸雨季,全年有90%以上的降水量是在這個時期降下的,緬歷三月至緬歷五月是豐雨期。雖然地面受太陽直射,但因降雨量大,所以天氣要比熱季的時候涼一點,此時空氣潮濕、悶熱、蚊蟲滋長,往往也是各種疾病的高發(fā)期。
[1]n-yon mo: dhei: myet tha: mwei:緬歷三月下著淅瀝瀝的小雨,草地上長出了青草。
[2]wa hso wa gaun yei phaun baun緬歷四月、五月的時雨下的多,江、河、湖的水都滿起來了。
[3]taw dh-lin tein nyo s-pho dhe hsin: ye: mo: m-se:緬歷六月時,雨下個不停,爐灶生不了火,生活遇到困難。
[4]dh-din: gyut twin: p-lin hsei: mo: ywa thun: phyo:緬歷七月的雨下的就像要把放置廢棄獻佛的齋食的臺子給沖刷干凈一樣。
[1]是關于緬歷三月的諺語。緬歷三月稱作n-yon意為雨季開始之月,在這個月人們要過僧侶考試節(jié)。緬歷三月是公歷6月,緬甸開始進入雨季(公歷6月至10月),隨著雨季的到來,干旱地區(qū)得到雨水的滋養(yǎng)而長出了小草。[2]是關于緬歷四月和五月的諺語。緬歷四月稱作wa hso僧侶進入安居期,緬甸人要過結夏節(jié)。緬歷五月稱作wa gaun是耕種的忙碌期。緬歷四月時,緬甸境內盛行從印度洋上吹來的西南季風,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期。緬歷五月時也處于豐雨期,這時期是緬甸農民休業(yè)期。但降雨量在全緬各地是極不均勻的,下緬甸地區(qū)降雨量大,在上緬甸的曼德勒和蒲甘一帶深居內陸,兩側被山脈阻擋,是緬甸的干旱地帶,所以有諺語中提到合金歡花開花時雨下的很少,這與上緬甸的氣候類型相符合。[3]是關于緬歷六月的諺語。緬歷六月稱作taw dh-lin意為天氣晴朗、景色宜人之月,緬甸人要過賽船節(jié)。但上下緬甸降雨量相差大,特別是位于緬甸中部的曼德勒一帶,該地區(qū)處于干旱地區(qū),即使到了雨季降雨量也不多。因此諺語[3]所指的地方是下緬甸地區(qū),上緬甸則剛好相反。諺語taw dh-lin nei b-zun thei緬歷六月的時候雖然正值雨季,但天氣很熱,就如魚蝦都要被熱死一般的炎熱。雖然時至雨季,由于降雨量并不太多,加上太陽直射,天氣炎熱,熱得魚蝦都要熱死了一般。用夸張的手法,描寫出天氣炎熱程度。而諺語[3]指的下緬甸降水量充沛,描繪出暴雨傾盆而下的場景。以及接連不斷的暴雨給人們生活帶來困境。也體現出人民群眾喜歡用一些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去描述一些自然現象。[4]是關于緬歷七月的諺語。緬歷七月稱作dh-din: gyut 僧侶解除結夏安居期之月,緬甸人要過點燈節(jié)。緬歷七月是雨季的最后一個月,諺語體現出暴雨的猛烈程度。
(3)涼季
緬歷八月至緬歷十一月(公歷11月至次年2月)是緬甸涼季,是緬甸境內氣溫最低的時期。這一時期,干燥涼爽、陽光充足是緬甸一年中最好的季節(jié),這個季節(jié)適合出游拜佛。
[1]d-zaun mon: mo: kan kyo: aun ywa(上緬甸地區(qū))緬歷八月時,雨下的很大很猛烈,水塘都要決堤了一樣。
[2]d-zaun mon: mo: swei: kywe: o nwa: o thei(上緬甸地區(qū))緬歷八月,雨下的很大很猛烈,會導致老水牛、老牛死亡。
[3]d-zaun mon: twin: his: hnin: d-byait mo: tit lait緬歷八月時,會一邊下雪,一邊下雨。
[4]n-daw yaut nya: mo: dha: m-nyein: hsin ya tein緬歷九月時下的雨是叫Hsin Ya Tein Mo的季節(jié)雨。
[5]nei ko lo wa hso nya ko lo pya dho在十二個月里,緬歷四月是白晝最長的月份,緬歷十月是夜晚最長的月份。
[6]d-bo dwe hnwe: ywa khyin: than mo: kywin緬歷十一月的時候,會下雨季末的小雨。
[1][2][3]是關于緬歷八月的諺語,緬歷八月稱為d-zaun mon: 意為使火炬、燈塔發(fā)光照亮。點燃火炬驅逐黑暗,即點燈之約,緬甸人要過光明節(jié)。諺語描述的是上緬甸地區(qū)緬歷八月時的氣象情形。緬甸北部山區(qū)峽谷河川眾多,暴雨導致河水上漲,也會導致洪水泛濫等現象。緬歷八月是從雨季漸入涼季的月份,這時雨季尚未完全結束,上緬甸有的地方依然會有大雨傾盆的現象,加之步入涼季,氣溫比較低,年邁體弱的老水牛、老黃牛經受不住就會出現被冷死的現象。在海拔1000-3000米的高山、高原可謂是“終年無寒暑,一雨便成冬”,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還會有降雪。[4][5][6]是關于緬歷九月、十月、十一月的諺語,是對氣候現象的概括。告訴人們緬歷九月、十一月會下雨,緬歷十月的夜晚是一年中最長的。緬甸是農業(yè)國家,氣候的陰晴寒暖對人們的生產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千百年來人們用氣象、物候推測天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that t-wa pha: kon: kyet sa: mo: mya: khaun tat hla如果土崗上在的青蛙多的話,天會干旱。這是在觀察了小動物的活動規(guī)律和器物的反?,F象后預報天氣的諺語。
(二)作物諺
[1]ng-pyaw: k-hson wa: n-yon芭蕉,二月;竹子三月。芭蕉要在在緬歷二月種,竹子要在緬歷三月種。
[2]htan: dhi:on: on: pha: on: on:在緬歷四月、五月時,青蛙叫聲陣陣的時候,熟透了的椰子也“通通”的往下掉。
[3]taw dh-lin: lu byin: kun: sait緬歷六月,懶人種檳榔。緬歷六月的時候是最適合種檳榔的時節(jié),即使是懶人種的檳榔也會成活。
[4]pya dho tit khyet t-lin: phyet緬歷十月下的雨,會使在打谷場上的稻谷、谷物變壞。
[5]ng-yout tit hlan: kh-yan: tit khon辣椒一步,茄子一跳。種辣椒時辣椒樹之間,要離著一步之遠。種茄子時茄子樹之間要離跳一次那么遠。
[6]ng-pyaw: let tit hnait on: tit sait種芭蕉時要挖一肘尺深的坑,種椰子時要在土面上種。(肘尺:從肘至指尖的長度相當于0.5米,18英寸= 1肘尺)
[7]d-bo dwe: paut lei: ngon kin: ht-yi nin:緬歷十一月,花開,采棕櫚汁。紫鉚花、木棉花開時,是采棕櫚汁的時節(jié)。
[8]t-man o o pyo: pyo byo在有漚田的田地里種上大小合適的秧苗,稻谷產量最好。
[1] [3]告訴人們種植芭蕉、竹子和椰子的季節(jié)。[2]說明椰子成熟的季節(jié)。[4]說明氣候環(huán)境對作物的影響。[8]告訴人們怎樣才能提升稻谷的產量種出好的稻谷。[5][6][7]說明了耕作的方法、作物生長的時間、作物成熟的時間。這些總結耕作經驗的諺語揭示了各類作物最適宜的種植、收割的時令。作物諺語從生產實踐中產生,經過長期的觀察和驗證,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反映了自然和生產規(guī)律,對農業(yè)生產的開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畜禽諺
[1]mo: hnin n-tho: a-so: m-ya雨和(沒有閹割的)公牛無法控制。
[2]khwei: hn-yaun kyaun n-phu lu du:狗的鼻子,貓的前額,人的膝蓋。天氣冷的時候狗的鼻子,貓的前額和人的膝蓋是最容易感覺冷的地方。
[3]khyo: gu hyin ya khwei: u hyin ywa斑鳩咕咕叫是田地,狗吠是村莊。 如果聽到斑鳩的叫聲就說明那里有田地;如果聽到狗吠聲就說明那里有村莊。
[4]t-ma le: nu kyei: le: u t-ma le: thi: kyei: le: gyi:緬歷十一月苦楝樹發(fā)新芽的時候,是鸚鵡們產卵的時候。在雨季苦楝樹果實成熟的時候,也是小鸚鵡們長大了的時候。
[5]myin: on: gun kyun k-la: m-ya: taw: dhu馬之中棕色的馬是最好的,在奴隸之中,印度人是最好的,媳婦之中鄉(xiāng)下的村婦是最好的。
[6]d-zaun mon: mo: swei: kywe: o nwa: o thei(上緬甸地區(qū))緬歷八月,雨下的很大很猛烈,會導致老水牛、老牛死亡。
在長期的農業(yè)實踐的過程中人們習慣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來表達天氣、節(jié)令等,[1]用沒有閹割的公牛來形容要預測天氣是很困難的,表明緬甸地區(qū)天氣變化無常。[6]告訴人們在涼季上緬甸山區(qū)地區(qū),“一雨便成冬”天氣寒冷,要對老牛瘦馬多加照管,防止造成損失。[2]在生活實踐中,人們得出了狗、貓、人最怕冷的地方,告訴人們天氣冷了,膝蓋注意保暖。[3]在農村地區(qū),養(yǎng)狗看家護院的人家很多,外出時聽到陣陣狗吠聲就知道離村莊不遠了。[4]用鸚鵡出生和長大的時間來計算苦楝樹發(fā)芽、長大的時間??嚅瑯涫蔷挼槌R姷臉浞N,緬甸人會用苦楝樹的芽尖及嫩葉腌制酸菜。通過看鸚鵡的出生、長大的時節(jié)就可以知道采摘苦楝樹嫩葉的最佳時節(jié)??嚅瑯涑搜考饽廴~可以食用外,苦楝樹成年之后也可用作木材。[5]表明馬中最好的馬是棕色的馬,娶媳婦要娶農村姑娘。農村姑娘會做飯、紡紗、照顧家人生活起居、會干農活,可謂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這些諺語有的是家禽飼養(yǎng)經驗的充分體現,有的是通過觀察周圍環(huán)境中的禽類來預算作物的生長,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二、隱喻義農諺及其哲理意義
隱喻義農諺的數量遠不及非隱喻義農諺的數量。從語境來看,非隱喻義農諺主要出現在有關農業(yè)生產指導的語境中,隱喻義農諺卻還能出現在生活化的語境中。農諺是用來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的,隱喻義農諺從另一種層面體現出緬甸人民的精神文化特征、世界觀、價值觀。該部分將結合上下文來分析隱喻義農諺的隱喻意義和啟示功能。
[1]khyon: lun: thaw mo: yei m-phaun haun lun thaw khwei: lu m-lei:雷聲大,雨點小;犬吠的兇,人不怕。 打雷的聲音很大往往雨下的很少,人們不會把叫得很兇的狗放在眼里。雷聲打的很大,心里一直擔心著會不會下雨,但是卻沒下雨。狗吠聲不斷,心里很害怕會被狗咬,但是狗卻不會上前咬人。有的時候遇到事情,心里很是還怕,但是卻不一定會往壞的方向發(fā)展。這體現出了緬甸人從容樂觀的心態(tài)。隱喻義是告訴人們遇事要沉穩(wěn),切莫慌張。
[2]z-b-hnan a-hsan: pyi ywei ngon lug on dan seit man shaw ywei kyon稻谷結的多,頭越低;人越富裕、優(yōu)秀越低調。稻谷結的越多稻穗的頭就會越低,那些職位越高,財產越多,學識越淵博的人越把自己放的很低。稻子在成熟的時候,結的越多、稻粒越飽滿,稻穗就越低。隱喻義是告訴人們,就如有的人學識淵博、聲譽很高、很富有,但卻很低調一樣。勸誡人們要謙虛、謹言慎行,不能狂妄自大。
[3]z-b-lon: mya: daw a-sa: khet z-g-lon: mya: daw a-kya: khet米飯中夾雜著的稻谷多的話,吃起來難吃,就像話太多的話讓人無法接受。如米飯中夾雜著帶殼的谷里多的話吃的時候是很難下咽的一樣,有的話說的太多聽的人是無法接受的。隱喻義是告訴人們要慎思慎行,也含有忠言逆耳之意,這得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知道其所指代的是哪個意思。
[4]nei win mi: let si: bwa: tet日落的時候把燈點起來的人家,會越來越富裕。太陽落山之后沒有亮光了,卻忘了點燈。隱喻義是指太陽落山天黑之后要點起燈來,在緬甸佛教徒的家中,家家戶戶都供奉有佛龕,佛龕上在太陽落山之后就要點起燈燭,佛龕上的燈燭是不能熄滅的。如果天黑之后就把佛龕上的燈點亮起來的話,就會得到佛的保佑,家里就會一切順利,也就會越來越富裕。
可見這些農諺除了有農諺指導意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在哲理上也有啟發(fā)、指導和教育的功能。
三、總結
緬甸是個農業(yè)國家,農業(yè)生產活動依賴于氣候條件。緬甸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大致可分為東部高地、中部平原、西部山地和若開海岸平原。緬甸中部平原是緬甸的心臟地區(qū),這里以第悅茂—東吁—一線為界,分為上緬甸和下緬甸。下緬甸為河流下游平原地帶,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區(qū)土壤肥沃、雨水充足,是主要的農業(yè)區(qū)域。緬甸中部的蒲甘—曼德勒地區(qū)是緬甸的干旱地帶,這一區(qū)域降水少氣候炎熱。不同的區(qū)域,氣候環(huán)境迥然各異,復雜多變的氣候影響著農業(yè)活動的開展。于是緬甸人民便根據氣候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創(chuàng)制出的適宜的農諺,以此來指導人們的農業(yè)實踐活動和精神活動。
從文化語言學的角度看,農諺是熟語下屬的分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載體和文化形式。從語義學角度看,農諺同其他熟語一樣具有表層和深層意義。但是大部分的農諺只有一層意義,也就是上文中占大多數的非隱喻義農諺,這類農諺具體指導性強,有很強的農諺實踐功能。如:ng-yout tit hlan: kh-yan: tit khon)辣椒一步,茄子跳。ng-pyaw: let tit hnait on: tit sait種芭蕉的時候要挖一肘尺深的坑種,種椰子的時候要在土面上種。這些都是簡單直白的傳授不同作物深淺有別的耕作方法。余下很少的部分是具有兩層含義的農諺,也就是文中說到的隱喻義農諺,這類諺語有很強的哲理性,融合了文化思維、文化觀念和文化價值,給予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多啟示。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來看,農諺是一種文化形式,農諺背后蘊藏著緬甸人民的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1]寸雪濤.緬甸俗語的文化內涵[J].前沿,2013(06):117-120.
[2]寸雪濤,趙歡.緬甸傳統習俗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3]李哲.俄漢農諺體現出的民族文化特點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4]李謀,姜永仁編著.緬甸文化綜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5]劉子妤.漢語農諺及其文化精神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6]緬文協會.緬甸俗語[M].仰光:緬文協會出版社.1996年.
[7]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
[8]伍鐵平,王慶主編.普通語言學概要(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9]邢福義,吳振國主.語言學概論(第2版)[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
[10]鐘敬文.民間文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1]鐘智翔,尹湘玲等著.緬甸概論[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