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玲 賴武超 溫志紅 梁珍花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兒科,南寧市 530021,電子郵箱:34591675@qq.com)
川崎病是一種以全身非特異性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fā)熱性、出疹性疾病,易侵犯冠狀動脈而導致冠狀動脈擴張和冠狀動脈瘤。目前川崎病病因尚不明確,診斷缺乏特異性,因此早期診斷困難,從而延誤了對其并發(fā)的冠狀動脈病變(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防治。本文旨在總結川崎病的臨床特征,并探討其并發(fā)CAL的高危因素,以期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從而改善患兒的預后。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58例川崎病患兒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符合日本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研究委員會制定的診斷標準[1];(2)住院患兒,有完整的病史、體檢、血液生化檢查結果、超聲心動圖資料。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發(fā)熱出疹性疾病,如敗血癥,鏈球菌或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綜合征,猩紅熱,過敏性、風濕性疾病以及由腸道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微小病毒、EB病毒、支原體等引起的感染等;(2)既往經超聲心動圖檢查發(fā)現(xiàn)患者有先天性心臟?。?3)不具備條件或家長不同意行超聲心動圖檢查者。58例患兒中,男性42例(72.4%),女性16例(27.6%);發(fā)病年齡4個月至8歲,其中年齡<1歲共17例(29.3%),<3歲共41例(70.7%),<5歲共54例(93.1%)。
1.2 治療方法 確診川崎病后,共55例患兒服用阿司匹林30~50 mg/(kg·d),熱退后逐漸減為3~5 mg/(kg·d),其余3例因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改用布洛芬30 mg/(kg·d);療程為6~8周;對合并CAL者用阿司匹林至冠狀動脈恢復正常。46例患兒應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1 g/(kg·d),應用時間1~2 d。血小板顯著升高者或合并CAL者加用雙嘧達莫等治療。
1.3 收集資料 所有資料均通過查閱電子病歷系統(tǒng)獲取并記錄。(1)臨床表現(xiàn),包括川崎病相關臨床表現(xiàn)、其他系統(tǒng)表現(xiàn)及并發(fā)癥。(2)實驗室指標,包括血常規(guī)、肝功能、心肌酶及炎癥指標等。(3)CAL發(fā)生情況,根據心臟彩色多普勒檢查結果進行診斷,診斷標準為[2-3]:① 冠狀動脈內膜回聲增強;② 冠狀動脈擴張:0~3歲冠狀動脈≥2.5 mm,>3~9歲冠狀動脈≥3.0 mm,>9~14歲冠狀動脈≥3.5 mm;③ 冠狀動脈瘤:不同形狀的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內徑為4~7 mm;④ 巨大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內徑≥8 mm。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表現(xiàn) (1)川崎病常見臨床表現(xiàn):包括發(fā)熱(58/58)、口唇潮紅皸裂(51/58)、球結膜充血(37/58)、皮疹(37/58)、指(趾)端脫皮(37/58)、楊梅舌(29/58)、頸部淋巴結腫大(27/58)、手足硬腫或紅斑(24/58)等。其中發(fā)熱多為弛張熱,少數(shù)呈稽留熱、不規(guī)則熱,體溫峰值為38.3℃~41.0℃,熱程4~22 d;雙側結膜充血均于病初出現(xiàn),無膿性分泌物;皮疹以面部、軀干及四肢為主,呈多形性,表現(xiàn)為麻疹樣、蕁麻疹樣、斑丘疹樣及猩紅熱樣皮疹,無皰疹及結痂,不留色素沉著。(2)其他系統(tǒng)表現(xiàn):咳嗽44例(75.9%);胃腸道癥狀15例(25.9%);黃疸5例(8.6%),肝臟腫大11例(19.0%);抽搐1例(1.7%)。(3)并發(fā)癥:病程中伴有呼吸道感染41例(70.7%),肝功能損害9例(15.5%),無菌性腦膜炎2例(3.4%)。
2.2 實驗室檢查結果 (1)血常規(guī):白細胞增高(>10×109/L)47例(81.0%),其中(10~20)×109/L 共31例,>20×109/L共16例;中性粒細胞升高40例(69.0%);貧血28例(48.3%);血細胞比容比降低40例(69.0%);血小板計數(shù)升高者(>300×109/L)46例(79.3%),最高達1 595×109/L。(2)生化指標:AST升高4例(6.9%),總蛋白降低20例(34.5%),白蛋白降低34例(58.6%),丙種球蛋白升高17例(29.3%);C反應蛋白增高52例(89.6%),血沉升高53例(91.4%);肌酸激酶升高10例(17.2%),乳酸脫氫酶升高33例(56.9%)。
2.3 CAL發(fā)生情況 共18例(31.0%)患兒出現(xiàn)CAL,包括2例(3.4%)冠狀動脈瘤以及16例(27.6%)冠狀動脈擴張,其中左冠狀動脈擴張6例,右側冠狀動脈擴張1例,雙側冠狀動脈同時擴張9例。
2.4 川崎病患兒并發(fā)CAL的危險因素 單因素分析顯示,兩組患兒的年齡及治療前發(fā)熱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性別、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血細胞比容、乳酸脫氫酶、肌酸激酶、AST、ALB、C反應蛋白、血沉與CAL的發(fā)生無關,見表1~2。將年齡(≥3歲=1,<3歲=2)、治療前發(fā)熱時間(<14 d=1,≥14 d=2)作為自變量,CAL作為因變量(否=1,是=2),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3歲及治療前發(fā)熱時間≥14 d是川崎病患兒并發(fā)CAL的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3。
表1 CAL陽性組與CAL陰性組患兒臨床指標比較[n(%)]
表2 CAL陽性組與CAL陰性組患兒實驗室指標比較(x±s)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確,臨床表現(xiàn)及實驗室檢查也均缺乏特異性,早期容易誤診、漏診,延誤治療可導致機體血管免疫炎性反應持續(xù)存在且逐漸加重,從而增加了冠狀動脈受損的風險。
川崎病多見于5歲以下男性患兒,張偉等[4]報告5歲以內發(fā)病者占86.7%,男女比例為1.8∶1;段泓宇等[5]報告5歲以內患兒占全部川崎病病例的94.7%,男女比例為1.7 ∶1。本組川崎病患兒中,5歲以下者占93.1%,男女比例2.63∶1,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中,發(fā)熱是川崎病患兒最常見的癥狀,其次是口唇潮紅皸裂,且兩者在發(fā)病早期即可出現(xiàn);實驗室檢查以白細胞計數(shù)(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血小板計數(shù)、C反應蛋白和血沉升高為主要表現(xiàn),部分患兒伴有紅細胞圧積、血清ALB降低,這與阿依古麗等[6]的研究結果相似。因此,對不明原因的持續(xù)發(fā)熱伴有口唇潮紅皸裂者,尤其是抗生素治療無效的5歲以下男性患兒,要重點考慮川崎病的可能,應積極完善血常規(guī)、C反應蛋白、血沉、白蛋白等檢查,以便盡早明確診斷。
川崎病是一種全身非特異性血管炎性疾病,其中冠狀動脈最易受累,可發(fā)生冠狀動脈擴張及冠狀動脈瘤。川崎病已取代風濕熱成為我國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2]。本研究中,58例川崎病患兒CAL的發(fā)生率為31.0%,與相關文獻報告的發(fā)生率[5,7]相似。盡早采取措施預防或治療CAL是改善患兒預后的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3歲,延遲治療(治療前發(fā)熱時間≥14 d)與CAL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均P<0.05)。3歲以下的川崎病患兒更易出現(xiàn)CAL的可能原因是:(1)該年齡段的患兒冠狀動脈易受炎癥影響而出現(xiàn)損害;(2)嬰幼兒川崎病臨床癥狀常不典型,早期診斷困難,從而延誤了治療,導致體內炎癥反應持續(xù)存在,可發(fā)生明顯的血管免疫炎性反應,包括細胞因子激活、血管內皮細胞的活化和血管通透性增高,最終導致CAL的發(fā)生[8]。川崎病高峰期在起病第10~18 d,冠狀動脈的損害多在病程的第2周,因此延遲治療(≥14 d)的川崎病患兒更易出現(xiàn)CAL。因此川崎病患兒一旦確診,尤其是對于<3歲的患兒,應給予早期治療,及時控制血管炎癥反應;對治療前發(fā)熱時間≥14 d的川崎病患兒,應盡早行心臟彩超檢查了解冠狀動脈情況,并注意跟蹤隨訪觀察冠狀動脈損害的發(fā)生及轉歸。
綜上所述,川崎病常見于5歲以下男童,發(fā)熱、唇紅皸裂為常見臨床表現(xiàn),對早期診斷有一定的意義。<3歲、延遲治療(治療前發(fā)熱時間≥14 d)的川崎病患兒發(fā)生CAL風險增高,對具有上述危險因素的患兒應予以高度重視,早期、積極的治療對減輕或減少CAL的發(fā)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