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青
汝州洪山廟遺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洪山廟村村東,為典型的仰韶文化閻村類型遺址。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對該遺址的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一座仰韶文化時期大型甕棺合葬墓,編號為M1。該墓開口為長方形,東西長6.3米,南北寬 3.5米,墓底東西長 6.1米,南北寬 3.3米,殘深 0.5米。除東南角被毀外,其余三角為圓弧狀。墓坑內(nèi)共計發(fā)掘清理出土136件甕棺。甕棺均為大口直壁陶缸,除去破壞嚴重者,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陶缸上多繪有彩繪圖案。其中,畫幅最多的是 W42 號陶缸,其上繪制多幅反映當時人們生活情景的記事性圖案。
W42 號陶缸(編號 W42:1),口徑35 厘米、底徑 20.2 厘米、通高 41.6 厘米。斜直壁,平底?!吧细共拷?jīng)過抹光,然后以白彩作底,繞缸一周,寬約8 厘米,上下用黑色鑲邊,中間五等份畫出五幅圖案?!盵1]38陶缸上的五幅圖案中,有兩幅是大小相近、構(gòu)圖相同的同心圓。這兩幅同心圓,把環(huán)繞陶缸一圈的圖案分隔成兩組:一組是,一位身材強壯的勇士,大步疾走,追趕前邊不遠處正在急急逃竄的烏龜。而其左、右手均已捉龜一只,左手中的龜,四只爪子張開,龜首伸直,作欲掙脫逃跑狀。右手中的龜,頭和爪皆已下垂,氣息奄奄。另一組是,一只正在倉皇奔跑的鹿,此時,它昂首、屈肢、蹺尾、張口,一副氣喘吁吁、短暫停歇的模樣。(圖1)
整個狩獵圖中,人物、烏龜和鹿奔跑的方向一致,傳神地描繪出人物追捕獵物的情形。如此生動的一幅狩獵場景,為什么會被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在這個作為甕棺的陶缸上面?
圖1 W42 出土的陶缸及其彩繪圖案展開圖
在距今6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時期,社會還沒有分化,人類還處于氏族社會。民族考古學調(diào)查資料及發(fā)掘資料顯示,在當時的聚落里,男人從事漁獵活動,女人從事制陶、紡織等經(jīng)濟活動。通過W42 號陶缸里殘存的人骨可知,W42 號陶缸的墓主人為一名55~60歲的男性[1]25。作為男性,他生前主要從事的應(yīng)是漁獵活動?;蛟S,他曾是一名狩獵高手,絕技在身,任憑再狡猾的烏龜,也難逃出他的手心;或許,在他居住的聚落里,他所捕捉的獵物,為其家族甚至整個氏族,帶來一頓又一頓鮮美可口的美味佳肴,以致他死后仍受到族人的懷念,族人將他的狩獵行為繪制在甕棺上,以志紀念。
洪山廟大型合葬墓中隨葬的甕棺,形制不一,甕棺上繪制的彩陶圖案也豐富多彩。除了上述的狩獵圖之外,還有反映天象崇拜的星月圖、反映生殖崇拜的男根圖、反映谷物崇拜的禾苗圖等等。這些圖案,不僅反映出仰韶文化閻村類型流行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念,而且告訴我們,那個時期的先民,舉凡涉及這些宗教觀念的生產(chǎn)生活行為,都會以圖案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進而形成多姿多彩的文化,而這幅人物狩獵圖就是這一文化背景的表現(xiàn)范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