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堅
圖/馬艷菊 小 哥
與“博物館大咖”面對面
每年10月的第三個周六,都是國際考古日。在國際考古日即將到來之際,我們邀請了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徐堅老師,以及幾位對考古有著好奇心的同學來做客,跟我們一起聊一聊那些有趣的考古話題,熱烈歡迎!
龍奇奇:徐老師您好,我很好奇,考古工作者們平時都會做哪些工作呢?
考古是我們對過往生活的一種探索,因此,讀書、思考、研究、寫作都是考古工作者工作的一部分,基于考古工作的特殊性,他們還會到戶外做田野調查、對發(fā)現(xiàn)的墓葬進行發(fā)掘……當然啦,“古”被發(fā)掘出來以后,他們的任務還遠遠沒有結束——修復、保護、合理利用這些“寶貝”,從而讓它們?yōu)楫斀裆鐣?,更加重要?/p>
龍奇奇:看來,考古工作并不是簡單的挖寶呢!那考古工作者在發(fā)掘過程中會借助哪些工具呢?有洛陽鏟嗎?
考古工作者最重要的工具是手鏟,注意,不是洛陽鏟喲!手鏟能用來刮平面、劃地層、剔遺物,從手鏟的磨損程度,就能判斷一個考古工作者的經驗是不是豐富呢。以前,考古工作者的工具包里還有刷子、皮尺、羅盤、手電筒、筆記本等,有時還要準備照相機。
現(xiàn)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考古工作者的裝備經歷了大升級。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等高精度測量工具代替了皮尺、羅盤,智能手機代替了傳統(tǒng)的手電筒、照相機、攝像機。需要手寫的考古工作日記也逐漸電子化。就連無人機,也出現(xiàn)在了許多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要知道,在用上無人機之前,如果想要拍下某個遺址的全貌,考古工作者需要登上很高的梯子,既費力,又危險。
除此之外,一些重要的考古工作還會用到移動實驗室、移動文物醫(yī)院等。考古工作者會把分析和保護設備模塊化地裝在房車上,邊發(fā)掘邊分析,后續(xù)的考古工作也能以此為依據(jù)及時調整。
考古工作用到的移動實驗室
天津 王一丁:哇,真是令人大開眼界。我想請問一下徐老師,考古工作者是如何給出土文物確定年代的呢?
150年前,確認文物的年代還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道難題。考古學上把發(fā)掘出土的文物叫作遺物,幸運的時候,某件遺物上會自帶身份信息,例如和年代相關的銘文等,但這種幸運非常難以遇上喲。
因此,通常情況下,考古工作者會通過兩種專門的辦法確定遺物的年代。一種是利用地層學。大地就像書頁一樣,有許多層,早期的地層在下,晚期的地層在上,遺物就夾在某兩層之間,只要搞清楚某兩個地層的所處時代,就能知道遺物的大致年代了。
另一種是借助類型學。每個時代的器物都會有自己的特點,形態(tài)也有規(guī)律可循。只要我們掌握了不同時代器物的典型特征,就能通過對比得知某件遺物的大致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理論應用于考古學領域,考古工作者就可以根據(jù)某件文物剩余的放射性元素含量來估算這件物品的年代了。
南京 張藝宸:我在看紀錄片的時候,發(fā)現(xiàn)考古工作者在進入墓葬的時候都穿了防護服。這是為了保護文物,還是為了保護考古工作者呢?
穿上防護服主要是為了保護“遺存”,包括文物和墓葬中的環(huán)境。那些存在于我們現(xiàn)代生活中的各種物質有可能污染被深埋在地下的物質。為了保護它們不受傷害,穿上防護服就變得十分必要了。還要悄悄告訴同學們,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考古工作是安全的,不會遇到傳說中的暗器或者毒氣!
南京 張睿宸:我聽老師說,馬王堆漢墓的辛追夫人在剛出土的時候皮膚還富有彈性,但是受限于當時的保護水平,尸體沒能得到最好的保存。那我們現(xiàn)在是不是已經有了更加先進的保護技術呢?
如果辛追夫人是現(xiàn)在被發(fā)掘出土的,那她的保存狀況一定會更好。一方面,飽水環(huán)境有機物的保存技術已經有了很大提升,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整體性保護技術也和以前不一樣了?,F(xiàn)在,我們會搭建現(xiàn)場保護大棚、方艙,等于把實驗室搬到了發(fā)掘現(xiàn)場。在進行重大考古發(fā)掘工作時,文物保護人員不但會第一時間參與、介入,甚至在第一件文物剛剛“露頭”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保護方案了。
本欄目編輯:韓毅男
你對博物館、考古、歷史、文化遺產還有哪些疑問?歡迎掃描封底二維碼,加入讀者交流群,請博物館大咖為你答疑解惑。
穿著防護服的考古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