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張銘光,唐 莉,魏 波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消化內科,四川 成都 610041)
食管靜脈曲張(EV)是肝硬化患者常見病癥,系因纖維增生、肝細胞結節(jié)再生對肝竇、肝靜脈的壓迫作用引起的血流受阻所致,加之肝硬化患者本身便具有高動力循環(huán)特征,進一步增加門靜脈血流量,促進門靜脈高壓癥的發(fā)生,最終引起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EVB),且首次EVB患者病死率極高,可達70%[1,2]。生長抑素(SS)作為多肽類激素藥物,其治療EVB的根本機制是降低門靜脈高壓,且不影響體循環(huán)動脈血壓,在EVB的藥物治療上發(fā)揮重要臨床價值[3,4]。研究指出,食管曲張靜脈內鏡套扎術(EVL)前給予SS治療不僅可取得止血獲益,亦可為內鏡套扎的早期開展贏取時間[5]。但在實際臨床應用中,最佳劑量選取尚不確定,部分研究指出,隨著SS劑量的增加,其與SS受體的結合量亦隨之增加,可獲取更佳的門靜脈高壓控制獲益;而有研究認為,對存在反復出血風險的EVB患者給予大劑量SS或可引發(fā)尿量增加等不良反應風險[6]。鑒于此,本研究分析不同劑量SS對行內鏡套扎術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的療效,為EVB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意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371例EVB患者,納入標準:①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引起的EVB[7],并經內鏡確診;②符合EVL適應證;③患者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臟病變,如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②二期及以上肝性腦??;③黃疸;④慢性腎功能不全;⑤肝腎綜合征;⑥惡性腫瘤疾病患者;⑦非肝硬化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180)和對照組(n=191),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具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1.2 方法兩組入院后均參照《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防治指南2015》[7]進行規(guī)范化救治,開通靜脈通道,依據個體出血程度明確擴容量及液體性質,積極恢復血容量,維持穩(wěn)定的血流動力學,將血紅蛋白水平控制在80 g/L,并常規(guī)應用質子泵抑制劑+普萘洛爾。在此基礎上,觀察組給予高劑量SS,500 μg/h,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SS劑量250 μg/h,均24 h微泵持續(xù)靜脈滴注。兩組嚴格完善術前準備后開展EVL治療,若有出血性休克患者則在糾正休克后開展EVL(手術設備為EG590-WR電子胃鏡,套扎器分6連環(huán)及7連環(huán)兩種規(guī)格,分別購自Wilson-cook公司及Boston公司)。術畢后常規(guī)監(jiān)測生命體征,并囑患者臥床休息,禁食24 h后進流質飲食,并在術后72 h后進食半流質飲食,術后1周可恢復普通飲食。術后囑患者臥床休息,禁止劇烈運動,并禁飲食24 h,24 h后進食流質食物,并依據個體恢復情況逐漸過渡至普通飲食,術后對應解除相關不良反應或并發(fā)癥。
1.3 觀察指標①一般資料:查閱臨床病歷采集患者性別、年齡、病因(肝炎、酒精性肝病、其他)及入組前Child-Pugh分級、EV Grade分級、既往出血次數、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間接膽紅素(IBIL)、肌酐(Cr)、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紅蛋白(Hb)、收縮壓(SBP)、心率(HR)、門靜脈寬度。②治療結局:記錄止血時間(入院至止血成功時間)、24 h止血率、平均輸血量、平均出院時間、再出血發(fā)生率及病死率。其中止血成功標準為嘔血停止,黑便或血便顯著減少甚至消失,腸鳴音正常,血壓、心律恢復正常,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GB)、紅細胞壓積(HCT)上升,并保持穩(wěn)定,胃鏡檢查無活性出血。再出血則指止血成功后再次出現嘔血、便血或黑便現象,腸鳴音再次活躍,血壓下降,HR增快,并伴出汗、頭暈、少尿等癥狀,RBC、HGB、HCT下降,網織紅細胞(RC)上升,并經胃鏡檢查有活動性出血。③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眩暈、心慌、多尿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結局比較兩組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止血時間、平均輸血量、平均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24 h止血率高于對照組,再出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結局比較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不良反應比較 (n)
SS與EVL均為EVB的一線治療方式,且對不能立即實施EVL患者,SS的臨床優(yōu)勢更顯著,不僅控制EVB出血的療效確切,亦可為內鏡套扎術的開展提供延期作用,但在劑量應用上常因人而異[8,9]。故本研究分別將高劑量、常規(guī)劑量的SS用于行內鏡套扎術的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止血成功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24 h止血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高劑量SS可發(fā)揮更好的止血效能,這與易省陽等[10]的報道結論相一致。究其原因,SS可直接作用于內臟血管的平滑肌,且隨著劑量的增加,其與SS受體的結合量亦隨之增加,故門靜脈壓力下降更顯著,食管靜脈壓下降更快,從而獲得更短的止血時間,24 h止血成功率更高[11]。
同時,對肝硬化EVB患者,出血量、出血速度與肝功能受損程度密切相關,若未及時給予輸血治療則可導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于此類患者,及時提高血容量尤為重要;但肝硬化患者本身肝功能差,尤其是肝功能失代償期,其門靜脈長期處于高壓狀態(tài)后,奇靜脈可出現代償性曲張,血流量增大;一旦過量輸血,則可能誘發(fā)門靜脈壓力再次增高,增加奇靜脈血流量,不僅加重出血,亦可反復出血,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且輸血本身便存在一定風險[12]。觀察組輸血量顯著較對照組少,究其原因,分析與應用高劑量SS所獲得的止血效能更顯著有關,其應用可為患者贏得自身代償機制恢復時間,從而減少輸血量[13]。
有研究報道,SS對膽囊收縮素有一定抑制作用,可減少胰酶分泌及釋放,從而降低非腎性排泄,增加尿量;其次,SS還可降低門靜脈中去甲腎上腺水平,減少腎素分泌,從而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降低醛固酮水平,弱化其保鈉排鉀作用,減少水鈉潴留,增加尿量;且EVB患者本身血容量降低,內臟器官血流量減少,尤其是腎血流量的減少導致腎小球濾過率降低,但使用SS后,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得以恢復,尿量逐漸增加,而使用大劑量的SS直接作用于腎臟血管,增加毛細血管血流流速,從而進一步增加尿量,引起多尿[14]。但本研究顯示,兩組多尿、腹瀉等任意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應用高劑量SS不增加多尿等不良反應風險。
綜上所述,較250 μg/h劑量,500 μg/h高劑量SS對行內鏡下食管靜脈曲張?zhí)自gEVB患者的療效更佳,止血更迅速,且不增加不良反應風險;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未考慮其他藥物因素對治療結局的影響,且兩種劑量條件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雖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若擴大樣本量是否會將差異顯著化仍有待進一步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