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凱 梁 軍 崔 妮*
(大連市兒童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11)
上呼吸道感染在臨床兒科中屬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其是指發(fā)生于機體鼻、咽以及喉部的呼吸道炎癥[1]。上呼吸道感染具備傳染性,易感人群為免疫力低下者,患兒發(fā)生上呼吸道感染后,將會導致其出現(xiàn)流涕、嘔吐、咳嗽等臨床癥狀,病情發(fā)展嚴重時,還會導致患兒出現(xiàn)高熱癥狀[2]。當患兒的肛溫超過39 ℃時,若其無法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則可能致使其出現(xiàn)高熱驚厥情況。同時在為患兒開展治療的過程中,為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可對患兒的疾病治療起到積極作用。本次研究就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熱患兒120例,探討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熱臨床護理方法和效果,現(xiàn)將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熱患兒12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0.4~6歲,平均(3.2±1.1)歲,病程1~8 d,平均(5.3±2.2)d;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0.6~6歲,平均(3.4±1.3)歲,病程1~7 d,平均(5.0±2.0)d。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3]中關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相關診斷標準;患兒存在明顯高熱癥狀;患兒家長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患有慢性咽炎的患兒;存在肝腎功能障礙的患兒;患有扁桃體炎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兒;機體出現(xiàn)嚴重器質性病變的患兒。
1.2 研究方法: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guī)護理,內容包括為患兒家長開展科室情況、責任護士、主治醫(yī)師以及治療方案介紹,對患者的機體體溫變化進行密切監(jiān)測,同時開展詳細記錄,如果患兒出現(xiàn)驚厥癥狀,則需及時將相關情況告知給主治醫(yī)師,并協(xié)助醫(yī)師為患兒開展治療。觀察組患兒接受優(yōu)質護理,內容包括:①環(huán)境護理:護理人員需做好病室的通風換氣工作,從而使室內空氣能夠保持清新,同時控制室溫20~24 ℃,濕度60%左右,夏季盡可能為患兒提供空調病房,或是在病室內為其放置冰塊,由此使患兒機體溫度得以降低。②口鼻護理:做好患兒的口腔清理工作,每日指導其開展3~4次漱口操作,漱口水為淡鹽水,由此避免高熱導致患兒口腔唾液分泌不足而引發(fā)口腔炎、口腔黏膜潰瘍,若患兒的年齡較小無法自行漱口,則可采用白開水進行喂養(yǎng);對患兒機體咽部可能出現(xiàn)的充血、水腫以及化膿情況進行觀察,若患兒出現(xiàn)咽部不適癥狀,則可為其開展霧化吸入治療或采用潤喉含片進行口服;當患兒發(fā)生鼻塞癥狀時,需為其開展滴鼻治療,藥物為0.5%麻黃素液,2~3次/天,1~2滴/次,同時對患兒鼻腔分泌物進行及時清除,從而使其呼吸道能夠保持暢通。③降溫護理:當氣溫較高時,可采用溫水對患兒機體進行擦拭,水溫控制為36 ℃,從而促使其機體出汗和毛孔擴張,由此發(fā)揮降溫功效,在為患兒進行機體擦拭的過程中,若其出現(xiàn)呼吸異常、面色蒼白、寒戰(zhàn)等癥狀,則需及時停止操作,并將相關情況告知給醫(yī)師。若患兒存在高熱合并肺炎、腹瀉癥狀,則盡量不采取該種方式進行降溫;為患兒開展灌腸處理,灌腸液體為生理鹽水,溫度控制為4 ℃,劑量為50 mL,速度控制為15 mL/min,在開展灌腸操作時,護理人員需告知患兒腹部盡可能保持放松,并需要時灌腸液在體內保持大約5 min;在患兒機體腋下、腹股溝處和枕部,為其采用冰袋進行放置,同時在其機體足心為其采用熱水袋進行放置,同時需采用單層棉布對冰袋和熱水袋進行包裹,避免與患兒的皮膚發(fā)生直接接觸,導致凍傷和燙傷。④合并高熱驚厥的護理:當高熱患兒發(fā)生驚厥癥狀時,需要及時將患兒的體位轉變?yōu)槠脚P位,同時將患兒的頭部偏向一邊,將其衣領解開,對其口腔中的分泌物進行及時清除,從而使患兒能夠保持順暢呼吸,為了避免患兒在驚厥過程中將唇舌咬傷,護理人員需采用壓舌板或牙墊放置在患兒的上下臼齒之間,壓舌板或牙墊需采用紗布進行包裹,當患兒并發(fā)抽搐時,護理人員需為患兒提供安靜的休息環(huán)境,從而使患兒的睡眠質量得到保證。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高熱緩解率以及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價,滿分100分,超過90分為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其余為基本滿意,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shù)×100.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17.0。[n,(%)]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高熱緩解率比較:對照組患兒高熱緩解31例,高熱緩解率為51.67%;觀察組患兒高熱緩解48例,高熱緩解率為80.00%。觀察組高熱緩解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比較[n(%)]
當患兒發(fā)生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熱癥狀時,如果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則患兒的高熱癥狀則會在較短時間內消退,而如果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則可能引發(fā)高熱驚厥,從而對患兒的腦部功能造成損害,甚至引發(fā)咽后壁膿腫,急性腎小球腎炎以及中耳炎等并發(fā)癥。
為了保障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熱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需在治療過程中為患兒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醫(yī)護人員需引起足夠的重視,對于患兒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做到盡早診治。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實施優(yōu)質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兒的高熱緩解率以及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優(yōu)質護理可有效促進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熱患兒的高熱癥狀得以減退,同時可提高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對醫(yī)患和諧起到促進作用,這也和前人的研究報道相符[4]。
綜上所述,優(yōu)質護理干預的實施可有效緩解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熱的臨床癥狀,同時可提高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促進醫(yī)患和諧,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