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爽
摘 要:《永康手藝人口述史》以訪談錄的方式呈現(xiàn)了二十多位永康手藝老人的口述史,用方言娓娓道來手藝生涯的親身經(jīng)歷,親切而真實。在很多傳統(tǒng)手工藝日漸式微、無人傳承之際,此書為永康手藝有清晰的歷史呈現(xiàn)保留了證據(jù),不至成為那些歷史斷裂的鏈環(huán)或淹沒的本相,存續(xù)了永康手藝的獨特藝術形式所形成的歷史回憶。在展現(xiàn)永康手藝人堅韌歷史的同時,以十分的勇氣和信心去構建自己的未來,民族的未來。
關鍵詞:永康 手藝人 口述史 書評
永康人的“手藝”并非指獨具審美意味的形式,如刺繡、青花瓷之類的精致器物,而是伴著“補銅壺哦——補鑊哦——”的喊聲,與農(nóng)家人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手工藝,如蔑制品、蓑衣、木桶、鍋爐、銅壺等等。永康手藝制品是上個世紀平常百姓家中的常用器物,永康手藝人也正是依靠做蔑、串蓑衣、箍桶、做鍋爐、打銅等來過生活。進入新世紀,新材料漸而代替了傳統(tǒng)材料,如輕便的塑料制品代替了許多蔑制品、木桶等;另一方面,現(xiàn)代科技也使得機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純手工的制作,“百工之鄉(xiāng)”的很多傳統(tǒng)手工藝日漸式微,無人傳承。編者在前言中道出此書初衷:為永康手藝有清晰的歷史呈現(xiàn)而保留證據(jù),不至成為那些歷史斷裂的鏈環(huán)或淹沒的本相,“所以,《永康手藝人口述史》這樣的事,還得做”。
一、口述史背景中成書
隨史學重心的下移,普通百姓的生活開始進入史學的視野,新史學強調更真實地、更公平地重構過去,讓緘默的人群也有機會說話,口述史于此契機而產(chǎn)生。美國口述史聯(lián)合會宣稱:1948年口述史被確立為歷史編纂的一種現(xiàn)代技術,哥倫比亞大學開始記錄“大人物”的回憶錄,但口述史這一現(xiàn)代技術被應用于婦女史、民俗學、生活史等其他領域是20世紀七十年代后才開始。中國口述史研究的興起也是晚近的事情??谑鍪肥际且环N史學方法,搜集和利用資料的方法,雖不能成為史學的獨立空間,卻可以被應用于史學任何分支,甚至是跨越學科本身,就像田野工作之于人類學、社會調查之于社會學。終而觸及歷史問題本身的思考和判斷、歷史寫作的架構安排,影響歷史闡釋的路向。
《永康手藝人口述史》于此背景應運而生,以課題的工作形式整理了二十多位有代表性的永康手藝人的真實記憶??谑鍪氛n題需要一系列的技巧,因為只有在訪談過程中能夠走進受訪者的生活并發(fā)現(xiàn)深層的人類經(jīng)驗,才有可能獲得較為可靠的口頭證據(jù)。這一工作需要創(chuàng)造與合作,需要在與被訪者的互動過程中掌握人際和社會技巧,同時需要專業(yè)知識。這二十幾次訪談的主要訪談者胡麗川正是合適人選:首先,他從小就學做蔑手藝,從徒弟到師爺每個角色都有經(jīng)歷,懂得做手藝人的“規(guī)矩”,容易與其他手藝人溝通;其次,有二十多年采編工作經(jīng)驗,懂得采訪的套路和相關技巧;再而,于永康長大,可用方言交流,占有語言優(yōu)勢,可原汁原味得品讀手藝人的行話。二十幾位受訪者出于對訪談者的信任,也出于對自己手藝的熱忱和尊重,對訪談都相當重視并積極配合,如打镴手藝人陳天錫特意翻出家藏的十來件成品镴器以供拍攝,還現(xiàn)場演示镴壺的真實制作過程。訪談的總體要求是了解手藝人的謀生經(jīng)歷、日常的衣食住行、規(guī)章制度和各種技藝,但涉及每次具體的訪談,訪談者總會超出提綱深挖某個具體問題,而這也往往成為收獲頗豐之處。訪談后,編者作了仔細的儲存及轉化整理工作,將訪談的音頻資料謄寫為現(xiàn)代漢語,對奇崛艱澀的名詞做了仔細比對核查,如地名、時間、方言所特有的概念等,但最大限度保持原有表達,以便后人研究。
雖然如此,各種形式轉換間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如將口語轉化為書面表達,將永康方言轉化為普通話,這些都難以有積極而完全一致的對等。另外,由于教育程度和性格等各方面原因,某些受訪人的表達顯得零碎甚至是前后矛盾。這就需要編者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意的基礎上,將信息整合成便于閱讀的形式,并通過前后比對等方式,辨別口述材料中的矛和盾,孰為真孰為假。當然也保留了所有的原始視屏和音頻資料,以供翻查。雖存在著種種偏差甚至是真真假假,但相對于利用口述史這一寶庫而言,這些風險都是值得的,或者說這些風險換回的價值是豐腴的,可以在你恰巧需要材料證據(jù)的地方賜予你掌握證據(jù)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訪談的視頻中,受訪者除了語音外還有動作比劃、神態(tài)表情等多種傳達信息的形式,落實到訪談錄文字上可能都無法呈現(xiàn),雖然通過為數(shù)不多的照片可依稀窺得手藝人神采,但依然損失不小。于此,一方面自然是完整保留原始的視屏和音頻資料,另一方面也可通過其他方式來利用這些可貴的一手資料,比如做成一期名為《永康手藝人》電視節(jié)目,觀眾通過熒屏可更直接接觸訪談的剪輯片段,感受更為直觀和完整。不得說,每種呈現(xiàn)方式都會有自身的優(yōu)勢,合適于不同的人群,但做多方式、多方位的呈現(xiàn),是否會更接近歷史的本相。
二、故事的道出
“口述史的首要價值在于,相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原始材料,它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再造原有的各種立場。”《永康手藝人口述史》的優(yōu)勢正是以盡量客觀的文本重現(xiàn)來維持各手藝人所有的立場,來展示手藝人群體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他們在長期生活中所建構的“規(guī)矩”。
《永康手藝人口述史》以做蔑、鑄鍋、做鍋爐、打镴、打銅、打鐵、釘秤、白鐵、打金、打銀、打小鐵、做木、泥水、箍桶、鑿花、做漆、交椅、打石頭、染布、串蓑衣、鑲牙、腌火腿等手藝為次,并以訪談錄的方式呈現(xiàn)永康二十多位手藝人的記憶。當然,這些手藝人中,有一生只學一門手藝的,如做蔑的胡麗川、腌火腿的樓正道、李加堯,也有學了兩門甚至好幾門手藝的,如打鐵做木的胡維夢、打石頭染布等雜藝的許德龍。這與手藝的難易程度有關,也和手藝人自身的人生經(jīng)歷和選擇相聯(lián)系。
訪談錄開篇都標注時間、地點、受訪者和訪談人,繼而有受訪者的簡要背景介紹和訪談的內容提要,利于讀者對訪談基本情況的掌握。編者更是有意安排了以盧敦基為訪談者、胡麗川為受訪對象的訪談錄作為第一篇,便于讀者了解永康手藝人的背景和常識。此次訪談以做蔑手藝為藍本,對永康手藝人的學藝經(jīng)歷、在外的衣食住行、手藝人一系列的規(guī)章制度、師徒關系及與農(nóng)戶的關系等問題做了交代,細致之處更可見手藝人的習慣和心態(tài)。但永康手藝真正特色還是集中于五金行業(yè),有古諺“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縣縣不離康”的美譽,所以訪談的二十多位手藝人有一半以上是打金銀銅鐵镴的,這也是永康手藝的主體。編者以腌火腿的樓正道、李加堯的訪談錄為終,期望起到殿軍之效,一方面是因為火腿在永康畢竟也是響當當?shù)男袠I(yè),其技藝的難度也比五金手藝大很多,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該行業(yè)被納入了體制化管理中,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行業(yè)的變革和轉型,手藝人的手藝不再是口口相傳的好壞,而是評職稱、定商業(yè)級,以職稱來標準好壞,并由商業(yè)級來指導工資。
每篇訪談錄主要還是以手藝人的謀生經(jīng)歷、日常的衣食住行、規(guī)章制度和技藝本身為主線,以問和答的形式展開,但每位手藝人卻都有自己的艱辛經(jīng)歷和令人動容的故事:都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以非凡的勇氣尋找生活的出路,不僅練就“一藝盤身”,而且創(chuàng)造了“一個超越身邊水準的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故事和經(jīng)歷都是在“問和答”之間慢慢道出,“問和答”形式或者是訪談形式本身是否有諸多的限制?比如問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著問者的引導,這樣的引導是否合適?對于擅于暢所欲言的答者,常常循著自己的思路,并沒有真正理會你的問題,這樣是否難以得到問題的確切答案?對于不善言辭的答者,往往尋著問者的引導,這樣的答案是經(jīng)歷的本相還是被引導而揭示的一角?自然,這是兩難的困境:沒有主題和問題,可能會是漫無邊際的暢談,也可能是啞口無言,難以把握;規(guī)定了問題,又會是引導、枷鎖。所以,訪談中,需要去“傾聽他們的聲音”,且學會聽音,從他們口頭語言的表達中解析他們的觀念、解密他們的思想。同時,在口述材料的應用中,需要充分考慮問答形式所造成的局限,輔以其他來源的材料為補充。
就呈現(xiàn)形式而言,此書為保留原汁原味,將音頻資料謄寫為訪談錄來呈現(xiàn)。優(yōu)勢在于,較為完整地展現(xiàn)了每位手藝老人的生活經(jīng)歷,而手藝作為他們整個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得到充分的理解。但為能得到較為概括化的理解,也可以依據(jù)某個主題來剪裁這些訪談錄,在一系列的訪談中抽取出特定問題的回答,做橫向的展示和比較,以賦予新的意義。呈現(xiàn)形式是多樣的,同時也各有各的優(yōu)勢。
三、守“規(guī)矩”的手藝人
永康手藝人基本歸屬于傳統(tǒng)手工業(yè)中的私營手工業(yè),以滿足百姓的日常需要為主,實用為其最高原則。有別于官營手工業(yè),可以大規(guī)模地集中資源和高超工藝,為出精品而不計成本,把審美的考量作為最高標準。永康的手藝人都是自家購買原材料并承擔勞作,最多也就有半作、徒弟做幫手,這也是需要付與一定工資的。
一般而言,永康手藝人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在家鄉(xiāng)做生活的,他們一般住在家中,在附近做活,如泥水匠、木匠、篾匠、裁縫等等。另一類則為出門做生活的,還可細分為開店和“行擔”兩類。開店是指在外地某處開一個固定手藝店,以打鐵為多?!靶袚笔怯揽捣窖缘膶S忻~,指一邊走路一邊擔著做工的擔子,如打銅、打镴、釘秤等等。
在家的手藝人除手藝外的日常生活與周邊的農(nóng)家人差別不大,手藝生活的安排是由農(nóng)家上門約定,手藝好的師傅收入一般高于農(nóng)家人。出門在外開店的手藝人,有固定的居點和熟悉的活動范圍,日常生活則需要遵守當?shù)厣鐣L俗和手藝人自身的各種“規(guī)矩”。雖然長時間在某地做活,會和當?shù)厝酥饾u熟絡,但手藝人還是很難得到本地的身份認同,外鄉(xiāng)人始終是外鄉(xiāng)人,農(nóng)家的提防之心總是有的。所以除了手藝生活外,手藝人不會沾邊任何當?shù)氐募m紛。
“行擔”較為特殊,需要不停地行走以尋找生活,雖然也可能寄居于相熟的“主人家”以聯(lián)系業(yè)務和安身,但是周圍活干完就得起身離開,趕下一宗生活?!靶袚钡氖杖氩环€(wěn)定,因存在著眾多不可預見性因素。經(jīng)常擔著百來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也不一定能尋到生活,為此,很多“行擔”的手藝人幾乎踏遍中國南方的各個省市。他們日常生活的艱辛也可想而知,常常是找到生活才能停下來吃飯過夜,也很可能尋覓不到住處,不得不在廢棄的破廟過夜,用風餐露宿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當然,一般情況下,農(nóng)家人都會留宿手藝人,并提供飯食,也不收取任何費用。一方面可謂民風淳樸,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手藝人這一行業(yè)的尊重,在農(nóng)村最受尊重的是教書人,被尊稱為先生,其次則是手藝人,被稱為老師。但如果手藝人在農(nóng)人家里壞了“規(guī)矩”,這不僅事關自身,也很可能影響整個群體,其他手藝人再借宿就可能會遭拒?!靶袚钡氖炙嚾舜蠖啻緲悖m然不熟識的社會,存有許多蒙騙的機會,也都會有自己的分寸,認為這是“盤中走丸”的事,若你農(nóng)家人待我十分的好,我總不好還以七八分,總也得九分以上地把活做好,但若是農(nóng)家人待我不夠“客氣”或在飯菜上“小氣”,那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偷工減料,或是收取零碎小活的錢(通常情況零碎的活是不收錢的)。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報”的觀念在手藝人身上的反應。
永康手藝人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社會群體,日常生活多少都會有別于農(nóng)家人,人際關系也有不同的衡量標準。農(nóng)家人常用“吃四方飯的,見世面多,也懂規(guī)矩些”來形容手藝人,“規(guī)矩”即是手藝人的標尺,指手藝人需要遵守的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也正是因為日常生活的特殊,手藝人在長久的實踐過程中漸漸形成了獨特的規(guī)章制度,以維護手藝人自身的利益,同時也協(xié)調好各方的關系,如師徒關系、手藝人相互間的關系、與農(nóng)家的關系等等。“吃四方飯”是指手藝人上農(nóng)家里做活,農(nóng)家人要用上好的飯菜來招待,稱之為“供老師”,這樣的約定俗成也是“規(guī)矩”的一方面。雖然平常的言語中“規(guī)矩”都是對手藝人的明確指向,也有隱含的指向農(nóng)家人的一面。這些“規(guī)矩”無需白紙黑字的明文規(guī)定,自有文化環(huán)境為其教育基礎,有口碑為其監(jiān)督機制。共用的水井邊或是洗衣服的溪岸邊都是聚集人群的地方,也是宣傳的窗口,大家會用“守不守規(guī)矩”、“有沒有相”來評價手藝人,用“客氣不客氣”、“小氣”來評價農(nóng)家人。這些評價或者說口碑,對手藝人而言,就不僅僅是道德的譴責,更有無可估量的經(jīng)濟損失,很可能就難覓生活;對農(nóng)家人的影響小很多,但也是道德的譴責,外加手藝人做的活上不那么完美。無論在外鄉(xiāng)還是本地,手藝人也盡量避開利益糾紛。從手藝人自身而言,不用為爭一點小營小利而壞了自己的口碑,那是得不償失;從社會而言,手藝人已然享有尊重和優(yōu)待,怎可再為自己爭利。
所以,對手藝人而言,“規(guī)矩”是至關重要的。無論哪一類手藝人,只要入得手藝這一行,就得守手藝人的“規(guī)矩”?!耙?guī)矩”展現(xiàn)的是手藝人的智慧,也是生于斯長于斯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的關懷。《永康手藝人口述史》就闡釋了這種關懷,訪談的問和答之間隱約透露出的歷史關懷:讓手藝人用自己的聲音記述自己的歷史,歷史不再是要賦予某些古老的事物以記憶的永恒,而是讓手藝人理解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地位和價值,同時也讓世人知曉和認同。不是“滿足于打撈記憶,廉價地感慨江山人事的變遷”,也不是“對奇特習俗和行為習慣做戀物癖的研究”,而是在展現(xiàn)永康手藝人堅韌歷史的同時,以十分的勇氣和信心去構建自己的未來,民族的未來。
注釋:
①盧敦基.永康手藝人口述史[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②【英】保爾·湯普遜.過去的聲音:口述史[M].沈陽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