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臨沂市河東區(qū)人民醫(yī)院,山東 臨沂 276003)
子宮內膜異位是一類常見的婦科慢性病,患者由于子宮內膜細胞由于異位生長,導致其現子宮內膜異位部分出現組織纖維化、結節(jié)等生理變化,嚴重者或出現經期異常、不孕等癥狀,故患者確診后應及時接受治療,降低病癥影響[1]。因此,為應用研究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采用腹腔鏡手術、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聯合治療方案的效果及影響,特開展本次研究,現報告如下。
納入2016年12月~2018年10月研究時間段內本院收治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共84例開展臨床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組42例。
對 照 組 , 年 齡 分 布2 3 ~3 4 歲 , 平 均 年 齡(28.55±2.17)歲;病程0.5~5.8年,平均(3.15±1.53)年 。 觀 察 組 , 年 齡 分 布2 2 ~3 5 歲 , 平 均 年 齡(28.52±2.14)歲;病程0.7~6.2年,平均(3.45±1.69)年,患者均已婚,未生育。兩組一般資料經對比后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結果可比。
入組標準:患者經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后均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了解本次研究詳情后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書》。剔除標準:排除合并其他因素所致不孕癥患者;排除腹腔鏡手術禁忌癥者。
對照組僅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經術前體檢確認符合手術指征后,于月經結束4~7天內接受手術。經消毒鋪巾后,患者在氣管插管全麻狀態(tài)下接受治療。經腹腔鏡探明患者子宮內膜異位病灶位置后,對病灶處粘連組織進行分離,若患者存在較大卵巢囊腫,應及時予以穿刺及切開治療,其后對分離后的子宮內膜組織進行電灼止血,沖洗宮腔后,放置透明質酸鈉制劑,放置子宮內膜二次粘連,術畢?;颊咝g后接受常規(guī)藥物抗炎治療。
觀察組接受腹腔鏡手術、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聯合治療方案:腹腔鏡手術方法同上,于術后第三天起接受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注射治療,取3.6毫克醋酸戈舍瑞林皮下注射,每28天注射一次,共注射3次[2-3]。
研究所得數據均為定性資料,采用(n,%)表示,x2檢驗,均使用SPSS 23.0統計學軟包統計處理,組間對比結果P<0.05且差異顯著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療效較對照組優(yōu)勢顯著,P<0.05。見表1。
表1 療效對比[n(%)]
觀察組治療后6月內受孕情況及復發(fā)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受孕率、復發(fā)率對比[n(%)]
子宮內膜異位癥作為臨床中影響女性正常受孕的一類因素,對于35歲及以下仍存在生育需求的患者而言則可通過腹腔鏡手術分離子宮內膜粘連的保守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但僅采用手術治療,患者術后復發(fā)風險較高,對于患者受孕概率的提升仍存在較大影響[4]。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聯合治療方案在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可在有效治療基礎上,提升患者術后受孕率,且復發(fā)風險低,臨床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