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溯源、尋根、凝心、鑄魂,是一個國家、民族、人民對來之不易的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種感恩、懷念和寄托。
在春雨紛紛的時節(jié),許多人給先烈掃墓,以表達對為革命事業(yè)英勇獻身的英雄們的敬意。國家層面從2014年民政部通過了《烈士公祭辦法》后,每到清明節(jié)或者國慶節(jié),中央、地方都會組織盛大的祭奠活動。崇尚英雄,愛戴英雄,學習英雄形成了制度化、法律化。
溯源、尋根、凝心、鑄魂,是一個國家、民族、人民對來之不易的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種感恩、懷念和寄托。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砥礪奮進,無論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世界歷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背后有一群可歌可泣的英雄前輩。人們緬懷先烈,不光感激他們?yōu)榱撕笕说男腋8蕿嵫?,奮勇獻身,更要學習他們的精神,為了國家、人民甚至是世界更加美好,而不斷努力奮斗。同時人們也不應該忘記那些先烈們的家人、后代,沒有他們親人的英勇犧牲,何以能夠得到今天的美好生活?吃水不忘打井人,幸福不忘先烈者,我們在對先烈寄予無限哀思時,確實不能怠慢了那些革命家屬。
多年前,擁軍優(yōu)屬工作得到廣泛重視。許多人一定會記得,軍人特別是烈士的家庭,格外受人尊敬。當時民政部門制作了“光榮牌”,凡是軍人烈士家庭,門前都會掛有這樣的標志牌。人們從門前走過,看到那雖簡易但充滿自豪和光榮感的牌子,敬佩之意油然而生。后來我們對軍烈屬的重視程度有所降低。表面看似乎沒什么,但對那些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槍林彈雨和急、難、險、重考驗的軍人和其家屬來說,被“想著”從心理上還是一種極大的榮耀和寬慰。去年退役軍人事務部誕生,決定給每一位曾經(jīng)為共和國和人民貢獻過青春的退役家庭掛光榮牌,這無疑是暖人心的舉動,得到了廣大軍人們的歡呼。其實不在于那個“牌子”,關鍵是一份感情和心意,這意味著黨和國家以及人民沒有忘記那些曾經(jīng)為了“保家衛(wèi)國”,在軍營里度過了青春年華的每一個戰(zhàn)士,每一個當過兵的人都會為此感動和驕傲。
然而,當那些“老兵”或者家屬接到通知去領取“光榮牌”時,許多上了年紀的人都感到有些遺憾:怎么不送上門呢?許多回憶起當年敲著鑼鼓,打著紅旗,歡歡喜喜到家門口掛“光榮牌”的情景,那是每一個軍屬家庭最值得自豪和驕傲的時刻,周圍的人都會投來羨慕的目光,家屬的臉上會增添無上的榮光?,F(xiàn)在這些沒有了,換來的是一紙通知或者一個口信。自己領取自己安裝,顯得冷清又有些“自作多情”,所以有的索性放在抽屜或箱子里“封存”起來。這真讓人唏噓不已。更揪心的是前幾天微信上有個“老兵”寫的一段領牌的“遭遇”,那才叫“心涼”。
這位老軍人接到通知去居委會領取“光榮牌”,滿以為工作人員會非常熱情,甚至敬意滿滿,不料到了那里,年輕的工作人員面無表情地問了名字后,把牌子放到桌子上,又低頭干自己的事去了,仿佛沒看到眼前有人一樣。臨出門老軍人突然想起還有比自己年齡更大的戰(zhàn)友可能沒領取光榮牌,于是問了一句,像這樣大年齡的也自己來取嗎?年輕人依舊面無表情地回答:不自己來取難道還要送家里去?
真是無語。好在退役軍人事務部又專門下發(fā)了通知,要求確保好事做好。有人說應該追責。然而即便那些年輕人被領導批評一頓,甚至責令賠禮道歉,他心里會真的服氣?
說起來還是教育的問題?,F(xiàn)在別說年輕人,就是一些中年人對歷史對國防知識和重要性淡之又淡。幸福生活,國家昌盛,大國地位從何處而來?似乎一無所知。真糊涂假糊涂難辨,但那種麻木不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卻是令人“生恨又生厭”。
許多人懷念傳統(tǒng)教育是有一定道理的,盡管看上去有點“形式主義,之嫌,但有組織地去烈士陵園追溯一些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平時多進行一些國家、集體“至上”的教育,相信像居委會里那種冷漠的面孔會越來越少。人們對先烈的懷念,對“光榮家庭”的理解也會更深厚,更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