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蘭
劉丙寅當時是大隊會計,兼農(nóng)工商飯店經(jīng)理,后來農(nóng)村實行土地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劉丙寅承包了飯店,燒餅鋪和包子店分離了出去。姚小三家開了燒餅鋪,劉森林家開了“小上海包子”早茶店。
姚家的燒餅鋪靠著糧站,糧站邊上的東平河和澄子河在二溝大橋處匯聚成一個大大的“人”字,糧站這處河段,就稱為“人字河”。四鄉(xiāng)八鎮(zhèn)上來賣糧的水泥船,都是在這段河道,排成長龍,等待看樣檢驗??礃硬缓细竦霓r(nóng)戶,沒心思去“小上?!背栽绮?,一套插酥燒餅夾油條,泡一壺大麥茶,既熬餓又實惠。就地在糧站找個曬場,晾曬掃掠干凈了,交了公糧,打一回牙祭,轉(zhuǎn)身就去了“小上?!?,每人吃一屜大全包子,一份燙干絲,一家老小,心滿意足。也有舍得的,犒勞一下自己一年辛勞的男勞力,相約著,中午去劉丙寅飯店,切一盤豬頭肉、鹽水鵝,燒一碗大雜素,里面有肉丸、魚丸、蝦丸、肉皮、香菇、木耳、淡菜,各色菜蔬,一鍋燴。女人,大都是不舍的,世上還有什么比包子更好吃的呢?家里的雞、鵝、鴨還要等著喂食。留下男人,女人們拈著長長的竹篙,撐著水泥船,載著老人小孩兒,在人字河上悠悠地往家走了。
玉珍是劉丙寅的女兒,明眸皓齒,面如滿月,是他家飯店的活招牌。南來北往的供銷員、來蘇北勘探油田的地質(zhì)工人、回收杭白菊的浙江樂清人、收購苗豬盛產(chǎn)栗子的溧陽人,以及送戲下鄉(xiāng)的泰州淮劇團,黃素萍的《庵堂認母》、陳德林的《劉貴成私訪》,每月逢五逢十趕集,人們都要來劉丙寅飯店里吃飯。有的吃客形象難看,目光隨著玉珍的身體,晃過來,晃過去。玉珍是個辣嘴子,做事刷括利索,像個帶刺的玫瑰花,一轉(zhuǎn)身,一瞪眼,嚇得登徒子趕緊收回了目光。女大不中留,盡管劉丙寅萬分不舍,玉珍還是出嫁了。
劉丙寅的熟食本來并不是主角戲,也就是宴席上的配角,冷菜,拼盤。玉珍在店里的時候,鳳林、鳳清兩個弟弟還小。鎮(zhèn)上的小飯店也多起來了,劉丙寅送鳳清去了外地,學做鹵菜。他要在潮起潮落的市場經(jīng)濟里,站穩(wěn)腳跟,才不至于像其他的飯店一樣,開開關(guān)關(guān)?!靶∩虾!焙髞硪矓U大經(jīng)營范圍,開了“小上?!憋埖?,很是時興了一陣兒,倒丟了湯包的主營項目。人們已不再單純地滿足口腹溫飽,口袋里漸漸鼓起來的人們,開始講究菜品的特色口味,“小上?!睗u漸地湮沒在人們喜新厭舊的味蕾里。
有人說,劉丙寅送鳳清去菱塘學做的鹽水鵝,可是他家的鹽水鵝比菱塘老鵝更酥爛,并沒有像別家熏燒攤上的老鵝,咬在嘴里,老巴筋猴地嚼不爛。說老鵝烀爛了,就不打稱了。雖然爛,但不離骨,不會搛不上筷子。他家的鵝雜帶鵝胗、鵝血、鵝腸、鵝翅、鵝爪、鵝頭,各是各的味,各有各的嚼頭。完了,下一叉面放在鵝鹵里,無需再放一點佐料?;蛘?,直接鵝鹵子拌飯,菜有了,主食也有了。他家的豬蹄、豬頭肉,光是色澤,赤醬流油,亮晶晶的如同琥珀。豬爪的皮吃在嘴里,軟糯卻又有韌勁,Q彈。豬頭肉,豬拱嘴、豬耳朵、豬舌頭是分開來賣的,你指哪塊,就切哪塊。
那個時候,他家開始有了鹵鵪鶉,鵪鶉那時我們鄉(xiāng)下很少有人吃,見不得活剝鵪鶉的過程,做法和汪曾祺老先生的桃花鵽大抵相仿。他家飯店也有鹵豆腐干,不同于其他攤點的赤醬色,鹵得黃澄澄的。如果說其他的鹵菜只是味道差別而已,這個鹵干在城里絕無僅有。鹽水鵝、鵝雜、豬頭肉、豬爪都倒在不銹鋼的方形盤子里,好讓人挑選,老鵝是要前軟鞭,還是后片。蒲包肉碼好也放在盤子里,這個大小是看不出個頭的,一展齊。這個是他的家學,劉丙寅在農(nóng)工商做經(jīng)理時,就已經(jīng)做這個賣了。鳳爪、大豆、花生、素雞都裝在搪瓷盆里。早市和晚市,中午與黃昏,鳳清就這樣站在案板前,不停地切。
劉丙寅高粗身板,寬闊臉膛,說話聲音敞亮,在家絕對權(quán)威,鳳林、鳳清弟兄二人倒是和風細雨,見人滿臉笑容。劉丙寅給兒子娶了媳婦,兩房媳婦都在店里幫忙,妯娌二人從沒紅過臉,做事也不互相攀扯躲懶,一家人悶著頭做生意。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燒水,殺鵝、燙鵝,在門口支個熬有瀝青的鐵鍋,澆豬頭,去豬毛。鹵菜成了劉丙寅飯店的主打菜,特色菜。小鎮(zhèn)的人發(fā)明新的吃法,姚家燒餅店和劉丙寅熟菜有了個絕好的搭配,黃燒餅剖開,切上幾片豬頭肉,夾在里面。堿黃的燒餅,就像是龜裂的禾土,搭配油汪汪的豬頭肉,肉香迅速浸淫了整個燒餅,燒餅的焦香與豬頭肉的鹵味完美地結(jié)合,還有什么比食物讓人感到滿足,感到愉悅呢?就像一個失聲的歌者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引吭高歌那般酣暢淋漓。
后來,鳳林和鳳清弟兄倆分開了一段時間。鳳清在豬集場對過開了個熟食店,下午也做水餃,但沒有陽春面賣得好。白水面就用鵝鹵子做調(diào)料,撒點蔥花即可。醬油面,就切幾塊豬頭肉,或一個蒲包肉做澆頭,餃子倒是很少有人問津。
小鎮(zhèn)的包子店開開關(guān)關(guān),又開了幾家餃面店,早上也蒸包子,其中,商品街上的“紅梅餃面店”最為有名?!靶∩虾!币呀?jīng)銷聲匿跡了,但這戶人家倒是成了闖蕩大上海的第一批從小鎮(zhèn)上走出去的人家,打拼多年,在上海買房定居,扎根上海。
再后來,姚家燒餅店的老大改行,去城里開了一家賣南北干貨的店。現(xiàn)在人生養(yǎng),坐小月子,已不時興送湯:四斤馓子,六十個黃燒餅。人們也不再集中賣糧,打下來的糧食往往在田頭就被收購了。
劉丙寅飯店就成了老鎮(zhèn)的一個印記。不管多遠,走南闖北,漂洋過海,從老鎮(zhèn)走出去的子孫,喝著人字河里的水長大的人們,迎接游子的歸來,招待遠方的客人,都會提前一兩日到劉丙寅飯店預訂熟菜。鳳林和鳳清弟兄倆又合在一起營生。他家的熟菜更是與時俱進,有了真空包裝,設(shè)置了微信掃碼,支付寶支付,快遞速寄到每一個有需要的地方。
責任編輯:蔣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