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和日本同屬于漢字文化圈,日本新詞在傳入中國的同時,中國的新詞也在流向日本。本文從中日語言接觸和詞匯交流的角度,以二胎政策,支付寶,微波,農民工等詞為例,分析漢語新詞在日語新詞的流入路徑和使用情況,結果顯示,漢語的新詞雖然已經通過報紙,新聞,詞典網站及推特等媒介已經進入了日本人的語言生活中,但其影響力并不強。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被日語引用的漢語新詞,其自身所具有濃厚的的色彩,在日本社會中少有可以相對應的詞語且不易在日語中滲透定型;第二,漢語是表意文字,日語、英語是表音文字,相對于吸收引入漢語新詞,日語更傾向于引入和使用英語,法語等歐美詞語。
關鍵詞:漢語新詞 ? 移動途徑 ? 使用實況 ? 受容
改革開放后,伴隨著中國的政治、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日語中的新詞在傳入中國的同時,中國中的新詞也在影響日語。沈國威(1994)出版了《近代中日詞匯交流史——新漢語的生成和受容》,從詞匯的流入、受容、定著等語言學的角度對近代(1840-1945)漢語由于受日語影響所產生的新詞進行了考察。潘軍(1998)從共時和通時兩個方面闡述了漢語詞匯對誒與的生成和發(fā)展的影響,提出了對日語的“再塑造”功能的論點。邵宇(2005)以中日外來語的對照研究為中心,從詞匯構成、語義類型、借用形式、意思變遷等五個方面進行了研究。黃麗媛(2009)以改革開放以后的新詞為中心,對在漢語中的日源新詞進行了整理和分析,總結了日語借用語的特征。在日本,關于漢語的研究也十分盛行,森岡健二出版了《日本語和漢字》(2004),趙蔚青對中國2011~2017年的流行語和新詞進行了整理和分析。綜上所述,關于日語中的漢語借用語的研究較多,關于漢語的新詞對日語新詞有何影響和影響路徑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從中日語言接觸和詞匯交流的角度,以二胎政策,支付寶,微波,農民工等詞為例,擬分析漢語新詞在日語新詞的流入路徑和使用情況。
關于漢語新詞傳入日本之后的使用領域,本文從政治、科學技術、社會現象三個種類進行分析。
政治:獨生子女政策 二胎政策 八榮八恥 科學發(fā)展觀 一國兩制 掃黃打非 ?知情權 ?貪腐 ? 新常態(tài) ?穩(wěn)中求進 ?打黒 ?反腐敗 三個代表 ?四個全面 一帶一路 ?和諧社會 小康
科學技術:微博、微信、百度、淘寶、阿里巴巴、天貓、支付寶、騰訊、華為技術、公眾號、土豆網、余額寶、優(yōu)酷、人人網、京東集團、蘇寧、高鐵 小米科技、三峽大壩、滴滴出行
社會現象:空巢老人、閃婚、試婚、封口費、裸貸、傍大款、官二代、富二代、地溝油、潛規(guī)則、學區(qū)房、節(jié)約型社會、珠三角、三農、房奴、紅二代、蟻族、留守兒童、蝸居、炒房、人肉搜索、農民工、紅包、光棍節(jié)
通過分析“獨生子女”,“小康”、“微博”、“支付寶”“光棍節(jié)”等詞匯,漢語新詞主要是通過新聞、詞典網站、以及推特等途徑流入日本,根據其使用的領域,有關政治和科學的詞匯較多,受容度相對較高,但是關于中國社會現象以及具有中國色彩的詞匯的受容度不高。
Twitter是可以發(fā)布最多280個字符的簡短的句子或文章,圖像,視頻和網址的軟件,由于2008年4月,日語版本也被推出,日本成為Twitter使用率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國家,在互聯(lián)網時代,為了掌握中日詞匯交流的方向,我們需要利用Twitter來調查漢語新詞的使用情況,來考慮中國新詞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例1.優(yōu)酷
相わらず、銀魂面白い
優(yōu)酷で見れるところも素晴らしい!
さちょ(秒希)?@s2s2baet?2017年11月13日
譯:銀魂依舊很有意思,在優(yōu)酷上看,效果也很棒。
例2.光棍節(jié)
今偶然知ったんだけど、中國では11月11日に「光棍節(jié)」っていう非リアの記念日があるらしいぞwww
ろんりー@裏わさら一団四天王@UYOhs?2017年11月20日
譯:今天偶然知道,在中國11月11日是光棍節(jié)這個非外來的紀念日,
例3.月光族
月光族って超かっこいいなと思ったら中國語で給料日前に一文無しになる人種のことだった。
磯辺揚げ@Isolate7829?2017年7月1日
譯:月光族很帥,漢語是指在發(fā)工資之前已經沒有一文錢的人。
優(yōu)酷、月光族、光棍節(jié)等漢語的新詞受到日本年輕人的喜愛,但是,輕熟女、孔雀女、高富帥、打醬油、腦殘粉、白富美等詞匯并沒有在日本的新聞、雜志。詞典網站上出現,僅僅是在推特上所使用。以及關于“不明覺厲”和“累覺不愛”,在中國百度百科上的意思是“雖然不明白你在說什么,但覺得很厲害的樣子”,“覺得自己很累了,沒有力氣再愛下去了”等網絡用語在日本的受容度依然不高。
本論文是以漢語新詞對日本語的影響為中心,研究現代中日間的詞匯交流。關于漢語新詞主要是通過新聞、雜志、詞典網站等流入日本,從其詞匯領域來看,關于政治和科學技術的詞匯在日本的受容度相對來說較高,其它方面的詞匯并未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被日語引用的漢語新詞,其自身所具有濃厚的的色彩,在日本社會中少有可以相對應的詞語且不易在日語中滲透定型;第二,漢語是表意文字,日語、英語是表音文字,相對于吸收引入漢語新詞,日語更傾向于引入和使用英語,法語等歐美詞語。第三,中國和日本的政治和經濟來往密切,關于政治詞匯的滲透率較高,其它種類的詞匯則受容度低。
參考文獻:
[1]潘鈞.淺談漢字、漢語詞匯對日語的再塑造作用[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8,(04):5-12.
[2]汪麗影.漢日語詞匯間三個階段的借用及其性質[J].外語研究,2009,(01):35-39.
[3]劉凡夫.以漢字為媒介的新詞伝播[M].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4]姜楠.近十年(2006-2015)漢語表人新詞語研究[D].渤海大學,2017.
[5]王月.現代中詞匯交流研究-以漢語新詞語對語的影響為中心[D].渤海大學,2017.
[6]趙蔚青.中國的新語?流行語[J]『日中詞匯研究』,2017.
(作者簡介:郝文文,大連外國語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