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飛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并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京杭大運河在國內的歷史地位自不用說,但在外國人眼中,它又是怎樣的一番風采呢?
明清時期的京杭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不僅促進了南北物資的交流和沿線城鎮(zhèn)聚落的興起,也便利了人員的往來,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一些外國使節(jié)、傳教士、旅行者等多取道于此。運河沿線的水利工程、城鎮(zhèn)鄉(xiāng)村和風土民情給外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們的作品中多有體現(xiàn),他們的觀察與描述無疑有助于加深我們對明清京杭大運河的認識。
朝鮮人崔溥《漂海錄》中的京杭運河
15世紀末期由朝鮮人崔溥寫成的《漂海錄》,是明代第一個行經(jīng)運河全程的朝鮮人的逐日記錄,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當時大運河的交通情形和沿岸風貌,富有史料和學術價值。
朝鮮成宗十九年、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三十日,朝鮮濟州等三邑推刷敬差官崔溥聞父喪,遂登船奔喪,不幸遭遇風浪,漂流海上14天,歷盡艱險,二月十七日在中國寧波府屬地獲救登岸。在中國官員的押送下,從寧波沿著運河北上。一路上過驛過閘,歷時44天,成為明代時行經(jīng)運河全程的第一個朝鮮人。
明中后期的運河沿岸城鎮(zhèn)是當時中國商品經(jīng)濟和社會文化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運河的經(jīng)濟文化往來也是最為繁忙興盛的。崔溥一行經(jīng)過運河,留下了對運河經(jīng)濟文化交流和運河沿岸城鎮(zhèn)面貌的系統(tǒng)而又完整的描述,這些描述為崔溥《漂海錄》以前乃至以后相當長時期的同類記載所不備,因而彌足珍貴,頗具價值。崔溥記杭州:“東南一都會。接屋連廊,連衽成帷,市積金銀,人擁錦繡,蠻檣海舶,櫛立街衢,酒簾歌樓,咫尺相望,四時有不謝之花,八節(jié)有常綠之景,真所謂別作天地也。”這是關于杭州最早的總體描述。記蘇州吳江縣城“屋偉壯麗,下鋪礎砌”,是極為難得的資料。崔溥所記鎮(zhèn)江城北江邊的西津渡,豐富了西津渡的具體內容。崔溥所記高郵州州城,是非常難得的反映高郵面貌的一條記載。所記華北最大的商品轉輸中心臨清:“樓臺之密,貨財之富,船舶之集,雖不及蘇杭,亦甲于山東,名于天下矣?!辈华毤皶r地記錄下明中期臨清之興盛、南來北往商販之活躍,兼且對臨清作出了符合實際發(fā)展程度的定位,在城市史特別是明代運河城市史研究中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西方傳教士利瑪竇眼中的中國運河
利瑪竇是明萬歷年間來中國的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他在有名的《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談到,他從南京到北京,沿途經(jīng)過了許多運河城市,其中就包括揚州、淮安、徐州、濟寧、臨清等運河沿岸城市。對明代運河漕運的有關情況,利瑪竇也很感興趣,并在其《利瑪竇中國札記》中作了詳細的記載:“萬歷十年至三十八年(1582—1610年),每年南方各省要向皇帝運送各種在貧瘠的北京為生活舒適所缺少或需要的物品,水果、魚、米,做衣服用的絲綢和六百種其他物品,這一切東西都必須在規(guī)定的日期運到,否則受雇運輸?shù)娜藢⑹苤亓P?!?/p>
建筑材料及其他物品也經(jīng)運河運輸,利瑪竇也在其《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寫道:“(萬歷間)經(jīng)由運河進入皇城,他們?yōu)榛蕦m建筑運來了大量木材,梁、柱和平板,特別是皇宮被燒毀之后,而據(jù)說其中有三分之二都被火燒掉……中國人喜歡用磚而不用石,供皇宮所用的磚可能是由大船從一千五百英里之外運來的。僅是為此就使用了很多船只,日夜不斷運行。沿途可以看到大量建筑材料,不僅足以建筑一座皇宮,而且還能建成整個的村鎮(zhèn)。”由此可見,當時經(jīng)運河運輸?shù)慕ㄖ牧弦?guī)模之大、數(shù)量之多。
西方來華使團眼中的清代運河
運河的暢通帶動了沿岸一些城鎮(zhèn)的發(fā)展,運河沿線著名的城鎮(zhèn)有臨清、濟寧、徐州、淮安、高郵、揚州、杭州等。這些工商業(yè)發(fā)達的運河城鎮(zhèn),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吸引著遠道而來的外國人的目光?!逗墒钩踉L中國記》描述運河沿岸的濟寧“所有的客棧和茶館都擁有自己的戲旦來取悅觀眾,顧客只需付六七文日本錢就可坐著整天看戲。而這么富有情趣、衣著華麗的男女戲子竟也能依靠客人所給的如此微薄的錢生活,真是不可思議”。每逢節(jié)日,山東運河沿線呈現(xiàn)出一派熱鬧景象。《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記載:“10月18日船到達山東省境。北直隸省的招待人員在這里換上了山東省的。當天下午路過了兩個城,在每個城前都停泊了許多船。今天是中國月份的十五,沿路居民晝夜不停地舉行宗教儀式,爆竹聲、鑼鼓聲、燒香拜神等,從午夜起一直搞到第二天天亮?!?/p>
清代蘇北運河沿岸的揚州因運河流經(jīng),兩淮鹽商聚集,商品經(jīng)濟也很繁榮?!逗墒钩踉L中國記》記載:“五月二十一日,我們來到揚州。該城位于運河左岸,距儀征六十里,呈四方形,建有高墻堡壘,方圓步行約三個小時,運河右岸有一片漂亮的郊區(qū),商業(yè)也十分繁榮。”淮安清江浦原為清河碼頭至山陽淮城之間的運河名,后在附近形成集鎮(zhèn),因運河流經(jīng),商品經(jīng)濟也極為繁榮。《荷使初訪中國記》記載淮安清江浦鎮(zhèn):“這個鎮(zhèn)分布在河兩岸,房舍美觀,寶塔壯麗,位于運河和黃河的連接之處,方圓有一華里。該城商業(yè)發(fā)達,居民富裕,還有很多船塢,制造各種船只出售?!?/p>
臨清舍利塔位于城北衛(wèi)運河東岸,為仿木結構樓閣的磚塔,建于明萬歷三十九年。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九層,遠眺雄渾高峻,巍峨壯觀?!队⑹怪]見乾隆紀實》對此作了詳細的記載:“10月22日船抵臨清州。臨清州外有一九層寶塔。中國人喜歡在多山地帶建塔。這個高大建筑一般總是建在山頂上。整個高度是塔底直徑的四倍到五倍。一般總是單數(shù),五層、七層或九層,越到上層越小,塔底面積最大?!薄芭R清州的塔不是建在山上而是建在平地,這在中國是少有的??赡苓\河是從這里開始挖的,也或者是挖到這里為止。從塔的建筑位置來看,它不是作為守望樓用的,大概為的是紀念這個有實用的天才工程的開工或完工?!?/p>
在京杭運河尤其是在靠近黃河的河段上航行,具有很大的危險性,當時的船工和水手大都有祭祀河神的習俗?!队⑹怪]見乾隆紀實》中記載:“使節(jié)團船只穿過黃河的地方水流很急,為了保證行船的安全,來往船只都在這里祭供河神。使節(jié)船長在一群水手包圍之中,手里拿一只公雞,走到前甲板,把雞頭割下拋到水里,然后用雞血滴在船的甲板、桅桿、錨和房艙門口并在上面插上幾根雞毛。船頭甲板上擺上幾碗肉類菜肴,擺成單行,前面又擺上酒、茶、油、鹽各一杯。船長跪下來,磕了三個頭,兩手高舉,口中念念有詞,似乎在禱告神靈。水手們同時大聲敲鑼、放鞭炮、燒紙、燒香。船長在船頭奠酒,依次把酒、茶、油、鹽等一一拋到河里。儀禮完畢之后,水手們圍坐在甲板上,把祭神的肉食大家痛快吃一頓。等到船只平安渡過對岸,船長還要出來在原處磕三個頭答謝河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