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凱,王茂強*,王全玉,邱志磊,張金龍,袁冰
1.解放軍總醫(yī)院介入放射科,北京 100853;2.華北油田管理局總醫(yī)院內鏡介入外科,河北任丘 062552;3.青島市立醫(yī)院泌尿外科,山東青島 266071; *通訊作者 王茂強 wangmq@vip.sina.com
良性前列腺增生癥(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常見病、多發(fā)病,常導致膀胱出口梗阻、排尿困難等下尿路阻塞癥狀(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最終引起膀胱和腎臟損害,是影響中老年男性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部分癥狀性 BPH患者內科治療效果差,也不適合外科手術,僅能長期留置導尿管或膀胱造瘺,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并增加感染風險。前列腺動脈栓塞術(prostatic artery embolization,PAE)是近年介入放射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具有安全性高、療效確切、創(chuàng)傷小、禁忌證少等特點[2],目前已應用于治療留置尿管的BPH患者中,并獲得滿意的療效[3-6],但PAE后拔除膀胱造瘺管的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回顧性分析8例膀胱造瘺BPH患者的PAE治療結果,評估PAE治療此類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回顧性、單中心研究,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015年10月—2017年6月對8例膀胱造瘺BPH患者實施PAE,年齡73~84歲,平均(79.8±4.5)歲,口服抗前列腺增生藥物無效,因合并癥不適合外科治療,經泌尿外科評估后行經恥骨上膀胱造瘺,PAE前造瘺管留置時間1~13個月,平均(3.6±3.9)個月。采集造瘺前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s score,IPSS)、術前生活質量評分(quality of life,QoL)、術前前列腺體積(prostate volume,PV)、術前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4],術前PSA>4.0 ng/L的患者行前列腺增強 MRI和病理檢查明確排除前列腺癌。
1.2 PAE 采用GE Innova 4100-IQ血管造影機,對比劑采用威視派克(320 mgI/ml)。穿刺右側股動脈,留置4.0F動脈鞘(日本Terumo公司),導入4.0F肝動脈導管(日本Terumo公司),行髂內動脈造影,X線管向同側傾斜25°~35°,對比劑注射壓力300 psi,注射流速3 ml/s,總量9 ml。初步判斷后,將2.7F同軸微型導管超選擇性插入前列腺動脈(prostatic artery,PA),再次造影,然后行C臂錐形束CT掃描。
確認PA后,經微導管注入小劑量硝酸甘油注射液擴張血管。采用“二步栓塞法”進行栓塞,將PVA顆粒(美國Cook公司)1 ml稀釋到40 ml對比劑中,先用50 μm PVA顆粒栓塞PA末梢,再用100 μm PVA顆粒栓塞PA近端,酌情使用較大直徑的明膠海綿顆粒夯實,直至前列腺動脈血流停滯。
1.3 圍術期管理 接受雙抗或抗血小板治療的患者術前1周停藥,PAE前6 h禁食水,簽署知情同意書。術后水化、抑酸治療3 d,口服喹諾酮類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等)7 d,酌情給予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等對癥治療。
1.4 膀胱造瘺管的管理 術后造瘺管2 h開放一次,配合提肛訓練。造瘺口消毒2次/d,尿袋更換1次/周,造瘺管更換1次/月。關閉造瘺管,恢復自主排尿,采集IPSS和QoL,當IPSS≤19分、QoL至少下降1分且觀察7 d癥狀無反復時,拔除造瘺管。
1.5 療效評價 技術成功:栓塞雙側或單側PA,均認為技術成功。臨床成功:術后6個月內拔除造瘺管恢復自主排尿,認為臨床成功。并發(fā)癥:參照介入放射學會分級標準(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criteria,SIR)[7]界定并發(fā)癥等級。根據公式(1)計算PV。
1.6 隨訪 門診或電話隨訪。拔除造瘺管前、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此后每6個月復查PSA、前列腺增強 MRI、最大尿流率(peak urinary flow,Qmax)、殘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 volume,PVR),并記錄IPSS、QoL。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PAE治療后不同時間點各指標整體變化采用方差分析,2個特定時間點各指標比較采用LSD法,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技術成功 8例患者技術成功率為 100%。7例栓塞雙側 PA,1例因動脈硬化紆曲右側 PA插管失敗,僅栓塞左側。手術時間 78~160 min,平均(107.6±27.5)min,X線曝光時間26~58 min,平均(39.8±9.4)min。8例膀胱造瘺BPH患者的基本資料見表1。
表1 8例膀胱造瘺BPH患者的基本資料(±s)
表1 8例膀胱造瘺BPH患者的基本資料(±s)
注:IPSS: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QoL:生活質量評分;PV:前列腺體積;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
images/BZ_62_1260_2153_1879_2218.pngimages/BZ_62_1879_2153_2258_2218.png年齡(歲) 79.8±4.5images/BZ_62_1260_2285_1879_2350.pngimages/BZ_62_1879_2285_2258_2350.png造瘺前IPSS 28.8±2.8images/BZ_62_1260_2415_1879_2481.png images/BZ_62_1879_2415_2258_2481.png術前 PV(ml) 124.6±51.2images/BZ_62_1260_2546_1879_2611.pngimages/BZ_62_1879_2546_2258_2611.png
2.2 臨床成功 7例栓塞雙側PA患者中,6例術后(40.8±15.5)d(21~61 d)拔除膀胱造瘺管(圖1),1例術后恢復自主排尿,但合并腦梗后遺癥,決定保留造瘺管(圖2);栓塞單側PA的患者未能拔除造瘺管;術后拔除造瘺管成功率為75%(6/8)。
圖1 BPH,膀胱造瘺2個月。2015年11月行PAE,栓塞雙側PA,術后61 d拔除造瘺管。左側髂內動脈造影示左側PA(箭)起源于左側閉孔動脈(箭頭),超選擇插管左側PA(箭),C臂錐形束CT掃描示左半前列腺強化明顯,無明確交通支,緩慢注入栓塞顆粒,直至造影劑滯留(星號)(A~C);超選擇插管右側PA(箭),行血管造影及C臂錐形束CT掃描,右半前列腺強化明顯,無明確交通支,緩慢注入栓塞顆粒,直至造影劑滯留(星號)(D~F);術前前列腺增強MRI掃描示膀胱造瘺管清晰可見(箭頭),矢狀位及橫軸位可見前列腺強化,估算PV為166 ml(G、H);術后18個月復查前列腺增強MRI,留置造瘺管形成的竇道已愈合(箭頭),PV明顯縮小至47 ml,雙側腺體梗死區(qū)域明顯(箭,I、J)
圖2 BPH,膀胱造瘺13個月,PAE栓塞雙側PA,術后21 d恢復自主排尿,因腦梗后遺癥未拔除造瘺管。術前前列腺增強MRI掃描矢狀位示膀胱造瘺管清晰可見(箭頭),冠狀位和橫軸位可見PV明顯增大,動脈期強化明顯(星號),PV為171 ml(A~C);術后6個月,復查前列腺增強MRI,造瘺管未拔除(箭頭),PV明顯縮小至78 ml,腺體呈環(huán)形強化,中間梗死區(qū)域顯著(箭)(D~F)
2.3 隨訪結果 6例拔管患者隨訪 12~40個月,平均(25.3±11.3)個月,其中1例術后14個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1例術后17個月自然死亡。拔管成功的6例患者術后LUTS逐步緩解,IPSS、QoL不同時間點(術前、拔造瘺管前、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的變化分析,IPSS(F=109.6,P<0.001)、QoL(F=158.0,P<0.001)術前與拔造瘺管前、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PV不同時間點(術前、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的變化分析,PV(F=16.2,P=0.006)術前與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2);術后12個月,Qmax(9.7±1.9)ml/s,PVR(18.4±12.5)ml(表 2)。未拔管的2例患者中,1例栓塞雙側PA,隨訪6個月,IPSS由造瘺前的25分降至12分,PV由術前的171 ml縮小至 78 ml,因合并腦梗后遺癥未拔除膀胱造瘺管;1例栓塞單側PA,隨訪6個月,LUTS無明顯改善。
8例患者PSA不同時間點(術前、術后24 h、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的變化分析,術后24 h達峰值,平均(119.0±80.9)ng/ml,為術前平均值(5.3±2.4)ng/ml的 22.5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平均(5.6±3.6)ng/ml,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平均(1.7±1.1)ng/ml、6個月平均(1.7±1.3)ng/ml,低于術前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拔除造瘺管的6例患者PAE前后主要指標變化
2.4 并發(fā)癥 3例患者出現(xiàn)SIR A級并發(fā)癥,其中1例會陰區(qū)輕微燒灼感,1例發(fā)熱,1例發(fā)熱并一過性血尿,除術后血尿患者給予膀胱沖洗外,另外2例患者均未特殊處理,所有并發(fā)癥均在術后1周內消失。無一例患者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
對于高齡、合并癥多且藥物治療無效的 BPH患者,外科技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8-9],大多選擇長期插尿管或經恥骨上膀胱造瘺。PAE是治療BPH的新技術,具有安全性高、創(chuàng)傷性小等優(yōu)點,高齡患者也能獲得滿意的療效[10-13]。近年,有學者對 BPH相關尿潴留留置尿管的患者行 PAE治療,臨床有效率達80.5%~91.0%,且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3-6]。
膀胱造瘺患者與經尿道留置尿管患者的共同點為藥物治療無效、不適合行外科治療,區(qū)別在于膀胱造瘺患者的病情更復雜,治療難度更大。本研究結果顯示,8例膀胱造瘺患者的PAE治療在技術上均獲得成功,術后拔除造瘺管成功率高達75%(6/8),無任何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術中影像技術采用DSA聯(lián)合C臂錐形束CT,有助于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4]。栓塞技術采用“二步栓塞法”——先用50 μm小規(guī)格顆粒栓塞PA末梢,再用100 μm規(guī)格顆粒栓塞PA近端,安全性與國外采用單一較大規(guī)格顆粒栓塞法無顯著差異,臨床有效率、前列腺缺血范圍及PV縮小率均高于國外研究結果[15-17]。
本研究中,2例患者拔除造瘺管失敗,其原因為:①PA嚴重紆曲硬化,1例患者一側超選擇插管失敗,栓塞單側PA較栓塞雙側效果差;②選擇的患者不理想,1例患者腦梗后偏癱,盡管PAE解決了下尿路梗阻問題,但不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有必要在術前通過磁共振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評估髂動脈及分支情況,對患者行初步篩選[18]。對于合并多種基礎疾病的 BPH患者,需綜合評估并慎重實施PAE。
本研究最大的臨床意義在于證實長期留置膀胱造瘺管的 BPH患者有希望通過 PAE方法拔除造瘺管、恢復自主排尿,改變了部分高齡、合并多基礎病BPH患者帶管終老的現(xiàn)狀,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樣本量少、隨訪時間短、尿動力檢查等數據采集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