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最初學習語文的情境嗎?字組合成詞,詞再連綴成句。每一個漢字是語文最基礎(chǔ)的元素,一筆一畫都是先人的智慧,音形義中蘊藏的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以字開篇,讓你從頭開始感受漢語的美妙與魅力。
“痛”是什么?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是人類也是其他動物的一種難受的生理感覺。但這種感覺究竟用什么漢字寫出來呢?無法象形。只好形聲。篆書寫成?!墩f文解字》說:“痛,病也。從廣,甬聲?!笨茖W地說,“痛”并不是病本身,而是病癥。“廣”,本是人躺在床上的樣子,指生病;“甬”,是聲旁,其實也跟“廣”合起來會意,是“病”之“甬甬然”,即疾病勃發(fā)的樣子。
人生病,當然會痛,所以往往只能臥床。痛是一種必然的生理反應(yīng)。我們往往怕痛,但“痛”其實也是一種身體健康狀況的預(yù)警,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感覺哪個部位疼痛了,就是哪個部位出問題了,就要去看醫(yī)生治病。病治好了,就不痛了。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并非簡單的文字游戲。多么簡潔的表述,卻道出中醫(yī)推拿的理論。你哪個地方痛,就表示哪個地方經(jīng)絡(luò)不通,經(jīng)絡(luò)通了就不會痛了。記得十多年前我初次接受中醫(yī)按摩時是這樣的:有一天突然覺得脖子轉(zhuǎn)不動了。痛得難受。好像是經(jīng)誰提醒還是怎么的,反正就去了中醫(yī)按摩醫(yī)院,一位盲醫(yī)給做了1小時推拿,推拿中漸漸就覺得輕松多了。他說要連續(xù)治療三天,可沒想到,這一次就解決問題了,不吃藥,不打針,再也不痛了。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中醫(yī)竟有這樣打通經(jīng)絡(luò)治病止痛的妙招!
有一種“痛”,不在于難受的生理感覺,而在于難受的心理感受。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中的“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就把這種痛寫到了極致。想想吧,他本是大宋忠臣,“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出使北元卻遭扣留,九死一生得以逃脫,這等經(jīng)歷,焉得不痛?國事難為。無可奈何,焉得不痛?這樣的痛,無藥可洽,徒有最后的解脫,所以留下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的千古絕唱。去年熱映的《我不是藥神》,之所以被國人追捧,不是因為我們的淚點太低,而是因為它觸到了老百姓即整個中國社會的“痛”——對生存下去的渴求的“痛”,對現(xiàn)行醫(yī)藥制度反思的“痛”。好在,這樣的痛,我們總可以慢慢找到洽療方案。
曾經(jīng)有位學生推薦我讀《平面國》,說是用數(shù)學寫成的書,很“詭異”,也很有意思。我用幾天時間捧書而讀,沒有“痛感”,卻覺得是在幾近窒息中度過,這其實是最大的“痛”;好像是憋著一口氣讀完了,感覺到一種痛快無比的幸福,因為終于從最單調(diào)最乏味的“平面國”里解脫了出來。平面國里,所有人都是平面的,從三角形到六邊形到圓形,女性和有學問的教士才配擁有圓形——這還是從別人俯視的角度來看才是這樣。在平面國的國人看來,大家都只是長長短短的“線段”。而現(xiàn)實世界里。雖然美善的旁邊往往住著丑惡,痛快的旁邊往往伴著痛苦,但畢竟是這樣豐富多彩,生動活潑,憑這一點,這樣的世界就值得好好地過活。難怪七仙女也要下凡來,找一個人間的小伙,過人間的生活。酸甜苦辣都有,這樣才有滋有味。
原來。作為人,像模像樣的生活就是這樣:我們寧可有點痛。而最怕“無痛”的單調(diào)與無感乃至于窒息。
痛是一種哲學?!巴炊ㄋ纪础保行┛隙ㄊ峭磸匦撵?,但有些也許能啟迪人,讓你反思過往的生活,感悟人生的真諦。也感受到人生的快樂與幸福。確實,我們怕痛,我們不想要痛的生活,可是有些痛是無法回避的,我們只有去面對或者接受。在痛里走過,才能如白巖松所說的,痛并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