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震 王曾強
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各族兒女團結一致,共御外侮,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歷史發(fā)展中逐漸形成的,是新時代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和寶貴精神財富,大學生作為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和中堅力量,必須持續(xù)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不負國家和時代的重托。
關鍵詞: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義;問題;對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民族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蓖瑫r,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在重要場合明確提出,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升到更高的政治高度。當代,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多元一體格局的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而言,就是要提升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促進各民族團結進步和共同發(fā)展繁榮。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大學生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理應在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yè)中有所作為,肩負起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更應該主動作為,加強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和研究,探索出一條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
一、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xiàn)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步入新時代,新時代的總任務是現(xiàn)代化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然而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影響下,民族分裂勢力有所抬頭,中華各民族團結、發(fā)展、繁榮的美好局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zhàn)。在這種背景下,加強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顯得更加緊迫和重要,其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統(tǒng)一,民族團結,社會發(fā)展和“中國夢”的實現(xiàn),具有重要而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邏輯前提和必然要求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強調民族認同,即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又強調對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認同,這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內在的高度一致性,只有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為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提供強大的思想基礎和力量來源,號召各民族群眾同心同德,凝心聚力,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不懈奮斗,把各民族的力量和智慧最大限度的聚集起來,共同捍衛(wèi)建設國家和民族的美好局面。
(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內在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偉大崇高的事業(yè),也是各中華兒女共同的事業(yè),需要各民族同胞團結奮斗,攜手同行。在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之際,我們面臨著國內外復雜多變的政治經(jīng)濟形勢和民族分裂勢力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加強民族團結的工作不容半點懈怠,必須久久為功,常抓不懈,維護好民族團結穩(wěn)定的良好大局,通過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夯實好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文化基礎,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群眾基礎,捍衛(wèi)好、建設好來之不易的民族團結一家親局面。
(三)有利于強化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
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把56個民族打造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同呼吸,共患難,榮辱與共,誰也離不開誰,也不拋棄誰,在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政治層面上就是要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認同;在目標指向上則是對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認同,增強各民族群眾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歷史文化多樣性中保持統(tǒng)一,在團結中實現(xiàn)各民族經(jīng)濟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在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道路上書寫各民族的精彩華章,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添磚添瓦,奉獻力量。
(四)是培養(yǎng)新時代合格大學生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xiàn)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xiàn)我們的發(fā)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誠如是,青年學子特別是大學生群體作為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國家民族的未來和前途命運,他們的理想和追求,將直接關系到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能否實現(xiàn)。無論是在革命還是在改革建設的歷史大潮中,大學生群體作為先鋒隊和生力軍的歷史角色從來都未缺席,并將在新時代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強化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僅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激發(fā)他們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追求,更有利于號召大學生自覺投身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牢牢結合起來,弘揚社會正能量,培育社會新風尚,在砥礪奮進中推進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
二、新時代強化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面臨的挑戰(zhàn)與問題
(一)西方仇華勢力的滲透
西方仇華勢力利用大學生喜愛接受新生事物的特點,不斷地將其腐朽消極的思想政治文化進行有針對性地滲透和傳播,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極端主義等思想開始在大學生群體傳播蔓延,并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開放性、便捷性、無界性、隱秘性的特點,在網(wǎng)絡上肆意丑化黨和政府的形象,歪曲放大社會問題,并美化宣揚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在高校中,西方仇華勢力則通過宗教文化學術交流、講座、培養(yǎng)代理人等途徑來宣傳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思想,給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定型的大學生群體帶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也給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帶來無形的挑戰(zhàn)。
(二)傳統(tǒng)呆板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經(jīng)濟全球化必然帶來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但受制于師資、教育發(fā)展不平衡、高等教育行政化、功利化等問題,仍有不少地區(qū)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仍然實行單向的被動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雖然這種模式簡單高效,但嚴重的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使他們無法獨立自主的進行價值評價和選擇,也就很難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這樣的教學模式也就難以取得長效,久而久之,則使得部分大學生逃避甚至厭煩思想政治課,使思想政治教育課只是為了取得相應學分的一種手段,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也就無從談起。
(三)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思想價值的多元化
伴隨著的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會生產(chǎn)生活方式也發(fā)生重大變革,各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也使得西方各種各樣的思潮文化如潮水般涌向中國,給人們的價值思想帶來更多的自由和選擇。然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并不排除主流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和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諸多價值觀中依然處于指導和統(tǒng)帥地位,各種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西方腐朽文化的傳播蔓延,不可避免的會對我國主流價值觀的宣傳和教育產(chǎn)生沖擊,尤其是對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尚未正確確立的大學生而言,所面臨的迷惑和誘導不言而喻,不僅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也削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給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不小的阻礙。
(四)大學生群體自身的性格心理特點
當前,大學生群體大多屬于獨生子女,物質生活條件相對優(yōu)越,但由于部分家庭不健康的溺愛的家庭教育,導致部分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征偏于自我和功利,同時,由于大學時期,正是大學生性格心理發(fā)展完善和成熟定型的階段,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就是不穩(wěn)定、波動性較大,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或因素的干擾或影響,在價值判斷上往往趨于簡單化、片面化、從眾化,難以真正做出理性的獨立自主思考,叛逆心理比較強烈,如果在這一時期不進行合理的干涉和引導,則很難使大學生自身樹立起正確崇高的理想信念,甚至會走向歧途。
三、新時代強化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對策探析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引導
西方的敵對勢力從未放棄西化、分化、丑化中國的圖謀,在價值文化多元開放的背景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引導顯得格外重要和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根本價值指導,必須牢固樹立,堅決貫徹落實,只有這樣才能在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中,保持主導地位和戰(zhàn)略主動,才能在錯綜復雜的政治經(jīng)濟形勢中保持正確的方向和中國社會主義的本色,不至于迷失自我,失去目標。
(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
強化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然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目標要求,廣大思政教學工作者要緊跟黨和政府的時代要求,立足于滿足大學生理論知識訴求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和內容,革新以往純理論說教式的教學模式,通過講案例、視頻播放、小組互動討論當前熱點社會現(xiàn)象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并在課后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通過走訪參觀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示范基地等形式引導大學生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關注和解決大學生群體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
大學生正處于經(jīng)濟尚未完全獨立,價值思想尚未成熟的特殊階段,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往往在思想心理上趨于敏感,經(jīng)濟上與其他同學的差距,很可能導致他們的自卑和自我封閉心理和行為,在學習、生活、情感、就業(yè)等方面,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干預和解決,則很有可能使他們放棄學業(yè)、放棄生命、甚至仇視社會,在思想行為上走向歧途,因此高校老師特別是輔導員要對學生的異常言行舉動保持敏感,及時地加以疏導和幫助,必要時進行正確的心理干預,使他們走出自卑封閉的自己,端正理想信念,認真完成學業(yè),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四)積極開展特色實踐活動,增進各民族相互了解和團結
高校在開展實踐活動時,要不失時機的利用民族節(jié)日的良好契機,組織學生深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習參觀他們的民族節(jié)日活動,增進相互了解和民族認同,要通過“三下鄉(xiāng)”、志愿者支教等多種形式,引導大學生關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關心解決少數(shù)民族同胞的現(xiàn)實困難問題,宣講黨的最新民族政策,在學習實踐中幫助大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認同。
中華民族是偉大而團結奮斗的民族,在新時代強化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要常抓不懈,深入貫徹落實,鞏固發(fā)展好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孟瑜.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 (03):44-49.
[3]商愛玲.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8,20(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