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愛霞
摘 要:詩詞乃不朽之盛事,唐詩則無拘無束,縱橫馳騁,輸送給人們一種憧憬,一種氣焰,一種飄然若舉的喜悅,詞誕生音樂的土壤,是古代詩詞苑囿中的奇葩,它的突起,它以芬芳奇艷的美麗獨樹一幟,掀起驚濤駭浪的聲勢,呈現(xiàn)“濤似連山噴雪來”的氣派!然今天,五花八門的文學市場一浪高過一浪的將詩詞浪潮吞噬,現(xiàn)代社會,人在求生的過程中普遍遭到程度不同的異化,文學也忘卻了特殊性,崇高性,因此弘揚國粹,繼承經(jīng)典文化,還原最本初的詩詞元素,復興文化是我們應該努力的。
關鍵詞:詩詞 國粹 文化復興
《詩經(jīng)》約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編纂成書,據(jù)說是由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編定的。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從漢朝漢武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jīng)典。所錄詩歌多來自民間,據(jù)說,周朝設有專門的采詩官,采集民歌,以體察民俗風情、政治得失。因此詩詞并不遙遠,源于生活。
現(xiàn)代社會,人在求生的過程中普遍遭到程度不同的異化,文學也忘卻了特殊性,崇高性, 當今媒體拼命炒作,不知是真是假的明星的私人生活,電視劇驚險恐怖,要么三千紅塵恩恩我我。浩瀚文明的古國,文壇往往是窒息詩情畫意的牢房,那流傳五千年的文明的璀璨詩詞漸漸死去!
遙憶唐詩宋詞,文話星河絢麗,翻開詩經(jīng)典籍:“昔我往昔,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敝挥性谀菢拥奶炜蘸屯恋胤枷愕碾硽柘?,才可以長得出來。初唐四杰王勃放歌:“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如何的博大胸襟,恢宏氣魄。從容不迫的豪情,泱泱然一派大國之風。陳子昂挺立在幽州臺前,如春雷炸響般高唱:“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一聲悲憤長嘯。遠接《離騷》的音韻??犊瘔?,近乎開唐大宇。喚醒永遠輝煌的大唐詩詞,巨星李白那一時代的強音,以震動千古的氣勢“君不見黃河之水滾滾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一身轉戰(zhàn)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聲若雷霆……王摩詰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睙o論多么強烈的狂風暴雨,也掩飾不了憂國憂民的吶喊。正是這個宣言的杜甫把盛唐精神推上了照耀千年的最高峰![1]
誦讀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霞,回味無窮……又像一輪鮮活的朝陽,光鮮,圓潤,帶著生機,裹著憧憬,用冰晶的眼波化育萬物,把人的情感指引到理想天國。它的繁榮具備了肥沃的土壤,強大的綜合國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和豐厚的文化積淀,開明大度是唐朝的中心品格,樂觀向上是唐朝的氣象,唐詩則無拘無束,縱橫馳騁,輸送給人們一種憧憬,一種氣焰,一種飄然若舉的喜悅!詩人強烈的建功立業(yè)愿望,狂放不勒的精神在詩詞畫意間淋漓盡致!唐詩刻畫歷史,刀刀見血,鞭撻黑暗,字字帶淚,思索人生,筆筆入理,憧憬光明,聲聲不倦,是歷史的寫照,現(xiàn)實的凝固,哲人的深思,它的長河落日,孤蓬扁舟,塞外角鼓,澗邊幽草……托起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瑪峰!一個個登臺亮相的巨將,使得宋以后寫詩詞的人都跳不出這個磁場。
詞誕生音樂的土壤,是古代詩詞苑囿中的奇葩,它的突起,它以芬芳奇艷的美麗獨樹一幟,掀起驚濤駭浪的聲勢,呈現(xiàn)“濤似連山噴雪來”的氣派!但藝術漸漸趨向多樣化,在婉約豪放中,兼有真率明朗,高曠沁雅,蜜麗險澀……看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的黯然神傷。秦少游寄花傳魚,柳三變素手為槳,宣紙為舟,蘇東坡披蓑戴笠,放舟中流,赤壁唱響千古風流,它的紅巾翠袖,金風玉露,冷月疏桐,蘆花孤舟……托起中國文學史上的另一座珠穆朗瑪峰。
唐詩宋詞已隨歷史長河悄然遠去,它是民族語言凝素的精華,人類思想智慧的結晶,它的營養(yǎng)滋潤著五千年中華文明之樹,它的光輝照耀億萬華夏兒女,吟誦妙語佳句,品味酸甜苦辣,咀嚼歷史滄桑,用心靈的韻律梳理那份荒蕪繁雜,用理智審視感受那份神奇和悠遠,體味喜怒哀樂,好情逸興,用心擁有那份空靈和超脫!
一首《過零丁洋》,感嘆著行跡無定的流亡生活。一首《正氣歌》把他的愛國民之心和盤托出,使人讀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悲重,沉痛,秀玉,典雅。
巍巍華夏,文人墨客,一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激勵多少志兒!杜甫墓祠,有少陵野老的“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又透露出多少思緒情長。
詩詞乃不朽之盛事,然今天,五花八門的文學市場一浪高過一浪的將詩詞浪潮吞噬, 八十多年前,魯迅嘲諷某些文藝青年:“向來有一惡習,厭惡科學,便做文學家;不能作文,便做美術家,留長頭發(fā),打大領結……而不肯作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畫?!倍巯碌那樾问牵膶W藝術的各個門類,無不天才輩出,盛產(chǎn)文豪、巨匠。是不是就像魯迅先生的詮釋,難以生成那種在文字里徐徐呼出的那份雅致,百般揉搓之后的釋放?骨子里的憂郁、血液里的浪漫、靈魂里的哲思、生命里的典雅,又何從談起?而這些含蘊在詩歌里。如今詩歌何方?作為教師我們是否存在一種責任?
即使我們不能令千年風雨詩壇,平添無窮話題,但人與詩依附,詩與人纏綿,于瘦田薄土的詩詞裸地,因紙面的風流倜儻,經(jīng)營出深宅一座。弘揚國粹,繼承經(jīng)典文化,還原最本初的詩詞元素,復興文化是我們應該努力的。
參考文獻
[1]謝旰臨.新課改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教師,2017(13):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