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摘 要: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占據(jù)了主體地位,教學活動的順利完成更多的需要的是學生的積極配合。然而,在整個學校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有效完成教學目的,他們不僅要具有優(yōu)秀的基本素質、專業(yè)的知識技能、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崇高的敬業(yè)精神,還要能夠協(xié)調好教師與學生間的關系,時刻引導學生在做人、做事和學習等各方面朝著高素質方向發(fā)展。作為教學活動中的兩大關鍵人物,對教師及學生的心理研究能夠更有效地協(xié)調好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從而使教師能夠良好掌握教學規(guī)律、以其獨特的教學風格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使學生在智力水平、學習方式和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有差異的情況下也能得到高效率全方位發(fā)展,實現(xiàn)教學活動的目標。
關鍵詞:學生 教師 教學活動 協(xié)調關系 心理研究
引言
世界衛(wèi)生組織委員會曾強調指出:“在人的一生中占據(jù)重要位置的學校,在其心理健康形成和發(fā)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是學生心理健康和諧發(fā)展的前提和關鍵影響因素,同時,學生的心理活動及其外在表現(xiàn)也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活動的效果。
一、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心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培養(yǎng)人,首先就要了解他的心靈,看到并感到他的個人世界。”新教改背景下的教師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更多的是對學生平等的給予和心靈的互通,這就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心理情況。
學生處于人生的重要發(fā)展階段,正在逐步從懵懂幼稚向成熟成長過渡。在這個重要的階段里,學生對外界會有很敏感的嗅覺,比較容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有著較大的不穩(wěn)定性及可塑造性。此時,他們需要的是老師的細心觀察和呵護,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fā),促進其人格的成熟和完善。
二、教師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對于學生來講,尤其是小學生,教師不單單是教授知識,他們將教師看成了父母的化身,對其產生一定的信任感和依賴性,教師的言語、行為、態(tài)度以及情感、意志、個性等心理因素都在時刻影響著學生。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的言語行為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譬如,教師的冷言冷語或者明嘲熱諷,都會對學生造成嚴重的傷害,輕則會導致學生有心理疾病,重則會引起學生的強烈排斥反感而做出激烈行為。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的言語行為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良好的言語或者行為會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傳播,不良的言語或行為則會給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很大傷害,不但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還會導致嚴重后果。教師在日常中一定要嚴格規(guī)范自己,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做好每個學生的楷模。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的個性對學生心理產生影響。學生接觸同學和老師的時間是非常多的,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教師的個性一方面不但會成為學生模仿或者學習的模板,影響著學生性格的塑造;另一方面會帶給學生相應的情緒,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耽誤學習效率。
三、學生心理對教師的影響
學生處于成長期,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是很不成熟的,學習和模仿能力很強,對外界刺激比較敏感,比較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情感波動較不穩(wěn)定。對同一種行為或者同樣的言語也會有不同的反應,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喜歡接受表揚的,然而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學生,學習非常用功,成績很好,但是性格比較內向,不愿意跟同學或者老師交流,表不表揚她對她并無任何影響,她所需要的就是帶動她去參加團體活動,塑造良好的性格,充分融入到大家庭里,簡單的表揚并不適合她。
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jù)個性的不同而采取差異化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協(xié)調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而非傳統(tǒng)教育的傳授,要做到真正的被學生接收和吸納,完全融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里。
四、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里
教師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學生心理對教師也會產生影響,在這種相互作用的情況下,教師要學會走進學生的心里。
第一,教師要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yè),承擔著向學傳播文化知識、傳播人類文明和進步的責任與義務,是學生學習的發(fā)動者、組織者和評價者,引導著學生發(fā)揮其主體性,但是教師并非高于學生而存在的。
第二,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也許他們會很聽話,也許他們會很淘氣,也許他們會很愛學,也許他們會很厭學……我們無法預知前方會有什么等著我們,我們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保有健全的人格,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學會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將情緒摒棄在教學活動之外,用心去傾聽學生心里想說的話,用自己強大的內心和溫暖的懷抱去感動他們,成為每個學生學習的楷模。
第三,教師要尊重差異化,學會因材施教。每個學生不論是身體狀況還是心理狀況都是不同的,教師要承認、尊重和接受這種差異化的存在,在統(tǒng)一教學的環(huán)境下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在換位思考的基礎上,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處理。
結語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校都在積極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證明我們已經人數(shù)到心理發(fā)展在教學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成效并不大。我們要在充分理解教師和學生相互影響著其心理變化、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變化影響著教學和生活的基礎上加快行動。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好奇心強、學習模仿能力強、生性好動,性格處于一種非常矛盾和嚴重不平衡之中,這個時期的得當教育會對學生產生重大的影響,促進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所以,教師在真正走近學生心里的同時,要學習必要的心理學知識,要學習必要的溝通技巧,這樣才能巧妙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提高學習積極主動性,高效完成教學目標,培養(yǎng)出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