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麗
語文課程是最富人文底蘊的一門學科,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也肩負著各種重任。教師想要更有效的實踐各項教學目標,并且切實實現(xiàn)對于學生基本的語言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情感教育為切入點,能夠收獲的教學效果通常會十分顯著。教師要加強對于學生的關愛,和學生做朋友,并且要給學生提供各種有價值的教學引導,這些都是情感教育的良好輔助。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學生情感
情感教育有很多不同的方面,需要實現(xiàn)的對于學生的引導也有很多。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為情感教育的實施找到有效輔助,創(chuàng)設情境便是很好的一種方法。小學生通常很容易被周圍的環(huán)境與氛圍感染,課堂上教師如果給學生播放舒緩愉快的音樂,學生的情緒會立刻愉悅起來,課堂教學的參與積極性也會更高。這讓我們意識到,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有著很大的操作空間,并且能夠為實際教學帶來很有效的輔助。教師可以多采取這種教學策略,可以借助各種方法與措施來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情境與氛圍的營造,讓學生的情緒更加飽滿,這樣學生內心的積極情感自然也會更容易被引發(fā)。
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和很多教學文本的展開過程實現(xiàn)有機結合。比如,教師在教學《觀潮》時,為了讓學生對大潮有一個直觀、全面、形象的認識,在開始上課時,我播放了錢塘江大潮一段視頻為導入。當大潮的壯觀景象出現(xiàn)在學生們面前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大家都被這神奇壯觀的自然景觀所震撼,擁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在這種生動的情境的輔助下,我指導學生帶著對錢塘江大潮的贊美去讀課文,學生內心的震撼感更為強烈。學生第一次這么直觀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特,并且深深領會到了大自然的壯觀與美,內心對于自然的熱愛與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透過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到了教學內容,這種方式也非常有效的激發(fā)了學生內心的情感,是實施情感教育的非常有效的策略。
二、活用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選入語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無論是古詩,還是課文,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蘊涵著一定的情感因素,,教師要善于靈活的利用教材中有價值的教學資源,透過對于文本中富有情感因素的素材的充分利用,這會非常有效的實現(xiàn)對于學生的情感教育。首先,教師要深入的剖析語文課本,結合每一篇文本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的組織與設計。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善于挖掘教學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對于那些能夠觸動學生的內容要引導大家展開深入剖析。這既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也是向學生滲透情感教育的一個有效教學過程。只有首先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素材,這樣才能夠豐富情感教育的有效教學資源。
充分挖掘并利用這些情感因素進行語文教學,能夠使課堂或“情緒激昂”,或“興高采烈”,或“悲涼凄苦”。比如,《春天,春天……》的學習能夠激發(fā)學生內心向生活的逆境挑戰(zhàn)的積極情感;《永生的眼睛》則能夠讓學生內心充盈著對人性的善良與美好的情感,感悟到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美德將代代相傳;《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則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典型素材。教師在教授不同的文本時要善于調節(jié)課堂氣氛,讓學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產生自己的主觀體驗,進而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可以說,這些課文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淚凝集而來的,是感情的浪花。教師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教學素材,這將會為情感教育的深入滲透帶來很有效的基礎。
三、品讀文本,加強情感教育
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當學生自身的朗讀能力還較為有限時,教師可以首先來給學生進行范讀。當然,有表情地朗讀要求語文教師有較高的藝術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學生的感情漣漪,讓學生內心形成“物我同一”的意境,產生求知的渴望。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范疇,很多文章正是在品讀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要善于透過讀的過程來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情感,讓學生能夠和文字以及作者更貼近,進而有效實現(xiàn)情感教育的滲透。
小學生還不具備較好的朗讀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需要教師做必要的引導與示范。在課文的范讀時,教師自己首先要進入角色,深入體驗課文中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調。如教《周總理,你在哪里》,范讀時把握住"深切的懷念――熱切的歌頌"這個感情基調,讀其它課文也一樣,該激昂時,昂奮調揚;該委婉時,柔情似水,使一詞一句都能牽引學生情思,點燃學生心靈之火。讓學生在聆聽教師讀的過程中來體驗文章的情感。當學生對于文章越來越熟悉,朗讀能力也有所進步后,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品讀中來體味文章,感受其中傳達出的情感。這些都是非常積極的教學過程,并且能夠為情感教育的滲透帶來有效推動。教師要意識到品讀過程對于語文課堂上的情感教育所能帶來的積極推動,課文中所表達的謙和、友愛、愛自然、愛家鄉(xiāng)、愛祖國、愛勞動等強烈而真摯的感情無一不是通過鏗鏘有力的語言、節(jié)奏及和諧的韻律表達出來的,這也是朗讀的魅力所在。教師要充分利用品讀的過程來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情感,讓情感教育的效用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總之,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加強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只有把自己的情感通過言語、表情、動作等傳遞給學生,注意挖掘教材本身所蘊含的美,激發(fā)學生愛美、賞美、贊美的情感,還必須熱愛學生,并滲透到教學中去,使學生有一種安全感、信任感,搭起感情的橋梁。這樣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內心世界的共鳴,激發(fā)他們對知識的不斷探求,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這是語文教學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