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丘吉爾作為一位演說家,他的演講大勢磅礴,慷慨激昂,令聽眾熱血沸騰,激動不已。其中,演說稿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演說稿是演講的基礎,本文將從文學角度,分析《我所能奉獻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這篇丘吉爾的演說稿,從中感受其演講的魅力。
【關鍵詞】丘吉爾;講說;文學
【作者簡介】顧佳敏,西北民族大學。
引言
溫斯頓·丘吉爾是英國政治家,演說家和作家。他作為作家,寫過許多紀實性的作品,憑借《不需要的戰(zhàn)爭》獲得了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作為政治家,他兩度出任英國首相,領導英國人民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勝利。他的一生叱咤風云,在他的政治演說成為他從政生涯的一筆濃墨重彩。他最為著名的“鐵幕演說”被認為是正式拉開了美蘇冷戰(zhàn)的序幕。
一、背景
《我所能奉獻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是1940年5月13日丘吉爾擔任英國首相后的第三天對下院所發(fā)表的演說。當時,由于一戰(zhàn)之后,英國,美國,法國等主張綏靖政策,使得德國有機會發(fā)展本國的納粹勢力,希特勒肆意侵略歐洲其他國家,在馬奇諾被突圍后,英法聯(lián)軍慘敗,法國已經(jīng)沒有任何回擊之力,只剩下英國能與德國抗衡。前首相張伯倫卻還是一味主張“綏靖政策”,但當時的情況已然不允許。丘吉爾臨危上陣,擔當首相,頂著眾多質(zhì)疑,但他絲毫沒有改變抗戰(zhàn)的決心。
二、文學特點
1.詞匯特征。這篇演說最精彩的一句話,也就是演說的題目”I have noting to offer but blood,toil,tears and sweat.”(我所能奉獻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四個名詞的并列加強了演說的韻律感和氣勢,用nothing...but...這樣一個雙重否定,更加凸顯了丘吉爾對于抗戰(zhàn)的決心,一種奉獻的激情,試想一個六旬老人,在危難面前面不改色,勇敢迎敵,還有誰有臉面茍且偷生。丘吉爾鞠躬盡瘁的精神令所有人為之動容。
2.修辭手法。
(1)疑問句的使用。“You ask, what is our policy?”“I will say...”“You ask, what is our aim?”“I can answer...”丘吉爾用疑問的方式,說道“你問我,我們的計劃是什么?”“你問我,我們的目的是什么?”接著交代了對付敵人的辦法和取得勝利的信心,接連兩個疑問句,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又仿佛是和聽眾對話一般,解答聽眾的疑惑,讓丘吉爾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首相,平添了幾分親切感。
(2)整齊的句式?!癥ou ask, what is our aim? I can answer in one word:Victory——victory at all costs,victory in spite of all terror,victory,however long and hard the road may be;for without victory, there is no survival.”丘吉爾在回答實施相關政策的目的時,用victory接介詞詞組的方式,解釋了victory的具體含義,幾個victory 整齊出現(xiàn),無論付出什么代價都必須取得勝利,表達了丘吉爾對于取得全面勝利的信心,非常有鼓動性和號召力。
“Let that be realized, no survival for the British Empire;no survival for all that the British Empire has stood for,no survival for the urge and impulse of the ages,that mankind will move forward towards its goal.” 一連三個no survival,構成排比,句式整齊,說明了沒有勝利,英國的一切將不復存在,不抗戰(zhàn)勝利就等于滅亡。將抗戰(zhàn)失敗的嚴重性表達地清晰明了,使聽眾感受到一致對外,共同抗敵的重要性。
3.行文簡潔。開篇丘吉爾就開門見山地說明自己被委任為首相并且交代了組成臨時內(nèi)閣等相關事宜,他說“如果我今天不對下院作長篇發(fā)言的話,也請在座的各位原諒我”,正是由于情況緊急,這篇演講稿僅用幾百個字,就表達了十分重要的內(nèi)容。演說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內(nèi)閣的組成及相關事宜,第二部分表達了自己抗擊法西斯的決心,丘吉爾一改往日議會演講的莊重細致,卻異常鏗鏘有力,深入人心。
4.重心突出。整篇演講雖短,但是內(nèi)容交代明確,重心突出。他深知當時情勢危急,團結一切力量抗敵才是重中之重。因此他說道“A War Cabinet has been formed of five members, representing, with the Liberal Opposition, the unity of the nation.”丘吉爾指出吸收反對黨成員進入內(nèi)閣是國家團結統(tǒng)一的象征,在演講的最后,他呼吁道“Come then, let us go forward together with our united strength.”首尾呼應,鼓勵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對抗法西斯。
三、結語
丘吉爾演說的魅力與他深厚的文學功底緊密相關,他的演說稿也擁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參考文獻:
[1]黃源深.英國散文選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2]李美,彭建武.公共演講英語的文體特征——以邱吉爾“希特勒對蘇聯(lián)入侵的演講”為例[J].雞西大學學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