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潔純 向前
清代外銷商品中,有一種在廣州制作的兼具濃厚文化輸出及商業(yè)性質的特殊繪畫,因為外銷出售給西洋商人,當時的畫師們稱之為“洋畫”;由于來源于中國,外國購買者則統(tǒng)稱其為“中國畫”;20世紀中期以后,西方各國的藝術史研究者將之稱為“中國外銷畫”(Chinese export paintings)或“中國貿易畫”(China trade paintings)。如今,這些18-19世紀的廣州外銷畫因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已經成為國內外博物館和圖書館等相關機構的重要藏品。
18-19世紀的廣州外銷畫
18-19世紀的廣州外銷畫材質主要包括紙本、油布、玻璃、象牙、通草片等,種類大致可以分為水彩畫、水粉畫、油畫、玻璃畫、象牙畫、壁紙畫等。外銷畫的題材和內容十分廣泛,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民俗與自然生物的各個方面。外銷畫的產生乃是基于西方人了解古老中國的需求,在攝影技術發(fā)明和普及之前,唯有繪畫可以滿足這一愿望。因此,廣州的外銷畫盛行于18-19世紀,隨著攝影技術的普及而逐漸式微,到20世紀初期基本銷聲匿跡。由于外銷畫本是著眼于出口外銷而作,大多遠銷世界各地,國內僅香港、澳門等地有少量留存。如今,絕大多數(shù)的外銷畫已經成為歐美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機構館藏或是私人收藏,并經常在各種專題展覽中與觀眾見面。相反,在外銷畫的原產地廣州,從20世紀初以來,已經難以看到外銷畫的蹤影。
國外相關機構的外銷畫館藏資源
館藏18-19世紀廣州外銷畫比較豐富且精品較多的主要有美國的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館,英國的大英圖書館、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院、英國國家自然博物館、牛津大學博德利恩圖書館,以及瑞典隆德大學圖書館、荷蘭萊頓民俗博物館、西班牙馬德里的民俗博物館等。
1. 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館
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館是美國最古老的博物館,也是美國最大的收藏和展出亞洲藝術的博物館之一,藏品總量高達180余萬件,其中包括中國外銷畫在內的亞洲藝術藏品有130余萬件。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卡爾·克羅斯曼(Carl Crossman)對館藏的中國外銷藝術品和相關檔案進行了細致整理和研究,先后出版《中國貿易中的外銷畫、瓷器、家居及銀器等其他商品》(1972年)和《中國外銷商品的裝飾藝術》(1991年)。20世紀90年代,隨著對館藏資源的整理,兩套廣州外銷畫精品被發(fā)掘出來。一套是由18世紀末廣州外銷畫家蒲呱繪制的100幅描繪廣州市井行當?shù)乃郛?,另一套是由廣州另外一位外銷畫家庭呱繪制于19世紀30年代的線描畫,內容也是廣州的市井行當,數(shù)量達到360幅。這兩套外銷畫共計460幅,描繪了廣州市井生活中各行各業(yè)的人物形象,即通常所說的“三百六十行”,全面反映了清代廣州社會生活風貌。黃時鑒和美國學者威廉·沙進(William Sargent)于1999年合作出版的《十九世紀中國市井風情:三百六十行》一書收錄了上述兩套外銷畫作品,并對圖像進行了詳細分析和介紹。
2. 大英圖書館
大英圖書館館藏中國外銷畫數(shù)量約在5000件以上,且不乏外銷畫的罕見題材,甚至不少為存世的孤本。這些藏品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大英圖書館1972年落成以后,接收了來自大英博物館各個部門的書籍和手稿藏品等,其中就包括大量中國外銷畫。例如,該圖書館西方手稿部收藏了極為珍貴的斯隆勛爵(Sir Hans Sloane)藏品中的外銷畫,包括18世紀初訂購而來的中國植物畫。此外,還有1880年成套收入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服飾圖,1909年納入館藏的內容為“勸解鴉片煙”的通草紙畫冊等。二是1982年接收的原屬英國外交部的印度事務部圖書檔案館的收藏物品。在18-19世紀,東印度公司曾經多次從廣州訂購各類題材外銷畫充實該圖書館館藏,其中包括各類動植物圖、社會風貌圖、地理景觀圖等。《廣州十三行長卷》是大英圖書館館藏中國外銷畫精品之一,該畫繪制于1760年,以寫實的手法記錄了當時廣州口岸的歷史風貌,畫中的建筑和人物,主要采用西洋繪畫的焦點透視法,而山水景物則體現(xiàn)了鮮明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技法,可謂開中西合璧畫法之先河,堪稱清代廣州的手繪照片、珠江版的“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3. 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院
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院(英國皇家博物院)歷史悠久,于1860年購入第一批中國外銷畫,如今已收藏共計3000余件。該館外銷畫藏品中有一套《制絲圖》,于1901年納入館藏,由16幅紙本水彩繪圖裝訂成冊,繪制年代約在19世紀70-90年代,完整地呈現(xiàn)了采桑、喂蠶、炙箔、上簇、繅絲、浣絲、洛絲、牽經、織絲、下機、染色、裝箱等絲綢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畫作在人物畫法、背景設計和細節(jié)描繪等方面都十分精細,畫風呈現(xiàn)出中西合并的特點,是該館外銷畫藏品中的精品之一。
4. 隆德大學圖書館
瑞典隆德大學圖書館收藏的一套共計50幅中國瓷器燒造圖,是目前所知的瓷器燒造圖中數(shù)量最多的一套,也是18世紀早期廣州外銷畫中的精品,被隆德大學視為最重要的館藏珍品之一。這套圖畫是18世紀30年代由瑞典東印度公司的科林·坎貝爾(Colin Campell)率領船只來華貿易在廣州購買帶回瑞典的。這套50幅水彩畫的畫冊,每幅規(guī)格均為41×31 厘米,描繪了從取土、淘練泥土、洗料、做坯、印坯、鏇坯、彩器、滿窯、燒爐、開窯、束草裝桶等生產加工場景,以及從景德鎮(zhèn)到廣州的運輸場景和與西洋商人的交易場景,直至最后裝運出洋的全部過程。因此,這套外銷畫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瓷器生產貿易史、廣州外銷畫歷史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資料。
5. 萊頓民俗博物館
荷蘭萊頓民俗博物館收藏了19幅繪制在玻璃上的廣州外銷畫,繪制年代大約在1785-1790年,1816-1821年間陸續(xù)從廣州運到海牙,并于1883年從海牙轉運到萊頓納入館藏。
廣東省內相關機構的外銷畫收藏情況
前文談到,20世紀初以來,在外銷畫的原產地廣州,外銷畫也已經銷聲匿跡,相關機構沒有此類藏品。2000年以來,廣東省內多家機構開始接收到包括外銷畫在內的捐贈藏品。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不斷深入,廣州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十三行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等相關機構多方征集,將清代廣州的外銷畫納入館藏,外銷畫在國內的藏品數(shù)量有了較大增長。
1. 廣州博物館
2000年11月,外銷畫收藏和研究者英國人伊凡·威廉斯(Ifan Williams)將自己珍藏的60幅通草畫捐贈給廣州市,由廣州博物館收藏。以此為標志,外銷畫的原產地廣州終于擁有了第一批廣州外銷通草畫藏品。這一批捐贈的通草畫中,有人物圖14幅、市井風情15幅、船舶3幅、花鳥蟲魚等28幅。隨后出版的《西方人眼里的中國情調——伊凡·威廉斯捐贈19世紀廣州外銷通草紙水彩畫》一書,收錄了上述外銷畫,并擬定標題根據(jù)繪畫內容進行了編排。以此為起點,廣州博物館多方征集和收購外銷畫,經過10多年努力,館藏已逾500幅,題材之豐富及品級之高均居全國前列。
2. 廣東省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館藏外銷畫100余件(套),以收藏外銷油畫見長,尤以反映十三行商館區(qū)歷史變遷的港口風光題材取勝,
繪畫作品中不乏林呱、煜呱、新呱等當時知名的廣州外銷畫家的作品。此外,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有一套乾嘉年間的紙本水粉制茶圖,共12件,逼真寫實地展現(xiàn)了茶葉栽培、加工到裝運和銷售的全過程。這套制茶圖年代較早,很可能是后來諸多外銷畫中制茶圖的母本和臨摹的樣版。
3. 寶墨園、廣州藝術博物院和香港理工大學孔子學院
英籍華人趙泰來先后捐贈200多幅外銷通草畫,分別收藏在廣州藝術博物院(47幅)、寶墨園(163幅)、香港理工大學孔子學院(27幅)。這一批外銷通草畫,人物眾多,題材豐富,既有鄉(xiāng)村風貌、市井風情、官宦居室、百姓生活、戲劇表演等題材,也有茶葉生產、種桑養(yǎng)蠶、紡紗織布、花鳥蟲魚等內容,形形色色,生動有趣。經過整理編排以后,上述外銷通草畫絕大多數(shù)收錄在《東方手信:英籍華人趙泰來先生捐贈通草水彩畫》一書之中。
4.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2013年,王恒先生和夫人馮杰女士將多年收藏的1412件藏品無償捐贈給十三行博物館。這批捐贈藏品除了廣州彩瓷、刺繡、象牙扇、銀器、家具等之外,最為引人注目的是539幅外銷通草畫,其中的線描稿在國內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這批外銷通草畫以題材類別劃分,大致有人物類(官員、眷屬、武士等)、屋景類(庭院、居室等)、海事類(船舶、港口、商館等)、生產類(制茶、養(yǎng)蠶等)、民俗節(jié)慶類(鬧元宵、拜神等)、市井行當類(街頭買賣、商販等)、戲劇表演類、刑罰類、花鳥蟲魚類等。
5.東莞市袁崇煥紀念園
東莞市袁崇煥紀念園館藏有一套以刑罰為主題的外銷通草畫12幅,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游街示眾、掌嘴、杖刑、枷刑、斬首、流放等清代各類刑罰場景。
結語
外銷畫是18-19世紀廣州繁盛對外貿易的見證,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和載體,保存了豐富的廣州和嶺南地區(qū)歷史文化的信息,是研究廣州歷史文化和“海上絲綢之路”等問題的寶貴資料,值得加大力氣多方收集和進一步整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