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摘 要 曾經,初為人師的自己為新課改理念激動不已,然而幾場小打小鬧的改革實踐后,我卻感到一種可怕的枯竭,尤其是當我付出所有的努力,課堂上仍有陪坐、發(fā)呆和打瞌睡之士時,我感到十分迷茫,開始害怕做新的嘗試,恰值參加工作近七年,我辯笑言:或許工作也有“七年之癢”吧。
關鍵詞 高中生物 課堂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
1點燃熱情,反思自我
2018年有兩件事使我受益匪淺,一是有幸回到陜師大進行碩士論文答辯,期間接觸到了很多教育專家,了解到了很多生本教育課堂的成果,包括和大學同學之間的交流,讓我認識到生本并不遙遠,我所熟悉的他們已經可以將生本教育做得那么完善;二是有幸參加市教學能手比賽,雖然因為答辯與講課撞期等原因未能取得更好的成績,但過程中接觸到了很多優(yōu)秀的評委和同仁,他們的思想讓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我的熱情重新被點燃,開始反思自己的慣見課堂:那大概就像一個患有急躁癥、軟骨癥、貪食癥、亢奮癥的失控的老師,教育一群患有失語癥、孤獨癥、漸動癥的迷茫的學生,太拘泥于教材和教學規(guī)范,總是從“教”出發(fā),而未必指向“學”,對生物課而言,尤其是忽略了喚醒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以一個一個的問題陷阱控制學生對神奇的科學現象的感受,所謂“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不過是一句漂亮的口號罷了。
2尋找主體的嘗試
再次嘗試前,我對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觀進行了詳細的學習和了解,并對其中的思想進行了了校本化的演繹,開始了課堂實踐行動。改變的每一個步都邁得非常艱難,開始的嘗試總是覺得青澀中夾雜著些許混亂,雖然通過提問和小組討論,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了,但我的課似乎還是缺少生命科學的思想滲透,沒有很好的體現學科特點。就像前段時間一輪復課“把脈問診”活動中蘭素芬老師指出的忽略了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的落實。
伴隨著過程中的種種困惑,在跌跌撞撞的實踐和“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中,我逐漸發(fā)現了能讓學生保持專注的竅門:我將“教案”變?yōu)椤耙?guī)劃書”,將“教師講”變?yōu)椤爸黧w學”,將“抄筆記”變?yōu)椤皹嫿ㄖR體系”……雖然變化緩慢,但我的學生們明顯開始呈現出越來越多的令人可喜的變化,我和他們之間初步形成了 “獨立先學、小組互學、全班共學、教師導學”的模式,在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的基礎上,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實現了學生的全面參與,以小群體互動學習的方式增加學生的表達與表現機會。而我則注意在導學過程中除了相關知識的補充完善,多結合學科特點加入更多的素材展示,比如生物的智慧捕食、科學家的小故事小八卦、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生物學科與社會責任等,這部分往往是學生最愛聽的也是培養(yǎng)生命觀的關鍵,以此實現學習資源的共享、互補、聚合、放大,使學生終身受用的合作交往能力得到增強,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孩子們發(fā)自內心地喜愛生物,尊重生命科學。
3有動有靜,學會傾聽與等待
“主體學堂”讓我看到了生本教育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可能性,讓我明白,“學”比“教”更重要。然而這之中也暴露出些許問題,我最明顯的感覺就是有時似乎格外關注了學生的討論與表達,使課堂變得非常熱鬧但卻未必真正的高效,反思之后,我想課堂的熱鬧與否并不足以評判一節(jié)課的優(yōu)劣,從某種意義上說,熱鬧的課堂與安靜的課堂應該是相通的。所以,在之后的課堂中,我更加注意課堂上的“等待”與“傾聽”環(huán)節(jié)。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開始的我總希望聽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因此,常常表現得過于“心急”,總是急于提問學生,急于糾正學生的錯誤。為什么的問與學生的答之間、學生的回答與我的點評之間幾乎是“零時差”的,于是課堂在我的強勢牽引下“順利到達彼岸”,實則只是我的教到了“彼岸”,但學生的學還在“此岸”,我大概犯了沉浸在自我世界不能自拔的毛病了。反思之后,我學會了課堂中兩個“等待”:一是每次拋出問題后等待一兩分鐘,提醒學生不要急于舉手,留給他們充分的思考時間;二是學生回答完問題后,等待一兩分鐘,不急于點評與點撥,給學生留有思維緩沖時間。
面對學生,必須要善于傾聽,所以我做出了很多細節(jié)上的改變,比如:在提問后,那些不太會的學生試圖努力,準備跳一跳,我不會像以前一樣提醒他們“想好再說”,這一句話可能就打消了學生繼續(xù)說下去的勇氣,就要讓他們沒想好也可以大膽安心地說,越說可能才會想得越清楚。又比如:我不再給學生強調 “不要重復別人的觀點”,對一個學生而言,可能費了許多工夫才有了一些想法,卻被別人搶先說了,導致自己無話可說,我想就算與別人想法相近甚至相同,用自己的話再說一遍也非常重要,其實最好的學習就是講給別人聽,重復是最好的老師呀!作為教師一定要重新認識傾聽背后的教育學,要舍得時間、學會傾聽、學會等待,讓課堂動靜相宜。
走在生本教學探索的路上,求變,讓我聽到了孩子們成長的拔節(jié)聲,觸碰到了學生個體生命的律動,我想未來教育的美好和詩意并不在遠方,它就在你我的腳下,在你我一次次的嘗試與改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