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鋒
(同煤國電同忻煤礦有限公司,山西 大同 037003)
同忻煤礦北軌道運輸大巷設計為半圓拱斷面,支護方式為“錨網(wǎng)+水泥噴漿”,局部巖性破碎和穿煤層地段設計為錨索加強支護。直接頂為粉砂巖,底板為軟弱泥巖。巷道凈寬5.5m,墻高1.95m,傾角1~3°。北軌道運輸大巷支護不到7d的時間內,巷道整體出現(xiàn)了明顯變形破壞,之后進行了三次拓幫、挑底,但是在返修后,大巷在不到72h的時間內又出現(xiàn)了大范圍破壞變形問題,給正常生產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
(1)左右巷幫破壞差別很大,非對稱性顯著。在北軌道運輸大巷出現(xiàn)嚴重變形后,對大巷進行了挑頂、拓幫、起底,部分返修段同時又使用U18型支架對巷道進行加固,但是在使用不到3d后,巷道又出現(xiàn)了明顯的非對稱變形,見圖1所示。
圖1 巷道非對稱變形明顯
(2)巷道圍巖變化率很快。技術人員對北軌道運輸大巷進行二次返修并對巷道圍巖進行了現(xiàn)場監(jiān)測。從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分析:巷道圍巖主要呈現(xiàn)收斂移動和變形,其中巷道頂?shù)装逡平窟_到71mm/d,兩幫移近量達到68mm/d,部分圍巖較軟地段移近量甚至超過了100mm/d。這種變化說明了原支護方式無法有效起到支撐作用,也沒有將圍巖應力轉移至圍巖深處。
(3)巷道圍巖泥化現(xiàn)象明顯。通過現(xiàn)場勘察發(fā)現(xiàn)北軌道運輸大巷圍巖出現(xiàn)了大范圍的泥化,部分巷道頂板甚至出現(xiàn)了泥巖“下滴”而形成了明顯的“小山”。如圖2所示。
圖2 頂板“下滴”形成“小山”
為掌握北軌道運輸大巷圍巖條件,對北軌道運輸大巷圍巖的物理力學性質進行了試驗,具體結果詳見下表1。
表1 北軌道運輸大巷圍巖力學性質試驗結果
從表1中可知,北軌道運輸大巷圍巖整體強度較小,屬于較軟弱巖層,極限承載能力較差。巷道開挖過程中,圍巖應力平衡被打破,且加之人為擾動影響,容易形成壓力釋放區(qū)域,從而使巷道圍巖在一定深度內出現(xiàn)了嚴重破壞,整體性被打破。為了研究分析圍巖種類對巷道變形破壞的影響程度情況,在此利用“D/Max-3B型X射線衍射儀”對同忻煤礦北軌道運輸大巷巷道圍巖的礦物成分進行分析,具體結果見下表2所示。
表2 巷道圍巖組成成分表
從表2中可看出:巷道圍巖組分中,高嶺石、伊利石等膨脹性軟巖成分所占比重較大,這類軟巖遇水后易出現(xiàn)分解、風化、膨脹及軟化等現(xiàn)象,會嚴重影響巷道圍巖整體強度,其中以蠕變變形最為明顯。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由于同忻煤礦北軌道運輸大巷巷道圍巖中含有較多膨脹性軟巖成分,大大影響了巷道圍巖強度,無法應對應力集中,因此出現(xiàn)了較嚴重的變形破壞現(xiàn)象。
地應力是巷道破壞的主要原因,地應力越大越集中,巷道破壞越嚴重。在此利用“小孔徑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儀”對同忻煤礦北軌道運輸大巷圍巖進行測量。測量結果顯示:(1)大巷最大主應力為水平應力,其值達到了29.8MPa;垂直29.8MPa,垂直應力為19.1MPa,測壓系數(shù)超過1.5;(2)單從北軌道運輸大巷圍巖強度分析其圍巖級別屬于Ⅲ級,但是受“軟巖成分”影響,其整體強度屬于Ⅳ級,且具有較明顯的軟巖特征;(3)巷道經(jīng)多次返修依然沒有使地應力釋放及轉移到圍巖深處,因此無法保證返修效果。
從原支護中錨桿支護的參數(shù)來分析,其設計的錨固劑Φ23mm,但是設計選擇的鉆頭Φ28mm,支護使用的錨桿Ф16mm,該種支護方式在具體支護的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錨桿“松塌”的情況,形成“手套效應”,錨桿支護的效果必然得不到較好發(fā)揮。
結合同忻煤礦實際情況,考慮到北軌道運輸大巷所處實際層位及圍巖地質特點,設計“預留變形空間+錨網(wǎng)索+針對性補強錨注”的聯(lián)合支護方案。
經(jīng)多次返修,同忻煤礦北軌道運輸大巷破壞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制止,偏移量依然巨大。因此在本次返修工程中設計并預留了較大的巷道變形空間(四周各留250mm),給了地應力較為充分的釋放空間,采取了“疏導和支護”相結合形式。
(1)錨桿支護參數(shù)。頂板與兩幫錨桿均選擇使用左旋螺紋鋼錨桿Ф22mm,長度為2600mm,每根錨桿配合使用2卷樹脂錨固劑,間排距設計均為800mm。
(2)錨索支護參數(shù)。為更好發(fā)揮出錨索的懸吊作用,將深部圍巖對淺部圍巖穩(wěn)定的懸吊作用發(fā)揮出來,設計頂板對稱布置3根鋼絞線錨索Ф17.8mm,長度為8200mm,間排距均為1600mm;考慮到底板出現(xiàn)了大范圍的整體鼓起,在巷道底板設計對稱布置,間距為2400mm,排距為1600mm。每根錨索配合使用4卷樹脂錨固劑。
(3)鋼筋網(wǎng)與噴層參數(shù)。選擇使用高強度鋼筋網(wǎng)Ф12mm,網(wǎng)格為120mm×120mm,搭接長度為120mm。噴層選擇使用高強度混凝土,厚度為100mm。
(4)底板對稱布置三個注漿孔,孔深為2400mm,間排距為2000mm×1600mm,如圖3所示。
圖3 巷道返修支護設計示意圖
對北軌道運輸大巷實施上述返修方案后,使用“十字布點法”對北軌道運輸大巷位移情況進行了監(jiān)測,得到了北軌道運輸大巷位移情況,如圖4所示。
從圖4中可看出,巷道在返修5d后基本上達到了平衡狀態(tài),巷道總體位移較為平穩(wěn),沒有出現(xiàn)急劇增加的情況,符合巷道支護圍巖控制規(guī)律。從巷道最終的位移情況來看,巷道頂?shù)装遄畲蟮囊平吭?20mm,兩幫移近量接近60mm,總體均在巷道可控范圍內,返修方案達到了巷道支護要求。
圖4 返修后巷道表面移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