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550025)
金圣嘆的《釋小雅》一文包含了《鹿鳴》《四牡》《斯干》《無羊》《采綠》《黍苗》《隰?!菲呤自姷狞c評。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思想上的理解。其在思想上主要沿襲了傳統(tǒng)詩學觀,尤其是沿用了《毛詩序》和《詩集傳》對《詩經(jīng)》的理解。二是批評方法的創(chuàng)新。金圣嘆一反“賦、比、興”的傳統(tǒng),在點評加入了自己的新穎的見解和方法。
《釋小雅》中總共有七首詩,金圣嘆對其中六首(《鹿鳴》《四牡》《斯干》《無羊》《黍苗》《隰?!罚┑乃枷朦c評都是沿用了傳統(tǒng)詩學觀中的理解。
金圣嘆在《鹿鳴》篇沿用了《毛詩序》“燕群臣嘉賓也。既飲食之,又實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然后忠臣嘉賓,得盡其心矣”的理解,認為此詩講的是君臣以禮相待的盛景。在《四牡》篇繼承了傳統(tǒng)詩學上“化怨為美”的觀點,點評此詩是君王在體會到臣子犧牲小我的忠義之舉的情況下,為了安慰臣心所作的詩。對《斯干》篇的解讀與《毛詩序》“宣王考室也”的說法一致,認為此詩體現(xiàn)了古人建室的禮儀,寄托著建室后的美好夙愿。在《無羊》篇中也繼續(xù)使用了“宣王考牧也”的思想,說此詩是因為厲王時期,牧人這一職業(yè)被廢怠,而宣王時期興而復(fù)之,成果顯拔,所以才作來載宣王貌,頌宣王德的。對《黍苗》的理解也仍是繼承了《毛詩序》中的“刺幽王也?!?/p>
可以說,除了《采綠》篇和《隰桑》篇之外,金圣嘆都沿襲了傳統(tǒng)《毛詩序》中的詩學觀點。當然,這和其自幼受到傳統(tǒng)的熏陶,“十歲入鄉(xiāng)塾,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書”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但是金圣嘆作為清代的文學批評家被關(guān)注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他對傳統(tǒng)有一定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
《鹿鳴》篇中,金圣嘆除了同意其是 “此燕饗賓客之詩也”之外,還增加了對君王的心理活動的分析:
“是臣也,而賓之,何也?賓之者,好之也。好之也者,何也?則甚欲其好我也。是臣也,欲其好我,即不敢不好我爾,何用我先好之也如此?夫君臣之間,義雖莫逃,然人則既已人爾,我則既已我爾。人我之見,判然胸中,心礙于口,口又礙心,其嫌其避,未易數(shù)也。又豈獨簾遠堂高.體統(tǒng)闊絕之故而已。七八句,一‘人’字、二‘我’字,妙。此二句,是心曲中私自計較,直徒世情枉透處,算出交情極好處來,并非非面與嘉賓言?!?/p>
金圣嘆認為在“我有旨酒”之前,是君王在默默地對臣子進行一個比較和衡量。君臣之間本來就是嚴格的上下等級關(guān)系,所謂“君為臣綱”就是無論君王如何,臣子必定是要對君王行恭敬之禮的,但除去這層等級關(guān)系后,仍心心念念輔佐君王,甚至能做到德音孔昭的臣子才是更加值得君王去款待的人。從這里也可以“愛人”思想是一個君王所必備的修養(yǎng),只有重視“君臣之義”,國家才能安穩(wěn),百姓才能享福。
《四牡》篇中,金圣嘆認為這首詩中不僅有以君王作為敘述者的角度,還有以臣子為敘述者的詩句。
“委質(zhì)為臣,則不敢以私恩而害公義,故‘四牡騑騑’,非使臣之所敢歌也?!?/p>
金圣嘆認為前兩章確實是屬于君王代臣子所歌,從“四牡騑騑”的意象去分析,認為區(qū)區(qū)臣不會有如此語氣,便退出這是以君王之身份而寫。此后,金圣嘆又論:
“‘翩翩’固鵻之飛時也,然欲下欲止,之小蟲實得自主耳?!?/p>
金圣嘆認為后面的這一部分是以臣子的角度去抒發(fā)的,同樣分析了意象,指出“翩翩”指代的是臣子自己,并且將兩個不同的角度進行對比,更加突出了臣子在面對公私矛盾時,所體現(xiàn)出的忠肝義膽,使得“忠義”二字更加厚重和感人。
《斯干》篇中,金圣嘆將其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表達積極勃發(fā)的環(huán)境,第二部分描寫來往興旺的朝堂,第三部分寫其樂融融的室內(nèi)生活:
“先贊地形環(huán)境有如竹苞,必然蓄勢勃發(fā),后寫此筑成而分敘外朝之壯麗,與內(nèi)室之弘深也?!?/p>
厲王被迫流亡,宮室損壞,政事荒蕪,但到了宣王即位之后,環(huán)境復(fù)蘇,宮室重興。金圣嘆點評此詩用竹苞暗示了政事的順利之勢,又以朝事的復(fù)興反觀到家庭的振興:
“寢之床,早正其位也,衣之裳,早盛其服也,弄之璋,早象其德也。又特表其泣者,乃祖后稷,厥聲載路?!?/p>
金圣嘆認為此詩將傳統(tǒng)上對于君臣、父子、妻女的所有美好愿景都包含在其中,賦予了最美好的祈望。
在《無羊》篇中,朱熹曰:“此詩言牧事有成,而牛羊眾多也。”如此,前人都以宣王時期所做的功勞為立足點,從“三百群”出發(fā),感知到羊群之多,牧人職之盛,與前朝荒廖的景象大相徑庭,從而更是頌歌宣王的功高勞苦。金圣嘆也同樣感受到了這般盛況,抓住數(shù)字,進行重點說明:“三百為群,其羊知定若干;九十皆犉,非犉知有若干,盛誇之也?!?/p>
金圣嘆光說數(shù)字還不足以表達他所感受到的盛狀,還找出了“無”字的作用,以此增強宣王時期牧業(yè)的繁盛。金圣嘆點評道:“看他兩‘誰謂爾無’句,可見前此凋敝在眼,今乃新得牛羊眾多也”,金圣嘆認為此詩給人有“多”的感受,是因為曾經(jīng)的“無”的對比,通過這般有無的對比,間接指出了厲王時期牧業(yè)的荒廢,以此反襯今日的繁盛。
第二章中,金圣嘆又對“或”字進行了新解,他認為:
“四‘或’字,想牛羊何等適意。蓑笠負餱,想牧人何等適牛羊之意。蓋不苦雨,又不苦饑,則恣心任意,從牛羊以終日也。因而數(shù)之,為色三十,無不備矣,祭祀燕享,用之不盡也?!?/p>
四個“或”字,既寫出了動物生活的愜意之狀,也反映出牧人生活的舒適。人與動物如此和諧,生活不愁勞苦饑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謂是牧人最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了,能實現(xiàn)這樣的生活,說明宣王之治著實有效。
第四章里,《無羊》一轉(zhuǎn)筆鋒,從實轉(zhuǎn)虛,寫了牧人的夢境:
“始夢是眾,卻是魚。始夢是旐,卻是旟。雖寫夢境迷離,然都是中與初開,由漸而盛之征?!?/p>
這里同樣寫牧業(yè)前景的發(fā)展一片光明,不過筆法與“無羊”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欲寫盛況,先寫衰景,從噩夢轉(zhuǎn)化為好夢,使得好的一面更加突出。金圣嘆在文中還提到了《中庸》里的句子:“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币源藖碣澴u周宣王擁有至誠盡性的美好德性。
《黍苗》篇也用了同樣的批評方法。金圣嘆對于這首詩的點評首先從第一章開始,以宣王的角度來看,點出兩人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第二、三章從百姓的角度分析,抓住八個“我”字,寫出申伯在百姓中的威望和善行,第四、五章又回到宣王的角度,寫出宣王內(nèi)心對于申伯的感激,宮室城郭皆有申伯的功勞。金圣嘆將申伯與宣王分析得無比細致,申伯得民心,宣王也未曾嫉妒,反倒是一心懷揣感激,并且牽掛著百姓,這才是真正的君臣之道,君臣融洽,則百姓得福。這般好景,又設(shè)定在了宣王時期,可謂是對幽王從政局面的一大諷刺。
《采綠》篇是《釋小雅》中金圣嘆創(chuàng)新思想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因為在這首詩的點評中,金圣嘆在思想上和方法上都不同于前人的理解。
《毛詩序》曰:“刺怨曠也?!闭f的是婦女思念出門在外,無法按時歸家的丈夫,以此刺幽王之政事的缺失。朱熹曰:“賦也。婦人思其君子,而言終朝采綠而不盈一掬者,思念之深,不專于事也。又念其發(fā)之曲局,于是舍之而歸沐,以待其君子之還也?!闭f這詩寫的是女子由于幽怨之思而不專農(nóng)事。不論是怨君還是怨夫,《毛詩序》與《詩集傳》講的都不脫一個“怨”字。但金圣嘆在此詩的點評中,卻未提這“怨”的思想,反而大加贊嘆詩中女子的恩情禮義:
“真是恩情、禮義兼至女子?!?/p>
金圣嘆將女子無心采綠,回家沐浴的行為看作她重守承諾,相信夫君,以禮相待的美德。金圣嘆眼中的女子并沒有絲毫的怨氣存在,而是一個充滿婦德的高尚形象。
第三章,金圣嘆又揣摩了女子的心理活動:
“之子還不知在何處,卻已先算其于狩、于釣。且不惟之子于狩、于釣,連自家亦先于狩、于釣。又恐人識女子不應(yīng)出閨門,已先算一解之辭,日:誰為之子張弓綸繩乎?總之,只為之子未歸,之予一歸,即當無處不雙雙并在?!?/p>
說的是這女子對于夫君的信任,相信他一定是為了家庭奔波勞累,雖未歸家,卻必定是心心掛念著家里。這般信任可謂是有仁有義。
第四章夫君歸來,又曰:
“全用一段憨意,寫恩愛出來。后來《樂府》:‘感郎千金意,回身就郎抱’,便是此副意態(tài)?!?/p>
這里金圣嘆將女子的怨看作夫妻之間的打鬧,本來是遲歸之景,卻儼然變成了一幕富有煙火氣息的恩愛圖。金圣嘆從每一個句子里去細細揣摩婦女的心理,得出與前人截然不同的恩愛意來,給這首詩找到了一個新的詮釋角度。
《隰?!菲?,金圣嘆也打破傳統(tǒng)觀念,重新解讀了它的思想?!睹娦颉氛J為這是諷諫之詩,但金圣嘆顯然并不贊同這一說法,而是更偏向于朱熹所說:“興也。此喜見君子之詩?!闭J為這首詩是女子吐露愛意的詩歌。他評到:
“此詩前三章極力說愛,第四章極力不說愛,又前三章,極力說樂,卻說不出,至第四章,極力不肯說愛,卻說得盡情?!稑犯罚骸脊淤馕锤已浴?,是從此變化出,又‘心說君兮君不知’,亦從此變化出?!?/p>
由此可見,金圣嘆認為此詩將女子想要表達愛意,卻又躊躇反復(fù),最后坦誠表達的反轉(zhuǎn)寫的淋漓盡致。
從上文可以看出,金圣嘆對于《小雅》的點評,雖然對少數(shù)詩具有不同的觀點,但是大部分還是遵從了《毛詩序》和朱熹的觀點,也可以說是順著朱熹的理解增添了新的點評方法。雖然思想與朱熹相差無幾,但在具體的點評方法上,金圣嘆可謂是別出心裁,比如對于君王心理活動的揣測、對于數(shù)字的敏銳觀察和對關(guān)鍵詞的解釋都是具有金圣嘆自己獨特的風格的。其次,還融入了儒家的思想,引用《中庸》之道,話語之間透出他對君臣之德、天倫之樂的認知。最后,對于詩歌的賞析,還貫穿了《樂府》的思想,使得讀者對于《小雅》的理解有了更開闊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