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宗
一部《論語》孔子一遍又一遍地教育弟子不能僅學《詩》學《書》,還必須學禮、知禮,克己復禮,強調人無禮,無以立。
禮有時代性和具體內涵。我們今天同樣重禮學禮,將健康的禮儀、禮節(jié)視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我們講的禮既繼承了傳統(tǒng),又超越歷史,與世界接軌,是一個文明古國當代風范的外在表現(xiàn)。今天我們的禮儀文化已成為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一個顯著亮點。文明禮貌亦是從娃娃抓起。河北省會石家莊的小學推出“三禮六節(jié)主題月”特色思政課,便很有創(chuàng)意,既“六一入隊禮、七月畢業(yè)禮、九月開筆禮和讀書節(jié)、體育節(jié)、生命節(jié)、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外語節(jié)”等,讓小孩子學習怎樣做人做事。
如果說青少年和普通百姓要懂得人無禮、無以立的人生道理,那么具有榜樣效應的黨員干部更應以身作則,不能手中有權便“嘚瑟”,對百姓、對下屬變得傲慢無禮,失去修養(yǎng),甚至仰首天外,不知今夕何夕。
有這種人嗎?有,某些地方還不是個別。
那些有“四風”行為的人,如果觀察、分析一下他們的行為方式和為人態(tài)度常常發(fā)現(xiàn)其骨子里的傲慢和偏見,某些不作為的干部對待百姓的訴求往往是往外推,閉門不見者有之,言語不敬乃至斥責者亦有之。對百姓無禮、不尊,惡化了干群關系與基層政治生態(tài)。人們常常把這種手中有權臉秒變的人,從人格上界定為小人。為村官、鄉(xiāng)官者,坐騎從村前駛過,遇有看著他長大的叔叔大爺也不減速,絕塵而去,嗆得長輩們連連斥責:“這后生變了!”為機關干部者,剛剛提拔了副科抑或副處,走在路上或乘坐電梯,便旁若無人,連當年迎接他們進機關的老同志也眼珠都不轉?!凹茏哟?、沒禮貌”,這是時下一些地方對剛剛走上領導崗位的人常見的批評。他們是否對所有人都如此傲慢和戾氣?當然不是,對那些能影響其政治命運和繼續(xù)升遷者,依然是禮數(shù)有加,至于“沒用”的人或曾經有用但現(xiàn)在“沒用”的人自然另做別論了。
一位長期做組織工作的老同志提醒說,要提防此類小人得志。但何者是小人,何者非小人不是一次兩次能看準看清,必須看他“演上幾出”。某些人,對已離開職務權力平民化了的老同志,原來是“張老、李老”地不絕于耳,之后就變成了“老張、老李”,再變就變成了“老家伙”,由昔日的畢恭畢敬逐漸變?yōu)榇蟛痪矗瞧渖鐣嵱弥髁x的具體詮釋,折射的是權力崇拜,看似禮貌問題,實則“三觀”問題。
說到這里,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許多情況下,禮貌、禮儀、禮節(jié)范疇的問題,能夠直接或間接地涉及素養(yǎng)、道德和思想政治品質。對領導干部來說,還會涉及其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涉及其執(zhí)政風格。一位“老信訪”曾對人說起過,禮敬找上門來的群眾,就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半點也不能疏忽怠慢。當一位訪民風風火火地找上門來時,作為信訪干部,如果我們總是“大叔大嬸”“大哥大姐”稱呼,迎上前去,扶上座位,清茶一杯,然后神情專注地聽其傾訴,設身處地地回答質詢。即使是暫時不能解決問題,訪民也會因我們的禮敬與熱場而情緒穩(wěn)定。有些情緒穩(wěn)定的訪民還會反思自己,承認上訪有斗氣成分,斗氣無助矛盾解決。工作做到這種份上,人們就懂得了一個道理,真誠的禮敬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法寶之一。遇到上門的群眾,最忌頭也不抬,冷冰冰開口一句:“什么事?說!”或者蠻橫地揮斥:“沒看到開會呢嗎?找時間再說!”這種無理失敬的行為只會激化矛盾而半點也無助于矛盾的解決。最近《人民日報》的系列評論為這類干部畫了像,足可引以為戒。
關心時政的人都已看到,最近習近平總書記會見94歲老英雄張富清時禮敬有加的謙恭場景。張富清是西北野戰(zhàn)軍359旅的普通戰(zhàn)士,他征戰(zhàn)半生,全身是傷,老年失聰;他戰(zhàn)功卓著、淡泊名利。習近平總書記深深地俯下身去,雙手緊緊地握住老英雄的手,聽清了老英雄既微弱又清晰的話語:“永遠跟黨走!永遠做一名好戰(zhàn)士!”總書記回答的是最真誠的肺腑之言:“祝您健康長壽!”這種禮敬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地任職時對基層群眾一貫尊敬、尊重的執(zhí)政風格的真實再現(xiàn)。
中國是聞名于世的禮儀之邦。在進入歷史新時代的今天,以禮待人、誠摯對待群眾,將黨的群眾路線弘揚光大,是我們的黨員干部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