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200093)
韓 冰 (上海電機學院外國語學院 201306)
隨著社會經(jīng)濟改革不斷深入,社會發(fā)展也步入全球化、多樣化的時代。價值觀的多樣化、思維方式的多樣化、世界觀的多樣化正滲透于社會的方方面面。學生對于自然、社會、自我的認知過程很容易在多樣化的時代被種種因素所影響。在大學以育人為核心的教育體系中,如何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四個自信”,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大業(yè)中,將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上海加快推進由“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在教育教學的各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中,構建長效且全面的育人體系。本文以《日語泛讀》課程為抓手,淺析“課程思政”在專業(yè)課程中的實踐過程及其發(fā)揮的作用。
“課程思政”簡單來說,就是在高校思政課、通識課、專業(yè)課課程中,努力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結合,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方法,還要做好價值引領,每一位教師、每一門課程,每一個課堂都發(fā)揮育人作用,從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育人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鄙虾B氏忍岢隽恕罢n程思政”的理念,加快推進“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把“課程思政”改革作為落實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
“課程思政”的核心內涵就是育人,即對受教育者在德、智、體全方面的教育與培養(yǎng)。推進“課程思政”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學校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人才培養(yǎng)作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要位置”。
古今中外,著名的教育者們也闡述了知識體系與德育教育的關系??鬃映珜г诮逃摹拔摹⑿?、忠、信”領域中,“行、忠、信”是道德教育,“文”是知識體系?!靶杏杏嗔Γ瑒t以學文”,指的是道德教育應該位居于首位,只有達到一定的道德水平,方能使文化知識學以致用。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君子狹才以為善,小人狹才以為惡。”“德”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決定了“才”的善惡。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
再者,“課程思政”也不是我國特有的教育體系,國外的高校有著深厚的經(jīng)驗和歷史傳統(tǒng)。例如美國的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在人文和社會學科中,是學生必修的課程。要求學生從歷史、社會、倫理、哲學等角度深入學習德育課程,激發(fā)學生對于倫理道德的理解與思考。歐洲和日本等先進國家對于愛國教育、本國文化、本國語言、歷史、地理、哲學、體育等領域的研究也非常重視,把德育教育和愛國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發(fā)揮其育人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yǎng)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fā)展中成長起來的。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p>
再觀當今中國社會經(jīng)濟形勢,社會經(jīng)濟改革正不斷深化,利益格局也在不斷調整,社會正步入多樣化。社會思潮的多樣化、知識體系的多樣化、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價值觀、世界觀的多樣化正不斷滲透整個社會。對價值觀、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學生來說,容易受到各種現(xiàn)象、觀點、言論、社會思潮的左右。所以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教師在每一堂課中,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也就是說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探索知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做好思想引導和價值引領,增強育人意識、提高育人能力、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體系。
日語專業(yè)課一般分為專業(yè)必修課與專業(yè)選修課兩種。專業(yè)必修課一般包括基礎日語、日語泛讀、日語聽力、日語會話、日本概況、日語寫作、日語口譯、日語筆譯、日語寫作等課程。專業(yè)選修課一般包括日語視聽說、日本文學選讀、日本文學史、商務日語口語、經(jīng)貿日語等課程。日語泛讀是基礎階段教學的范疇,是與基礎日語(精讀課)、日語聽力、日語會話等平行的相輔相成的課程,在《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基礎階段教學大綱》中被定為基礎階段必修課程。
日語泛讀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無論在日語專業(yè)四級、八級,還是日本語能力測試等各類考試中都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具有重要的地位。眾所周知,日語能力培養(yǎng)中無非是“聽、說、讀、寫、譯”的五個基本技能?!陡叩仍盒H照Z專業(yè)基礎階段教學大綱》在日語本科專業(yè)基礎階段教學的課程體系中,培養(yǎng)學生“讀”的能力的課程主要有兩個:精讀和泛讀。精讀是泛讀的基礎與前提,泛讀是精讀的體現(xiàn)與歸宿,兩者相輔相成,密切相關。精讀課的基本任務是對語音、語法、詞匯、句型等日語基礎知識進行詳細的語法講解,并同時對學生展開聽、說、讀、寫、譯五個技能的基礎訓練,目的是系統(tǒng)地講授語法體系、基礎句型和基礎詞匯,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日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但是,由于精讀課的學時等有限,所包含的基礎單詞和句型的量僅限于基礎階段必須掌握的內容,所以單詞量較少、知識面也相對狹窄,在培養(yǎng)學生的日語綜合運用能力上,還需要與泛讀課相輔相成。
泛讀課的目的不是擴充學生的單詞量、拓寬語法與句型知識,而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具體體現(xiàn)在提高學生快速、通讀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文章閱讀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充學生的單詞量;鞏固語法與句型知識;閱讀日本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歷史、文化、文學、人物、科技等類的文章,以擴大知識面。同時,從課程思政探索的角度來看,培養(yǎng)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辯證地分析日本文化中存在的中國文化的要素,有利于增強中國文化自信??梢哉f,將課程思政融入泛讀課的教學,可以在培養(yǎng)學生日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增強中國文化自信。
《日語泛讀》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課程設計理念是:思政融入課程建設,與日語泛讀相結合,通過大量、廣泛的日語原文閱讀,堅定中國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引導學生培養(yǎng)對中國文化的深層次理解。
受“哈日”風潮的影響,當下不少年輕人折服于日本文化,認為日本什么東西都比中國好,甚至認為日本文化比中國文化好。有不少學生就是因為“哈日”而選擇了日語專業(yè)。基于此,重申中日兩國的悠久交往歷史、明確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對日本文化的深刻影響、梳理現(xiàn)代日本文化中的中國優(yōu)秀文化因素,有利于日語專業(yè)學生在學習日語的同時樹立起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從而客觀正確地看待日本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并要求從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梳理和研究日語中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日語泛讀》課程中引導學生梳理日本文化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眾所周知,中國文化曾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并融入了日本文化的血脈,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語是日本文化里中國文化較為集中的載體,通過梳理,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了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日語中的中國文化進行深入分析,幫助學生鑒別日語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容,去其糟粕,存其精華。此外,帶領學生以馬克思主義方法為指導,對比中日文化中的不同,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培養(yǎng)包容多樣性論的寬容心態(tài),堅定文化自信心。
在《日語泛讀》課程中,以中日文化對比為切入點,實現(xiàn)專業(yè)教學與“思政課程”的有機融合。但是在完善教學設計和整體規(guī)劃、提高教學能力等以下幾個方面還有待于提高:①不僅僅停留在中日文化對比上,如何激發(fā)學生出自于本心的愛國情懷,發(fā)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實現(xiàn)“課程思政”潤物無聲的效果,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②以強調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知識傳授為一體的課程育人目標,完善教學的整體設計還有待于完善。③通過“課程思政”,引導學生建立正向的認知,從而實現(xiàn)行為的轉化,這個目標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門課程就能達到的,需要滲透、強化到各門課程中,這也是今后所面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