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作為“身體化”審美活動的體育健身的文化哲學研究——基于莫里斯·梅洛-龐蒂和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思想

        2019-07-13 01:18:52
        體育科學 2019年1期
        關鍵詞:舒斯特身體體育

        趙 歌

        ?

        作為“身體化”審美活動的體育健身的文化哲學研究——基于莫里斯·梅洛-龐蒂和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思想

        趙 歌

        (北京師范大學 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 100875)

        根據(jù)莫里斯·梅洛-龐蒂和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思想,可揭示當今社會非常流行的“體育健身”這一身體文化所呈現(xiàn)的審美意蘊和哲學維度。首先,審美視角下體育健身的基本內(nèi)涵包括:1)體育健身是以身體作為審美對象;2)體育健身是以身體作為審美主體;3)體育健身是“身體化”的審美活動。其次,體育健身作為“身體化”的審美活動,哲學基本理論要素:1)其哲學基礎是生命滿足的直接體驗;2)其關照對象是健康而美麗的身體形態(tài);3)其涉身機制是自由的全身心體驗與踐履;4)其社會功能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5)其應用價值是“體驗經(jīng)濟”。作為“身體化”審美活動的體育健身,其審美特性包括感官超越視聽和功能超越欣賞。體育健身對于人們良好“生活品質(zhì)”的達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體育健身的哲學闡釋對于中國體育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有如下啟示:體育健身消費屬于體驗型消費,體育健身消費不僅是提高國民身體素質(zhì)的健康工程,更是滿足體驗時代下人們追求時尚與美麗、個性與自我認同的經(jīng)濟工程。因此,力求對中國體育健身市場的精準開發(fā),從而引導大眾對體育健身消費的投入,最終促進中國體育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這不僅是一個經(jīng)濟性問題,更是帶有社會進步意義的戰(zhàn)略性問題。

        體育健身;身體化;審美活動;文化哲學;體育產(chǎn)業(yè)

        前言

        眾所周知,自從尼采成功地將“身體”確定為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始發(fā)點”之后,西方傳統(tǒng)“揚心抑身”的哲學思想就此遭受到猛烈沖擊。身體開始堂而皇之地進入到大眾視野,并呈現(xiàn)出狂猛的逆轉(zhuǎn)之勢。尤其是自20世紀末期以來消費社會的到來,感官體驗、休閑娛樂以及體育健身等“體驗產(chǎn)業(yè)”成為當今東西方社會的普遍文化現(xiàn)象。

        由于“欲望”的身體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逐漸取得了“合法性”地位,人們對于自己的身體表現(xiàn)出極其的“呵護與關注”,體育健身、時裝設計、瘦身美體等形式繁多的身體產(chǎn)業(yè)的迅猛發(fā)展成了當今消費時代的一大重要標志。正如舒斯特曼所描述的那樣,“當今,正如數(shù)以百萬的美國人熱火朝天地訓練他們的身體一樣,歐洲人也呈現(xiàn)出對身體加大投入的跡象。這種對身體的熱愛不僅表現(xiàn)在越來越多人為了身體的改良型改造而熱心地從事系統(tǒng)的訓練,而且也體現(xiàn)在其在鍛煉所采用越來越多樣的訓練科目上”(Shusterman,2000)154。美國學者布萊恩·特納深刻揭示了當前這個被稱之為“身體社會崛起”的時代,“在這個社會里,我們所有重要的政治和精神事宜都要通過身體的渠道來闡述”(肖恩·斯威尼 等,2006)4。

        當今中國,伴隨著經(jīng)濟的騰飛、國民收入的不斷增長以及大眾可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越來越充沛,體育健身也普遍成為老百姓選擇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皬V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可以看出對“全民健身”的提法與以往明顯不同,“全民健身運動”改為“全民健身活動”,“活動”取代了“運動”,雖然只有一個字的變化,卻另有一番深意。首先,反映出在國家層面上更新了有關體育的發(fā)展理念;其次,反映出體育健身需求應該被包含在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最后,反映出這種惠及全體人民的、形式靈活多樣的、可以經(jīng)常參與的“分散性行動”取代了過去有目的、有組織而且聲勢宏大的“集體性行動”。

        當前,在個體層面,體育健身已經(jīng)成為改善人們生活品質(zhì)的重要手段;在國家層面,“全民健身戰(zhàn)略”已經(jīng)成為“健康中國戰(zhàn)略”成功實現(xiàn)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健身將會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罢J識你自己”一直是西方哲學所履行的格言,那么,對于人的自我關懷與自我提高以及如何使人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也就成為哲學應盡的分內(nèi)之事。本文嘗試著從“存在論”和“實用主義”的角度去思考、解析并闡述體育健身作為“身體化”審美活動之基本內(nèi)涵,作為“身體化”審美活動的體育健身其哲學基本理論要素、所呈現(xiàn)的審美特性、體育健身與人的生活品質(zhì)的思考以及體育健身的哲學闡釋對于我國體育產(chǎn)業(yè)的啟示等。

        1 西方現(xiàn)代哲學中“身體”的出場與復興

        為什么身體在20世紀會成為西方哲(美)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問題,或者說,為何要研究身體?;卮疬@個問題至少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考量:1)因為在此前的漫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身體被粗暴地等同于物質(zhì),是認識的客體對象,而并不是引發(fā)人們思考的問題的起點與中心;2)身體研究在20世紀中后期出現(xiàn)是由于20世紀積累了有關身體的豐富的理論資源,為身體的復興做了充分的準備。

        從古希臘一直到19世紀,人們是在靈魂(soul)、精神(spirit)、心智(mind)、理性(reason)與身體(body)的二元對立中來認識身體的,認為身體是靈魂、精神、心智的附屬物,身體是被動的、臣服的。在自古希臘傳承而來的邏各斯中心主義①文化中,人們把身體當成物質(zhì)客體來認識,如何才能更真實地認識對象與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理性精神有關,因此,認識問題也是有關主體意識的問題,而不是身體的問題。而在提倡靈魂至上論的基督教傳統(tǒng)看來,人們關注的應是克服肉體欲望的阻撓從而達到精神的提升,其最終落腳點和最終目的是精神的修行。所以,在西方傳統(tǒng)哲學看來,關于人的問題的核心始終應該圍繞著精神的“純潔與神圣”與否,不能偏離。

        從19世紀的尼采開始,到20世紀的現(xiàn)象學、精神分析學、生命哲學、后現(xiàn)代哲學以及身體美學等逐漸瓦解了整一的、穩(wěn)定的、無時間性的主體觀,研究重心越來越偏向注重個體性的、動態(tài)的、有生命的身體,為20世紀中后期的身體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尤其是法國學者莫里斯·梅洛-龐蒂和米歇爾·??乱约懊绹鴮W者舒斯特曼有關身體的思想,為歐美身體研究的大規(guī)模興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初興起的現(xiàn)象學是對傳統(tǒng)哲學的理性認識的又一次追問和質(zhì)疑。傳統(tǒng)哲學預設了精神性的“我”的存在,而現(xiàn)象學一步步指出“我”并不是笛卡爾意義上的實體,“我”與境域相關,是時間性的、空間化的。現(xiàn)象學的創(chuàng)始人胡塞爾試圖彌合傳統(tǒng)哲學中主客體的分裂,探究認識活動究竟如何可能。他意識到身體不是傳統(tǒng)哲學所認為的解剖學意義上的機械肉體,而是具有生發(fā)性的、整體性的,身體在知覺活動中并不是無所作為的。他區(qū)分了身體(leib)與肉體(k?rpern),并指出現(xiàn)象學的“直觀”離不開身體。胡塞爾不僅主張在直觀行為即知覺活動之前,懸置所有理性概念與知識判斷,強調(diào)對對象的無中介、直接性的知覺與想象,他還看到了身體感知在知覺活動中的重要性,并將感知落實到身體之中。他強調(diào):“身體始終作為感知器官在共同發(fā)揮著作用,并且它自身又是由各個相互協(xié)調(diào)的感知器官在共同發(fā)揮作用。身體自身的特征在于它是感知的身體。我們把它純粹看作是一個主觀運動的、并且是在感知行為中主觀運動著的身體?!保ê麪?2002)58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也正是受到了前期胡塞爾研究的啟發(fā),并從真實的生活世界尋找意義之本初,并最終把這一源頭鎖定為世界中的身體。

        1.1 梅洛-龐蒂身體思想概述

        對于梅洛-龐蒂在身心一體化問題上所做出的杰出貢獻,舒斯特曼曾如此評價:“在西方哲學領域中,梅洛-龐蒂就像守護身體的圣徒。盡管拉美特利、狄德羅、尼采和福柯等人都曾熱情洋溢地捍衛(wèi)過人類經(jīng)驗中的身體緯度,但在嚴謹而系統(tǒng)、并始終如一地強調(diào)和論證身體不僅是所有知覺和行動的根本來源,還是我們自身的表現(xiàn)力之核心這一點上,無人能與梅洛-龐蒂相提并論?!保⊿husterman, 2008)

        梅洛-龐蒂研究身體的第一步,是徹底地顛覆了理性/精神中心論與身心二元論(以基督教神學和笛卡爾為代表),并把存在的基礎從心靈轉(zhuǎn)到身體上來。他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相繼出版了大量的學術著作,如《行為的結構》(1942)、《知覺現(xiàn)象學》(1945)、《意義與無意義》(1948)、《符號》(1960)、《眼與心》(1964)、《可見的與不可見的》(1964)等。受此前的現(xiàn)象學理論以及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梅洛-龐蒂不僅把傳統(tǒng)觀念中的理性知覺還原為場域化的感覺,還關注到了身體存在的根本特點,即“關聯(lián)性與情境性”(Shusterman,2008)。

        身體作為在世存在的根本目標,是梅洛-龐蒂始終秉承堅守的,他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把此前的精神中心論轉(zhuǎn)變?yōu)樯眢w中心論,而且,還力圖從身體這一維度來解答一直困擾著西方哲學的3個問題:1)人的身體如何與精神相統(tǒng)一;2)人的主觀認識如何與客觀世界統(tǒng)一;3)人在存在中如何與世界和諧統(tǒng)一(Shusterman, 2008)。他指出,首先,身體不是物體,是與世界彼此交融彼此溝通的情景化肉身,其本質(zhì)上就是靈肉統(tǒng)一的。我們無法把靈性從身體上剔除出去,就像無法把身體與世界完全剝離開來一樣。其次,身體及其體驗是人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基礎,身體思維是理性概念建立的根基,沒有身體及其經(jīng)驗的類比,我們就無法同化陌生事物,更談不上賦予他們以意義。身體是置身于某處的身體,世界也永遠是人體眼中的世界,主體與客體其實密不可分。最后,由于身體是不斷投射并融入世界的身體,所以,擁有身體就擁有投入世界、與世界相融的能力。我們熟練地通過身體與世界打交道,與世界融合在一起。梅洛-龐蒂干脆指出,“我”就是身體。境域中的“我”不是在理性地、保持距離地認識世界,而是我與世界本是一體,原本就粘連、融合在一起。他的這一身體觀徹底顛覆了被西方傳統(tǒng)哲學所奉行的精神/靈魂中心主義論,使研究中心轉(zhuǎn)向了身體,樹立了西方現(xiàn)代哲學研究的里程碑,并為身體研究的后續(xù)展開奠定了理論基石。梅洛-龐蒂的身體研究,促使人們對身體觀念產(chǎn)生了極大的變革。

        1.2 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美學概述

        雖然梅洛-龐蒂的身體研究對于西方現(xiàn)代哲學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是他始終強調(diào)“作為自發(fā)表達的身體”,其典型特征是“沉默”,并且堅決認為身體思維不應該存有“反思性”意識。舒斯特曼將梅洛龐蒂的身體思想稱之為“沉默跛腳的身體哲學”(Shusterman,2008)。

        “身體美學”被舒斯特曼這樣描述:“充滿靈性的身體是我們感性欣賞(感覺)和創(chuàng)造性自我提升的場所,身體美學關注這種意義上的身體,批判性地研究我們體驗身體的方式,探討如何改良和培養(yǎng)我們的身體?!保ɡ聿榈隆な嫠固芈?2011)按照舒斯特曼的構想,身體美學是包含理論與實踐的一門學科。在這里,“身體”是那個敏銳的、目的性明確并且富含感情和靈性的“身體”,而絕非那個純粹是肌肉和骨骼組成的物質(zhì)性“肉體”(理查德·舒斯特曼,2011)。身體美學的主要觀點是,讓哲學成為指導我們審美生活的工具,其核心思想是強調(diào)哲學的實踐以及存在功能。我們通過身體這個媒介來生活,因而,如何更好地生存不只是擁有外在的軀體,才是生活的意義所在。筆者將身體美學的核心思想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敏銳的、具有感知能力的身體。舒斯特曼核心思想下的身體,“Body被Soma取而代之,并用3個詞living(活生生的)、feeling(富含感情的)、senting(敏銳的)來形容”(理查德·舒斯特曼,2002)。與單純物質(zhì)性的身體(肉體)不同,這里的身體某種程度上具有“身心合一”的特征。感知(preception),按照一般的理解就是感覺和知覺,在哲學、心理學和現(xiàn)象學的領域里,感知是基礎性概念。舒斯特曼認為,身體在哲學實踐和審美活動中的感同身受就是感知,敏銳的、具有感知能力的身體在自我完善的方案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二,非語言、實踐性的身體體驗。對于哲學而言,為了獲得智慧和真理,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渠道:1)通過閱讀、思考以及理解理論文本來實現(xiàn);2)可以通過身體的實際體驗來獲取。西方傳統(tǒng)哲學拒絕身體體驗,使得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長期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舒斯特曼認為,哲學的使命除了純粹化的專業(yè)理論之外,更應該引導人們運用身體體驗來進行自我關懷和自我提高,而作為生活哲學的身體美學,也正是把非語言、實踐性的身體體驗作為其研究的中心,良好的身體體驗可以增強人們的幸福和德行并且提高人們的自我認識。

        第三,具有反思性的身體意識。在《重構美學》一書中是這樣描述感知的:“感知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為感覺,另一方面為知覺。感覺與快樂相聯(lián)系,屬情感性質(zhì);知覺與客體相聯(lián)系,屬認知性質(zhì)。主觀的估量構成感覺的焦點,客觀的確證構成知覺的范圍。”(沃爾夫?qū)ろf爾施,2002)15感知是通過身體的感覺器官來對事物進行具體和直觀的把握與反映,而意識(consciouness)則復雜得多,意識是更為高級的活動,它是通過感知覺、思考、記憶等手段對自我的身心狀態(tài)與當前客觀現(xiàn)實的一種整體性與綜合性的省察與認知。在身體美學中,舒斯特曼將感知分為兩大類,一是以視覺和聽覺為外在或者遠距離感官的感覺;二是身體的審美感知系統(tǒng),如肌肉運動知覺和身體的本體感受。舒斯特曼將具有反思性的身體意識作為其課題的研究重點,他所說的“身體意識”主要指的是“身體化的意識”,通過這種意識,身體既是體驗性的主體,又是體驗性的客體(對象),反思性的身體意識對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關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體來說,舒斯特曼所構建的身體的美學維度是:“身體美學致力于對一個人的身體——作為感官欣賞(aisthesis)和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塑造場所——經(jīng)驗和作用進行批判的、改善的研究。因此,它也致力于構成身體關懷或可能改善身體的知識、話語、實踐以及身體訓練。”(舒斯特曼,2007)185身體美學一方面將身體作為審美欣賞的對象,另一方面又是人們自我塑造的場所。

        舒斯特曼構建的身體美學特別注重從實踐層面關注身體訓練,身體的意義也經(jīng)由身體訓練來深刻揭示和闡發(fā),這在以前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是不可想象的?!巴ㄟ^這種實踐我們可以從事對自我知識和自我創(chuàng)造的追求,從事對美貌、力量和歡樂的追求,從事將直接經(jīng)驗重構為改善生命的追求?!保ㄊ嫠固芈?2002)正是在這種理念下,舒斯特曼一直身體力行并接受大量的身體訓練,如在美國接受了4年的亞歷山大、費爾登克拉斯訓練以及生物能療法,跟隨日本禪師進行冥想訓練,并且還有在以色列的從軍經(jīng)歷等。這些都說明舒斯特曼本人常常從身體的角度思考訓練的益處,而以上這些訓練對于改善人的生活品質(zhì)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2 審美視角下體育健身的基本內(nèi)涵

        “今天,除了男性之外,女人也比以前更加了解通過運動、體操、沐浴、按摩以及健康的飲食來開發(fā)身體所帶來的樂趣,她自己決定自己的體重、體型及膚色。當代的美學觀念允許女性將美麗與活力結合在一起;她有進行肌體訓練的權利,她拒絕發(fā)胖;在體育運動中,她把自己作為主體而自我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從她偶然的肉體中解放出來?!保ㄊ嫠固芈?2011)在歷史上,身體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揚眉吐氣,它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客體,不再是罪惡的源泉,也不是危險的標志,而是生活方式、人格以及成就的一部分?;蛘哒f,身體就是我們自己。你要關心自己嗎?請熱愛自己的身體,那么我們也應該拆除所有阻礙身體通向自由的屏障。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對歐美國家一直熱度不減的體育健身現(xiàn)象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比較有影響力的當屬齊格蒙特·鮑曼、邁克·費瑟斯通以及布萊恩·特納等,在這里對3位學者的基本觀點做一番簡單歸納。

        齊格蒙特·鮑曼曾經(jīng)分析過20世紀80年代一度風靡美國的“簡·方達健身操”現(xiàn)象,他認為“簡·方達健身操”是身體技術中的“軟技術”,這種身體“軟技術”指的是種種自我塑造和保持身體形象的手段和方法,諸如運動健身和節(jié)食,“簡·方達健身操”現(xiàn)象正說明了明星們是如何通過“軟技術”對自己的身體進行關注的。

        邁克·費瑟斯通則指出,修飾身體與改變身體已經(jīng)變成人們的日常工作,成為人們進行運動、健身、飲食、化妝、整容的重心與目的。“圍繞著身體的符號,作為表達和/或創(chuàng)造個體身份或主體自我認同的方式而發(fā)揮作用,追求身體的外觀美也成為人們處理身體與世界的關系以及自我與身體關系的出發(fā)點和主要目的?!保‵eatherstone,1991)78,因此,身體形象(images of the body)這個概念被費瑟斯通所深刻揭示并用來指代消費社會中的身體,身體形象也不容置疑地成為人的快樂載體。

        由于身體形象的維護和更新需要人們不斷地投入注意力和行動,因此,布萊恩·特納提出了“身體實踐”的概念,其意思首先指身體是我們賦予行動的對象——健身、食物調(diào)節(jié)、清潔等。這些實踐是我們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把我們與自然以及世界聯(lián)結在一起。“身體現(xiàn)在是自我規(guī)劃的一部分,在這個自我規(guī)劃中,個體通過建構自己的身體來表達他們的需要??紤]到當代消費文化對自我的強調(diào),身體被看作存在的一種可變形式,這種存在形式可以被塑造,并適用于個體的需要和個體的欲望?!保ㄌ丶{,2000)278-279為了更好地說明個體如何為身體服務,以及社會如何通過身體實踐規(guī)訓個體,特納對消費社會中大眾對于苗條形象的狂熱進行了深入分析,“在現(xiàn)代個人身份問題上,良好的身體形象是很重要的。富有青春活力的健美身體是社會和個人的主要財富,要終生維護”(歐陽燦燦,2013)66。因此,體育健身正是通過成為維護身體自我形象的手段,而變成了人們的自發(fā)需求。

        對身體的關懷在當代消費社會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身體越來越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而健身、運動、美容以及節(jié)食等成為改造和塑造身體的手段。一種普遍的觀念是身體就是自我,是可以被塑造和改變的。當今,人們對于身體的關懷不僅表現(xiàn)在健康層面,還表現(xiàn)在人們對于身體外觀的重視方面,人們的快樂和幸福取決于身體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健康與美的標準。

        2.1 體育健身是以身體作為審美對象

        盡管鄙視與貶低身體是西方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但西方藝術史卻始終不曾將身體遺漏,甚至一直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位置。以身體為主題的西方雕塑,如思想者、維納斯、大衛(wèi)以及拉奧孔等一直是西方藝術雕塑的精品,身體作為審美對象,一直是西方的藝術主題。雖然像西方那樣的裸體雕塑和人體形象中國不曾有之,但是,在中國把人體作為審美對象卻并不缺乏這方面的例證,有關“碩人”的描述就出現(xiàn)在先秦時代的漢族民歌《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中,后來的《洛神賦》也是有關對于“美女”的描述。當今,身體意象已經(jīng)完全充斥在大眾文化中,整容、美甲以及塑身等已經(jīng)成為耳熟能詳?shù)氖挛铮@些事實都在不斷地表明:身體,已經(jīng)成為我們?nèi)粘I钪械闹匾獙徝缹ο蟆?/p>

        英文Aesthetic object,可翻譯為審美對象,其中,“感性的”是作為aesthetic的第一個層面,“審美的”可以作為其第二個層面;object則包含著對象與客體兩個層面,因此,也常將其理解為審美客體。筆者認為,這樣的理解不夠嚴謹。因為,人一旦關注某項事物,并將某項事物作為審美對象,那么這項事物就不僅是客觀存在的“客體”,而是變成了富含主體思想情感與審美趣味的“對象”,并最終由審美主體加工創(chuàng)造。基于以上緣由,筆者將Aesthetic object理解為“審美對象”與“感性客體”兩個互為相關的學術詞匯,而主體的關注經(jīng)由“感性客體”向“審美對象”的轉(zhuǎn)變過程,恰恰是審美體驗與審美活動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谝陨纤伎?,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身體在何種意境下成了美學關注的對象,即審美對象”,這也是作為身體美學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身體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實際上自古就有。以中國古代的身體審美為例,“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樣的典故表明,當時的身體儼然成為文化和社會權力改造的對象。??碌摹皺嗔碚摗苯沂玖诉@種現(xiàn)象,即自然的身體一旦進入社會就成為社會改造的對象,無論是東西方文化都不可回避。身體本身具有二重屬性,即自然的和社會的身體。如果身體脫離開社會觀念和意識,那也就不會存在身體的審美化現(xiàn)象。作為“被欣賞”和“被觀看”的對象,身體無疑會受到社會的改造與塑造。

        體育健身作為一種身體文化,原本盛行于美國,隨著全球文化的相互流行與融合,體育健身也逐漸受到中國大眾的廣泛追捧。在當今消費社會,體育健身將身體作為消費對象,而身體成為消費對象包含兩方面的含義:首先,體育健身是為了維護個體的生存狀況和提高生活質(zhì)量對身體進行的“健康消費”;其次,更為重要的是,體育健身可以用來塑造美麗的外表,體育健身成了以身體為目標的“審美消費”,從這種意義上理解,身體也就成了審美對象。古希臘的體育競技,遵循著“神靈也喜歡健美的人”的理念,城邦里的青年男女裸露著身體參加到許多競技項目中來,盡情地在比賽場地以各種姿態(tài)、動作,展現(xiàn)和表演著自己的身體。對他們來說,健美的身體形態(tài)是神的杰作更是神的啟示,不斷激勵著他們?nèi)タ炭嘤柧氉约?。進入到消費社會,相對于身體來說,其他的審美對象幾乎都是身體美感的附屬物。因此,體育健身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培育健美的身體形態(tài),主要是通過鍛煉來塑造和構建身體美,包括身體的形態(tài)、力量、靈敏、協(xié)調(diào)、膚色以及嫻熟的身體運動技術、舒展的身體姿態(tài)以及矯健的肢體動作等。與其他身體文化相比較,體育健身引導了健康的審美觀與審美趣味,是“正價值和綠色”的身體消費。正是因為體育健身的諸多價值,我們應該遵循“提升體育,美化身體,娛樂人生”這樣的人生審美理念。

        美國哲學家科恩認為,當今的時代是一個迷戀肉體之美并崇尚美麗和年輕的時代,大量的媒體也秉承著這種宣傳理念制造出大量的人的“理想”身體形象,并暗示人們只有擁有“健康而美麗”的身體以及“魅力四射”的面龐才會開啟人的幸福未來。因此,可以毫不掩飾地說,身體已經(jīng)成為消費時代最為華麗的文化景觀,并已經(jīng)處于日常消費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人的身體正是由于成為欲望對象、想象對象和消費對象,所以,才會促使人們通過體育健身使身體成為審美對象。

        2.2 體育健身是以身體作為審美主體

        作為“心靈美學”的集大成者,笛卡爾為了追求知識的確定性,以及反復強調(diào)知覺的重要作用,他本人在哲學觀念上區(qū)分了“心靈與身體”,并且認為這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特性。按照笛卡爾的理解,思維作為心靈的本質(zhì),是不占據(jù)任何物理空間的,完全不包含在物理的幾何范疇之內(nèi)。而身體則不然,身體是實實在在的。從柏拉圖開始,西方的思想觀念都認為靈魂和心靈即使脫離肉體也能夠繼續(xù)存活,這種觀念一直持續(xù)到基督教神學,且愈演愈烈。西方的“身-心”二元論被笛卡爾繼承并被繼續(xù)發(fā)揚壯大,他在《第一哲學沉思》中這樣表白道:“我有一個明白而清晰的關于我自己的觀念,一個思維著的非廣延的事物(a thinking non-extended thing);還有一個對于身體的明白而清晰的觀念,它是一個廣延的、非思維的事物(an extended and non-thinking thing),兩者的特征正好相反?!弊詈?,他強調(diào):“總之,心靈可以離開其外延的身體而存在,心靈是不同于身體的實體,其本質(zhì)是思維。”(笛卡爾,2016)

        “我思故我在”這句被我們所熟知并且經(jīng)常娓娓道來的名言正是出自笛卡爾之口,他口中的“我思”究竟代表什么含義?笛卡爾指出:“什么是思想的東西呢?就是在懷疑、理解、理會、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和感覺的東西。”(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編譯,1982)370笛卡爾這里的“我思”,將諸如情感的、理性的、想象的、感性的等都歸結在一切思想意識之內(nèi),確實,以上種種活動均不占據(jù)任何空間。而問題在于,身體真的是一個非思維的事物嗎?真的如像笛卡爾所說嗎?

        對于這個問題的真正思考,不是源于尼采,首先提出“身體具有審美功能”的是梅洛-龐蒂。他認為:“我們要重新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喚醒知覺,為了知覺呈現(xiàn)給我們的物體,身體作為主體,包括感官、皮膚、神經(jīng)、肌肉、運動習慣所構成的‘我能’去深入世界的感性存在之中,去發(fā)現(xiàn),去建構,將身體借給世界?!保仿?龐蒂,2001)34其次,認識到“身體具有審美功能”來自于美國現(xiàn)代美學家舒斯特曼的思考。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的有關論斷是對笛卡爾“身體觀”的正式否定。舒斯特曼認為,身體雖然不能像心靈那樣進行嚴密抽象的邏輯思維和精確無誤的數(shù)學計算,可是,身體的“感覺”功能完全符合了笛卡爾的“我思”,身體的“感覺”功能笛卡爾本人也并不完全否定,按照這種推理,身體和心靈一樣都可以成為審美主體。舒斯特曼在其著作《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中,以六位身體哲學家為例,探討了身體在人們知覺和體驗中的強大作用并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這更加說明身體完全可以作為審美主體。另外,和舒斯特曼教授持相同觀點的要數(shù)世界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大師、多元智能理論之父霍華德·加德納,他的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genceTheory)獲得眾多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廣泛好評。

        霍華德·加德納在其《智能的結構》一書中,詳細逐個描述了語言、音樂、邏輯-數(shù)學、空間智能,并且在第9章用了36頁的篇幅分析了“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身體-動覺智能”)。在這本著作里,他首先描述了古希臘人運用體育運動來使身體和心靈達到高度和諧的狀況。他寫道:“對于身體的熟練運用,幾萬年以來(如果不是幾百萬年的話),一直是人類發(fā)展史中十分重要的能力。談到對于身體的熟練運用,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古希臘人。在人們的意識中,這種智能形式在西方的古典時期發(fā)展到了頂峰。古希臘人崇尚形體之美,他們通過從事藝術活動與體育運動,努力讓自己的身體勻稱,讓身體在運動、平衡和正常狀態(tài)中都顯得優(yōu)美。更普遍地說,他們尋求身體與心靈的和諧,盡力使頭腦得到一定的訓練,從而能夠恰當?shù)刂笓]自己的身體。他們也力圖使身體得到訓練,以便能夠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心靈的訴求。”(加德納,2016)

        在非西方文化中,身體技能的熟練掌握在生活領域里也同樣重要,在新幾內(nèi)亞的梅納斯(Manus),每一個嬰兒都要被母親帶到小船上去,如果突然出現(xiàn)風暴,小船就會搖晃,甚至把母親和嬰兒都拋到海里,嬰兒就在此刻學會了如何緊緊抓住自己的母親,以至于不會被淹死。到五六歲的時候,兒童就已經(jīng)能夠保持水面上的平衡而熟練劃船,還能在不大的風浪中單獨行船,并能夠使船在屋檐下準確地通過,而不會碰到水上的支架。在許多船只擠在一起的情況下,他們能夠劃著自己的船從中穿梭而過。另外,游泳、跳水以及在水中潛游,把水從鼻子和喉嚨里排出來,都包括在梅納斯兒童對海的理解之中。這種在西方只有極少數(shù)在海水中泡大的兒童才具備的本領,在新幾內(nèi)亞這個部族的文化中,被認為是每一個兒童都應該掌握的。

        上面的例子清晰地表明,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身體智能確實正確而令人信服,其基于這樣一個基本事實:我們后天學習的每一項新技能,都不僅僅是“心靈”(思維)的結果,或者是靠單純的理論解釋所能夠掌握的。總之,身體所具有的能力并非是受心靈控制的,具體到審美活動,審美活動完全能夠通過作為審美主體的身體而進行。

        以上的分析,有助于我們理解審美活動完全能夠通過身體而進行。但是在體育健身實踐中,身體是如何作為審美主體而進行審美活動的?通常我們有“五感”,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和味覺,這“五感”分別對應身體的五種感官。西方的傳統(tǒng)哲學為了突出心靈的高貴性,將聽覺和視覺被列入為“高級感覺”,而觸覺、嗅覺和味覺則被貶低為“身體的”(bodily)“低級感覺”。因此,通常將觸覺、嗅覺和味覺稱為“身體感覺”(bodily sensations)。但是在這“五感”之外,還有霍華德·加德納提到的肌肉運動知覺(kinesthesia),肌肉運動知覺是肌肉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指揮下的自覺意識,以便于協(xié)調(diào)我們的肌肉在運動和日常生活中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據(jù)此,觸覺、嗅覺、味覺再加上肌肉運動知覺,就構成了4種身體感覺,而這4種無疑都是感性的(潘立勇,2017)102,在它們感受外部世界時就有了感受意義,也就具備了“審美”功能。

        體育健身作為一種整體的身體感覺活動,在健身過程中多種感覺共同聚集在身體這個感受器中。舉例來說,健身過程中的“力量抗阻訓練”,健身者正是通過感受阻力的大小,調(diào)整合適的阻力(如杠鈴片的重量)來進行訓練。阻力太小,刺激強度不夠,不會引起肌肉的興奮;而阻力過大,會導致肌肉功能無法正常進行收縮甚至導致肌肉損傷,也不會引起肌肉興奮,力量抗阻訓練正是借助身體肌肉感受壓力(應該屬于觸覺和肌肉運動知覺范疇)來進行鍛煉的。再如風靡全世界的馬拉松跑,跑者在跑的過程中身體大致會經(jīng)歷開始階段、極點階段、第二次呼吸階段、高峰體驗階段以及平緩階段。以極點階段和高峰體驗階段為例,極點階段跑者往往會出現(xiàn)雙腿沉重、肌肉酸痛、呼吸困難等一系列生理反應,甚至很難再堅持跑下去;而到了高峰體驗階段,借用馬斯洛的分析,筆者將其概括為協(xié)調(diào)與整合、個體的最佳狀態(tài)、忘我和超越以及感恩感和回報愛。處于高峰體驗階段時,個體已經(jīng)達到身體與外界的完美結合,能夠體會到身體和心理最高層次的愉悅,并且能夠產(chǎn)生對于生命的感悟,這種感悟就已經(jīng)從身體的“生理”層面轉(zhuǎn)向了“心理”層面。

        “身體不是一架簡單的機器,與客觀世界的人造物體完全不同。身體是人的自我感(sense of self)的器皿(vessel),是人類最個人的情感和愿望的器皿。”(加德納,2016)以上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身體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意義,也充分說明了體育健身是以身體作為審美主體。

        2.3 體育健身是“身體化”的審美活動

        “靈魂不朽”這一傳統(tǒng)哲學觀念曾占據(jù)著西方哲學史的主流地位,而現(xiàn)代的學者為了反對這一觀念,探討哲學與身體之間的關系,往往從人的肉身性(human corporeality)找尋答案。其實,善于思考的心靈只是主體之一,另外一個主體則是身體(身體不僅是對象或者客體)。由于身體對心靈的塑造和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身體化”(embodiment)作為一個新的概念被西方學術界所提出。

        1999年出版的《劍橋哲學辭典》中對“身體化”的內(nèi)涵進行了闡述:“身體化即人類主體性的身體諸方面(bodily aspects)?!保_伯特·奧迪,1999)67目前,“身體化”的研究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西方現(xiàn)象學的核心主題之一,當然,對其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非梅洛-龐蒂莫屬。梅洛-龐蒂將兩種身體做了鮮明區(qū)分,一種是生理層面上的身體,被稱為客觀對象性身體(the objective body);另一種是你(我)體驗著的身體,被稱為現(xiàn)象學的身體(the phenomenal body)(Harris,2015)。身體化不是指生理層面的身體,而指是你(我)體驗著的身體。為了更好地理解該概念,本文選取了下面的解釋:身體化是指我們身體和精神的到場,它們的到場是主體性、情感、語言、思想和社會互動的前提和條件(Harris,2015),按照上述解釋,心靈作為思維主體就顯得有些勉強,我們的思維主體應該是“身心合一”的主體,即“身體化”的主體;我們對于事物的認知,不僅是思維活動的認知,而是“身體化”的認知。

        舒斯特曼(2011)在其著作《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中指出:“身體化是人類生活的普遍特征?!蹦敲?,審美活動肯定也與身體有關。西方傳統(tǒng)的審美觀認為,審美欣賞與身體無關,純粹是心靈的意識活動。很多西方美學家對此觀點進行了批判,比較著名的要屬“詹姆斯-朗格情感說”以及浮龍·李的美學理論。丹麥心理學家蘇珊·朗格與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于20世紀80年代共同提出了“身體的變化必定引起情感的變化”,在這種理念影響下,浮龍·李開啟了自己的審美研究,分析身體器官的變化能否引起審美活動過程中的心靈感受變化,最終認為產(chǎn)生美的根源是來自于身體的感覺器官變化(張玉能 等,1999)。

        梅洛-龐蒂的知覺現(xiàn)象學給了美學家阿諾德·柏林特很大的啟發(fā),其“審美的身體化”就是在梅洛-龐蒂“世界之肉”的思想基礎上總結出來的。阿諾德·柏林特關注的重點是“審美活動中身體是怎樣參與其中的”。在他看來,西方傳統(tǒng)的“身-心”二元理論都是不切實際,都是虛構的,沒有純粹的心靈也沒有純粹的身體,應該借鑒佛家的“身-心”合一的理論。為了驗證這一點,他特別舉了舞蹈的例子,并且認為身體和心靈的合一在舞蹈世界里體現(xiàn)得非常貼切?!拔璧傅湫偷仫@示了人類身體在審美體驗中的積極參與與呈現(xiàn),這種意義上的身體化傳達了所有體驗的真理:它所理解的體驗永遠是身體化的,而且強調(diào)了我們實際的呈現(xiàn)與到場。”(Berleant,2004)

        根據(jù)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的觀點,筆者認為,體育健身屬于身體美學的第3個維度,即實踐的身體美學維度(Practical somaesthetics)。舉例來說,體育健身中的有氧耐力以及肌肉力量訓練等訓練手段關注于人們的健康、外形的改善以及身體的技能訓練,這些都屬于實踐的身體美學維度。舒斯特曼強調(diào),有著身體外形塑造的各種訓練方法,通常都旨在關注身體的內(nèi)在感受或者是身體外觀以及力量的展現(xiàn),而這類的身體實踐,起初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改善身體外觀,而最后卻完全影響到自己的內(nèi)在感受。

        因此,與觀賞競技比賽不同,大眾層面的體育健身是自我參與體驗的活動,人們在從事健身活動的過程中快樂就會伴隨左右,健身者們體會著塑造形體的快樂,增強力量的快樂,消耗能量的快樂,改善機能的快樂,也體會著汗水從身體滲出的快樂。體育健身過程中的諸多快樂,不是純粹的心靈活動,而是由身體的生理層面引起的諸多變化。醫(yī)學研究證明,人們在跑步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多巴胺(dopamine)和內(nèi)啡肽(endorphin),而多巴胺和內(nèi)啡肽屬于“快樂激素”,這兩種“快樂激素”可以有效排解人的不良情緒,緩解焦慮和抑郁,讓人變得滿足和愉悅。在日常生活中,人體也會分泌多巴胺和內(nèi)啡肽,但分泌量是有限的,在跑步過程中,上述兩種快樂激素會持續(xù)分泌,但分泌量的多少和運動強度(至少是中等以上強度)、持續(xù)時間、運動方式以及呼吸方式有很大的關系。正是由于身體分泌的快樂激素導致了人的精神愉悅,精神愉悅又會激勵人們以更高昂的情趣去從事體育鍛煉,這與蘇珊·朗格與詹姆斯的觀點“身體的變化必定引起情感的變化”相吻合,借用哲學的一句話描述“我們的身體和精神都在場了”。

        以上分析充分說明了體育健身是身心合一的審美活動,即“身體化”的審美活動。

        3 作為“身體化”審美活動的體育健身的哲學理論要素

        3.1 哲學基礎:生命滿足的直接體驗

        人作為有生命的機體,其存在的基本方式就是生命活動,按照封孝倫的分類方式,生命活動又可以分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活動三種,而生命體驗就存在于這三種生命活動之中。作為“身體化”審美活動的體育健身何以通向美學以及如何審美?體育健身的哲學基礎又在哪里?要揭示出體育健身的美學內(nèi)涵,就必須從審美特性來進行思考。有人說,“審美是人類基于完整、圓滿的經(jīng)驗而表現(xiàn)出的一種身心恰適、靈肉協(xié)調(diào)、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的自由和諧的行為方式、心理活動和生存狀態(tài)”(姚文放,2008)。體育健身作為“身體化”的審美活動,是在非責任時間和非工作狀態(tài)的一種享受和花費,是真正地掌控自己身心的“直接體驗”,因此與審美特性高度契合與相同。

        體育健身的審美過程可以概括為應目、會心、暢神三個階段,應目正是強調(diào)人的感官的愉悅,但是在感官愉悅之后隨之而來的則是心情的舒暢,最后所帶來的是對于生命的體悟和生命的感發(fā)。因此,體育健身與身體審美是作為人生存的最高境界而存在的,其哲學基礎是生命滿足的直接體驗(潘立勇,2005)。

        在體育健身活動中,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都是身體本身,并且由于身體的塑造過程直接滿足了人的生命需求,致使主體(身體本身)感受到了充分的愉悅。實際上,在審美體驗中人的生命需求常常直接體現(xiàn)在某種功利需要的滿足上(健康的需求、身體形態(tài)的追求以及需要社會認同等),如果排除了這種功利需求,審美將是一片荒漠??档略?jīng)執(zhí)著地主張審美無功利,但無功利的審美活動幾乎一例也沒有。

        在體育健身活動中,“生命滿足”主要表現(xiàn)在:1)自然生命的滿足,人們對于身體美的向往而帶來的對于身體形態(tài)的塑造以及作為“健康”副產(chǎn)品的獲得;2)精神生命的滿足,由于身體形態(tài)的變化引起情感的變化,情感的變化致使精神獲得極大的滿足與愉悅;3)社會生命的滿足,由于身體形態(tài)的改變而獲得了社會認可與自我認同,從而緩解了當今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焦慮。

        3.2 關照對象:健康而美麗的身體形態(tài)

        作為“身體化”審美活動的體育健身,其關照對象是“健康而美麗”的身體形態(tài)。對健康而美麗的身體形態(tài)的追求,最早源自于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2004)中“主張男人和女人應該具有共同的優(yōu)點”,他強調(diào),“首先,無論男女所有年輕人體格上都應該健壯高大、善于運動、外表俊美,靈魂上應該具有勇敢和自治的優(yōu)點;其次,對于女性來說,身體上的優(yōu)點包括美麗和高大,靈魂上的優(yōu)點是自治,勤勞而不利欲熏心”。在《尼各馬科倫理學》(2003)93中,他又再次提到,“如若狀況良好是指肌肉的結實,那么,狀況不佳必定是指肌肉的衰弱。要造成良好的身體,就在于體育鍛煉使身體結實”。另外,為了應對頻繁的戰(zhàn)爭,古代的自由人也需要身體強壯,成年男性最好孔武有力。根據(jù)古代雅典的法律,“凡能夠自備武裝的人具有公民權利”,應該時刻準備參加保家衛(wèi)國的廝殺,需要參加“騎馬、射箭、投擲”等身體訓練(亞里士多德,2010)。“骨骼必須具備適當?shù)慕Y構,四肢要有適當?shù)谋壤?,胸部要有適當?shù)膶挾龋P節(jié)要相當柔軟,肌肉要相當堅韌,才宜于奔跑、跳躍、攻擊、搏斗,不怕用勁,不怕疲勞?!保ǖぜ{,1981)384在古希臘,參與公共生活的男性普遍渴望擁有強壯之軀,甚至效仿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蘇格拉底雖然致力于精神接生術,但并未忽略身體層面的訓練。據(jù)同時代人回憶,成年后的他始終維持著旺盛的活力,常常于艱難時刻大顯身手。在這段時期,男性的美主要體現(xiàn)在具有旺盛的精力和生命力、行動果敢、力量十足、英姿颯爽且具有蔑視一切艱難困苦的精神。雖然不同階段的身體的美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排在首位的仍然是體格的強壯,“對于青年人來說,美就是擁有身體上的適宜,以便忍受奔跑時的努力和力量上的競爭,這意味著他看起來舒服,故而適應力量和速度競賽的全能運動員是最美的;就一個壯年男子而言,美就是適合戰(zhàn)時的努力,好看但具有令人生畏的外表;到了老年階段,美就是強壯到足以應付必要之事,遠離造成他人痛苦的畸形?!保ˋristotle,2004)18-19身體的強壯是需要力量作為承載的,力量也意味著可以從事任何艱難困苦的體力工作,力量顯然是屬于勞動者、運動員和軍人的美。到了近代發(fā)軔時期,“身體精力及其展現(xiàn)依舊是權力的標志,大人物常常具有強健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保◣鞝柕诩{,2013)175此后,對優(yōu)雅的倡導開始興起,但強調(diào)力量、健康、敏銳的身體美學原則依舊流行。

        先秦時期的中國美學也崇尚“大”。甲骨文中的美字“從羊,從大”(《說文,羊部》)。落實到身體層面,碩大是身體進入美學殿堂的前提。在《詩經(jīng)·邶風·簡兮》中,被贊頌的男性舞獅“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zhí)轡如組”,屬于詩人眼中的“雄武”。

        可以看出,中西方傳統(tǒng)身體文化都是以“健康而美麗”的身體形態(tài)為參照,“細瘦可能被視為營養(yǎng)不良、貧窮、感染疾病的標志,體重的增加會獲得肯定的評價,成為健康、財富、繁榮的征兆?!保℅rogan,2008)31體育健身對于當代人的重要作用,在于其作為塑造理想身體形態(tài)的重要方式以及作為身體健康維護的重要手段。我們的健康、美麗、強壯、年輕以及性感的身體正是通向生活中所有美好事物的金鑰匙,而上述這些都需要通過精心設計來達到。身體是一種看得見的自我,其外在表現(xiàn)深刻地影響到自我的感覺、自信心的程度。

        3.3 涉身機制:自由的全身心體驗與踐履

        審美活動是以人的現(xiàn)實生命活動為根基的,沒有人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的各種切身體驗和感受,審美體驗便難以發(fā)生。作為“身體化”審美活動的體育健身關注的是人的當下生存,將人自然的生命狀態(tài)盡情地釋放。與傳統(tǒng)美學比較,體育健身將人的各種感官充分調(diào)動起來,由體育健身所引起的審美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身心之學”,體育健身給予人的體驗,不僅是淺層次的愉悅與自由,更是全身心的體驗與踐履。

        體育健身是“以滿心歡喜的心態(tài)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審美與體育健身的本質(zhì)相通之處就是身體的自由體驗與生命的自由自在。即使在競技體育中,雖然與體育健身大有不同,后者是自由隨性的“生命釋放”與心甘情愿的“身體規(guī)訓”和“身體享樂”(趙歌,2016)。而前者雖然以挑戰(zhàn)人的體能或技能的極限為宗旨,某種程度上甚至帶有一些“功利”色彩,但是如果運動員們不深愛自己所從事的運動項目,不享受自己所從事的運動項目,不長年累月地堅持并為之奮斗,是不會取得任何優(yōu)異成績的。因此,任何活動或者是任何現(xiàn)象,只有以全身心投入的狀態(tài)出現(xiàn),以自由體驗的狀態(tài)出現(xiàn),并能夠給身心帶來極大愉悅的時候,才有可能成為美學觀照的對象。

        體育健身與傳統(tǒng)的審美形式不同(如藝術、自然和社會美),作為“身體化”審美活動的體育健身所呈現(xiàn)出的美不是靜態(tài)的和單向度的,而是一種活的生命的呈現(xiàn),不是有距離的凝視,而是“身-心”處于水乳交融的狀態(tài),是忘我的“在場”。正是由于這種全身心的體驗與踐履,全面地超越了傳統(tǒng)美學所局限的僅是“視-聽”的感官機制,因此,“自由的全身心體驗與踐履”就成為體育健身審美活動理論體系的一部分。

        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體育健身審美活動涉身體驗,可以概括為“暢”和“高峰體驗”。暢是指身體層面的酣暢淋漓,沒有阻礙的暢快。高峰體驗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他在調(diào)查大批成功人士時發(fā)現(xiàn),這些成功人士常常提及自己生命有過的不同尋常的心理反應,“感受到發(fā)自肺腑的超然、戰(zhàn)栗、滿足、欣快等等情緒體驗”,這些情緒體驗雖然短暫,但確是從未有過的歡愉與興奮,而且令人記憶深刻,猶如站在高山之巔的感覺,馬斯洛將此種現(xiàn)象命名為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高峰體驗的側(cè)重點在心理層面,有研究表明,從事體育健身者,其身體感受與幸福指數(shù)普遍高于不參與健身者,這也說明了體育健身對于生活品質(zhì)的意義。

        3.4 社會功能: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詳盡地描述了人的發(fā)展的基本內(nèi)涵,也完整確立了人的發(fā)展的價值取向,明確提出了“個人的獨創(chuàng)和自由的發(fā)展”“個人的全面發(fā)展”“自由的生活活動”“全面發(fā)展的個人”等概念,并多次提及人的“全面發(fā)展”和“自由發(fā)展”,并且認為人的發(fā)展應該是“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在他們的理解中,自由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是一種狀態(tài)的兩種表現(xiàn)。或者說,對于人的發(fā)展而言,全面意味著自由,自由才能全面。自由發(fā)展,即人的活動超越了生存的需要,徹底擺脫了分工的需要,不再為了謀生而生活,除了勞動之外,每個人可以在閑暇時間在某一個領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并展示自己的才華,通過審美的方式來使自己完善并將自己的“本質(zhì)力量”最大化。全面發(fā)展是自由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和表現(xiàn),在未來社會中,人們除了發(fā)展自己的智力和個性外,還應發(fā)展自己的體力和創(chuàng)造力,增強人的主體性,完善人格,滿足人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作為“身體化”審美活動的體育健身是為了“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而美學的社會功能也具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審美與體育健身都是以人在閑暇過程中的“自由體驗”為前提,兩者均是在擺脫了來自生存和物質(zhì)需求之后,將人的本真天性盡情釋放。作為“身-心”體驗的體育健身,以“無功利”的審美愉悅來完善人性,并通過“身-心”的自由體驗與踐履來豐富人性。

        人們在閑暇時間可以通過體育健身來釋放和滿足人性,并使人在徹底放松和身心自由的狀態(tài)下陶冶自我。體育健身的最終導向是審美,體育健身可以使人從繁華世界的“無止境的物質(zhì)欲望”和“科技文明導致的過度理性”的束縛中解脫?,F(xiàn)代文明中的體育健身充分體現(xiàn)了人的自我反思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充分體現(xiàn)了人需要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的發(fā)展過程。審美和體育健身作為人生存的最高狀態(tài),其本質(zhì)前提是生命的自由體驗,體育健身是實現(xiàn)身體審美的重要手段,而身體審美是體育健身的最終歸宿。席勒的“游戲說”正是以審美過程和自由體驗為前提,人只有在游戲中才能實現(xiàn)理性與感性的平衡,實現(xiàn)人的本真和自由狀態(tài),“只有當人游戲時,他才完全是人”(席勒, 1985)76。因此,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也只有在審美狀態(tài)下的體育健身才能完成“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3.5 應用價值:體驗經(jīng)濟

        體育健身首先是塑造身體美的活動,更是體驗性的身體活動。因此,體育健身必然將人的體驗、人們對身體美的需求與體育產(chǎn)業(yè)相連接,體育健身也將成為體育產(chǎn)業(yè)的重要載體。有身體美的塑造,就有對于體育健身的需求;有對于體育健身的需求,就會加大體育健身作為產(chǎn)業(yè)的生產(chǎn)、創(chuàng)造和傳播,其本身也將會成為目前乃至以后最重要的“體驗經(jīng)濟”②,其實質(zhì)就是體育的“美學經(jīng)濟”。

        以健身俱樂部為例,健身俱樂部與體驗經(jīng)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具體表現(xiàn)在:1)俱樂部會員參與體育健身(體驗)是為了達到身體(身體形態(tài)或者身體健康)的改善;2)俱樂部會員參與體育健身(體驗)可以獲得生理上的“高峰體驗”;3)俱樂部會員參與體育健身(體驗)可以獲得自我實現(xiàn);4)健身俱樂部與體驗經(jīng)濟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健身俱樂部能夠給消費者提供良好的健身環(huán)境并且讓消費者的身心得到徹底的放松。

        據(jù)美國市場調(diào)研機構IBIS World早前報告,中國在2004年,僅有1 434家商業(yè)健身房,年收入約5.82億美元,而在2012年分別增至5 749家和36.9億美元。此外,他們還在2016年的另一份報告中提到,中國市場規(guī)模將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長,并在2021年達到84.7億美元;英國獨立市場研究咨詢公司英敏特(Mintel)2017年統(tǒng)計顯示,76%的中國城市消費者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體育運動和健身的習慣,其中,男性更偏愛力量運動和戶外運動,而鍛煉身體柔韌度和改善體型的室內(nèi)運動深受女性的歡迎(陸雨聆,2018)。

        可以看出,伴隨著中國經(jīng)濟幾十年的迅猛發(fā)展,體育健身也愈發(fā)受到我國人民群眾的喜愛和追捧。從哲學的角度思考當前的健身熱潮,首先,這一現(xiàn)象符合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體育健身是人的更高級別的需求,屬于人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其次,依據(jù)邁克·費瑟斯通的“消費理論”,自消費社會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身體受到了格外的重視,健康與美的身體標準也必然成為人們的竭力追求(趙歌,2016),體育健身的重要價值不言而喻。眾所周知,在任何社會形態(tài)中,身體本身并不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只是由于消費社會的到來,人們發(fā)現(xiàn)了蘊藏在身體里的巨大消費潛力,從而引導人們對于身體進行大量的、戲劇化的投入,身體儼然成了消費社會里最為耀眼的商品。

        由于身體受到格外關注,因此,它被納入到消費目的和計劃當中,并且,由于媒介的推波助瀾,完美的身體形象已經(jīng)滲透到普通大眾的心中。因此,消費者被鼓勵對自己的身體進行精心照顧,市場上也出現(xiàn)了大量的有關體育健身、慢跑、健康食品等方面的書籍、健身講座、視頻以及適用于手機操作的各種健身App也應運而生。需要強調(diào)的是,在消費社會系統(tǒng)地、大規(guī)模地開發(fā)身體消費潛力的過程中,媒介的作用不容忽視,正是因為新興的媒介全方面地宣傳身體維護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鼓勵消費者對身體的健康和外表進行自我監(jiān)察和自我提高,才有希望全面實現(xiàn)身體的商品化,而體育健身被認為是最好的消費手段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健身熱潮就逐漸興起并迅猛發(fā)展。

        以體育健身作為綠色消費的重要手段,也就將人對美的需求真正地融入現(xiàn)實生活,實現(xiàn)體育的產(chǎn)業(yè)價值和人本價值,產(chǎn)業(yè)與體育的美學相結合,實現(xiàn)了體育健身作為文化產(chǎn)業(yè)的重要轉(zhuǎn)變,為“美學經(jīng)濟”帶來新的增長,也是美學經(jīng)濟的未來前景。體育健身作為具體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未來前景無限的產(chǎn)業(yè)類型也亟待人們?nèi)パa充完善,相關研究不應停留在思辨的理性論證中,實證的和量化的研究也需得到關注,有關體育健身與審美活動對于改善人的生活品質(zhì)的研究還需繼續(xù)深入,實現(xiàn)體育健身與體驗經(jīng)濟的順利銜接。

        無論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還是體驗經(jīng)濟,審美本身從來不拒絕功能,有時帶有功利色彩也很正常,只不過,體育健身的這種功能一方面是塑造健康又美麗的身體,另一方面又使人在自由愉悅狀態(tài)下獲得了有效應的良性目的和功利,是“無目的的合目的,無功利的合功利”(潘立勇,2017)102,以上這些都與康德的美學觀念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

        4 體育健身的審美特性

        4.1 感官超越視聽

        西方的有關人類的審美傳統(tǒng)基本尊崇一個事實:人們產(chǎn)生美感并進行審美判斷主要是依靠視覺和聽覺所完成的,這一理念的發(fā)起者和奠基人是柏拉圖,也是最早對美的本質(zhì)進行思考的哲學家。在與希庇阿斯的對話中,柏拉圖借用其老師蘇格拉底的思想提出了“視聽快感雖非美本身,卻可通達于美”(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1980)的著名論斷,基于此種理念,身體的其他感官的審美是不被考慮的。

        作為西方古典哲學和美學代表人物的康德,直接將“視聽”作為審美的感官要素??档抡J為,“只有作為感官的視覺和聽覺才能將身體的快樂感受表現(xiàn)出來,并可以讓人根據(jù)刺激物的質(zhì)料進行感覺判斷;只有視聽感官因為不直接與人產(chǎn)生利害關系,才有可能產(chǎn)生真正的鑒賞判斷,并作為形式的感性判斷”(康德,2002)79。因此,“經(jīng)驗性感性判斷”在《美的分析》一書中被康德徹底忽略,僅將“純粹的感性判斷”的視聽作為其審美思考的來源(朱璟,2015)。正是由于傳統(tǒng)美學將審美局限在“視聽”領域,因而,審美結果就帶有形式上的距離性,藝術品領域成了事實上幾乎唯一的“審美對象”。

        作為“身體化”審美活動的體育健身則是以全身心的踐履以及生命的自由體驗為其涉身機制,則“全身心的體驗與直接感知”成為其審美方式。作為“身體化”的審美活動的體育健身超越了傳統(tǒng)審美,將作為帶有距離性的觀賞活動,引入到全身心直接感知的體驗中去,這也正是體育健身對人的現(xiàn)實關懷。

        “我們不能從游戲之外認識游戲,游戲并非一種理性行為,……游戲的目的就是游戲本身”(托馬斯·古德爾 等,2000)238。因此,體育健身的指向與目的,就是體育健身本身,也存在于體育健身的人本身的感受之中。體育健身將人整個身體作為其感覺器官,運動時的高峰體驗,協(xié)調(diào)的肌肉線條,優(yōu)雅的動作姿態(tài)等都給人帶來無限的快感和生命的愉悅。

        4.2 功能超越欣賞

        傳統(tǒng)美學認為,唯有藝術具有審美的功能。這種藝術中心論帶來的負面作用直到現(xiàn)在還存在于很多人的認識中,這種疏離于生活本身的論斷,把美學變成了純粹的哲學式抽象思辨。而審美教育作為傳統(tǒng)美學的主要社會功能,更是將“藝術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唯一手段,藝術教育主要是提高藝術鑒賞力的教育形態(tài),這種思想觀點流傳至今。即使是作為審美教育鼻祖的席勒,也認為作為審美教育主要手段的游戲仍然游離在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之間,其本質(zhì)仍然基于視聽的感官范圍之內(nèi)。

        傳統(tǒng)的審美教育專注于視聽感官的作用而忽視了人“身-心”的體驗。體育健身作為人們在閑暇時間的“身-心”體驗活動,使人收獲的不僅是健康又美麗的身體形態(tài),更使人體驗到身體規(guī)訓與身體享樂之間帶來的人生平衡。作為“身體化”審美活動的體育健身,對于人生的意義不僅在于欣賞塑造身體本身,更重要的是介入,其本質(zhì)是生活的歷練和生命的完滿。也正如朱熹寫給友人的“蓋觀于外者,雖足以識其崇高鉅麗之為美,熟若入于其中者,能使真為我有,而有可以深察其層累結構之所由哉?”(答林正夫,2007)。因此,在審美活動中,如果沒有真正地踐行到美的實處,便無法真正做到知美與審美。

        當今時代,審美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體育健身正是需要人們?nèi)ンw驗和踐行的。體育健身不僅是精神上的自我陶醉,更是身體上的修煉,真正地發(fā)揮了端正人生活方式和改善人生存境界的人文社會功能,真正做到了對人的“身-心”關懷。更為重要的是,體育健身的美學價值影響程度不可小覷,在當今消費社會,體育健身活動及其載體已經(jīng)完全介入到人的經(jīng)濟生活,傳統(tǒng)美學在經(jīng)濟價值層面已經(jīng)遠遠弱于由體育健身所帶來的“美學經(jīng)濟”。

        5 體育健身與人的“生活品質(zhì)”的思考

        如果說生活品質(zhì)是“生活質(zhì)量”與“生活品位”兩詞的合成,那么就要先對它們分別進行解釋。生活質(zhì)量是一個源自西方的概念,英文為quality of life,或譯為生活素質(zhì)、生命質(zhì)量、生存質(zhì)量等。這一概念曾先后用以描述福利的非經(jīng)濟方面、精神健康和幸福、生活幸福的總體感覺等。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角度看,它至少有3種理解維度:社會學的(與一系列規(guī)范的宗教、哲學和社會理念密切相關),經(jīng)濟學的(與經(jīng)濟人的選擇與偏好有關)以及主觀感受的(與個體對于生活快樂的主觀評價相關)(中國經(jīng)濟試驗研究院,2013)。從近幾年使用趨勢看,健康狀況、主觀幸福感、自我實現(xiàn)等術語成為解釋生活質(zhì)量的關鍵詞,反映出人們越來越把對生活質(zhì)量的追求建立在一種主觀體驗的基礎上。

        生活品位是用于反映生活能力的一個概念?!捌肺丁币辉~的英文是taste,它的意涵經(jīng)歷了從身體(感覺、觸摸)到隱喻(辨識力、鑒賞力)的變化。英國學者雷蒙·威廉斯(2005)將它視為一個“抽象化”概念,“通過字母的大寫將‘人的才能’化約為一個普遍的優(yōu)雅特質(zhì)……遠離了主動的身體意涵,轉(zhuǎn)化為與某些習慣或規(guī)范的獲得有關。而現(xiàn)在該詞不能夠與消費者分開來談,都與運用與展現(xiàn)其鑒賞力的假設有關”。在中文里,品味一詞多與審美關聯(lián),稱為審美品味、審美趣味或?qū)徝狼槿ぃ笆侨藢ψ匀幻?、社會美、藝術美的審美情趣、愛好、態(tài)度和習慣,是人的思想、理想、情感、性格、氣質(zhì)、能力在審美上的表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情操、品味、文化層次、精神修養(yǎng)”(羅曉明,2006)335。把品味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就具有了作為某種生活標準或行為準則的指向,它的核心目標仍在于滿足人的需求水平,提高人的生活層次。因此,生活品位具有美學與道德的雙重意味。

        生活質(zhì)量以及生活品位都是具有綜合性的概念,都著重反映人的生活水平、層次,而將兩者合并而成的生活品質(zhì),無疑更具包容性,更能全面反映人的生活狀況及問題。

        體育健身作為“身體化”的審美活動,從生理層面上,讓健身者體形更加健美,提高了健身者的運動能力、身體機能、健康水平等;從心理層面上,通過體育鍛煉,使人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后心理和大腦得到平衡恢復,讓人心情愉悅,神清氣爽,感受到生活的價值和樂趣,進一步激發(fā)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绑w育運動可以成為緊張的生活和疾病之間的緩沖。”(杰弗瑞·戈比,2000)338體育健身就是人們在擺脫自然必然性和外在壓力之后的一種自由生活,是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zhì)需要基礎上追求“身體-精神”的實踐活動。體育健身通過特有的方式影響著人的體魄、精神和心理,對于現(xiàn)代人發(fā)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認同自我和實現(xiàn)自我有著重要價值,對于人的健康狀況、主觀幸福感、自我實現(xiàn)等起著重要作用。體育健身對于人們良好生活品質(zhì)的達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6 體育健身的哲學闡釋對于中國體育產(chǎn)業(yè)的啟示

        根據(jù)前文對體育健身的哲學維度與審美特性的分析,體育健身消費屬于體驗型消費,有的研究者也將其稱為參與型消費。按照體育健身消費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體驗型消費可以更好地帶動體育服務型消費(技術培訓、健身指導及健康咨詢等)和體育實物型消費(服裝、運動鞋及其他配飾等)。

        現(xiàn)階段,我國體育服務型消費與體育實物型消費比例極不協(xié)調(diào),產(chǎn)業(yè)結構不夠穩(wěn)定,我國體育產(chǎn)業(yè)還沒有進入成長階段的高漲期,需要進行體育產(chǎn)業(yè)轉(zhuǎn)移。從根本上來說,只有實現(xiàn)體育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體育產(chǎn)業(yè)結構的合理化,才能推動體育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也就是說,唯有體育產(chǎn)業(yè)結構滿足體育消費結構的發(fā)展模式,才能最終促進體育經(jīng)濟的增長。但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前提是體育產(chǎn)品在結構上要滿足社會對于體育的需求,從而滿足整個體育消費結構的要求,同時,實現(xiàn)空間結構上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人的消費決定了體育生產(chǎn),而體育產(chǎn)業(yè)成長和體育經(jīng)濟增長均受制于人的體育消費結構。從這個意義講,體育消費結構的特點和發(fā)展方向決定著體育產(chǎn)業(yè)結構的特點和方向,體育產(chǎn)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注定是體育產(chǎn)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

        以體育健身場館的經(jīng)營為例,根據(jù)央視財經(jīng)(CCTV2)《經(jīng)濟信息聯(lián)播》2018年7月26日報道,傳統(tǒng)的健身房正逐漸轉(zhuǎn)型為“小而美”的專業(yè)模式。一方面,傳統(tǒng)健身房的生存不容樂觀;另一方面,全民健身從國家層面愈發(fā)受到重視,新的增長點也不斷擴張,央視財經(jīng)預測,到2020年,用于體育消費的資金將達到1.5萬億元的超級規(guī)模。如何切這塊巨大的“蛋糕”,從體育產(chǎn)業(yè)經(jīng)營的角度無疑是值得深思的。這幾年,隨著新零售概念的出現(xiàn),新的健身房經(jīng)營模式不斷形成。傳統(tǒng)健身房的經(jīng)營面積基本上都在 2 000 m2以上,而如今為了讓客戶更好地體驗,“小而美”的專業(yè)健身工作室經(jīng)營面積大都控制在500~1 000 m2左右,并且按照功能定位劃分為幾個不同的區(qū)域。雖然面積和規(guī)模變小了,但市場定位卻更加精準和清晰了。比如,Mamalia Fitness Studio是國內(nèi)第一家專業(yè)媽媽健身工作室(國內(nèi)首家專業(yè)的孕期運動、產(chǎn)后恢復健身工作室),其創(chuàng)始人蒲筱婉在近10年的媽媽訓練中發(fā)現(xiàn),當媽媽們堅持運動后,隨著健康狀況不斷提升、身心狀態(tài)越來越好,整個家庭都在受益。

        體育產(chǎn)業(yè)是一個典型的最終需求型產(chǎn)業(yè)(魏農(nóng)建等, 2010)。2016年,中國體育產(chǎn)業(yè)總產(chǎn)值為1.9萬億元,增加值為6 475億元,占同期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GDP)的比重為0.9%,而2010年美國的體育產(chǎn)業(yè)總產(chǎn)值為4 140億美元,占同期GDP比重3%(許正勇,2015)。我國體育產(chǎn)業(yè)起步較晚,發(fā)展不充分,與美國等相比差距依然還較巨大。但值得高興的是,隨著國家層面提出的“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2016年,我國體育產(chǎn)業(yè)中的“體育健身休閑活動”的總支出為368.6億元,相比增加172.9億元,總產(chǎn)出和增加值名義增速③均超過30%,反映了健康中國理念的普及,群眾體育的蓬勃發(fā)展(國家統(tǒng)計局,2018)。總體來說,相比美國超過17%的健身人口,中國不足1%的健身滲透率依然很?。f玥,2018),中國體育產(chǎn)業(yè)(尤其是體育健身產(chǎn)業(yè))具有非常好的市場前景,符合市場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展?jié)摿薮?。因此,力求對中國體育健身市場的“精準”開發(fā)從而引導大眾對體育健身消費的投入,最終促進中國體育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不僅是一個經(jīng)濟問題,更是帶有社會進步意義的戰(zhàn)略性問題,這些都需要中國的體育產(chǎn)業(yè)從業(yè)者、管理者乃至政策制定者進行深入思考。

        7 結語

        西方形而上學對人的定義是“人是理性的動物”,在這個定義中,人的動物性的身體蕩然無存,這種理念和定義幾乎支撐著整個西方歷史。從17世紀開始,如何獲得知識慢慢占據(jù)了西方哲學的研究中心,雖然身體逐漸走出了理性(柏拉圖的“智慧的存在”)和宗教信仰的禁錮,但卻沒有獲得徹底的解放。人們普遍認為獲取知識的途徑不是靠身體,而是靠心靈、意識以及具有推算意識的內(nèi)心世界。相對于能夠揭開知識真相的心靈,身體總是顯得那么無所適從,其結果是“對于知識的認知,一方的進步似乎事實上必陷另一方退步”(呂西安-列維·布留爾,1995)449。這種情景其實質(zhì)是對肉體和大腦、知識和勞動、智慧和健康、身體的能力以及認知和實踐統(tǒng)一性的無知,也是對“身體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的漠視。典型例證,就是推崇奧林匹克精神的希臘人是一直擁有健康的身體和深邃的智慧。原因就是,至少從恩培多克勒開始,就關注身體的整體性認知能力,“你要用各種官能去觀察,看看每一件事物用什么方式才是明白的;不要以為視覺比聽覺更為可靠,也不要以為轟鳴的聽覺比清晰的味覺更高,也不要低估其余各種感官的可靠性”,為此,他總結道:“人的知識隨身體的改變而改變,人的智慧因身體滋養(yǎng)而日增?!麄兊捏w質(zhì)怎樣改變,心靈中的思想也發(fā)生怎樣的改變。” (汪子嵩,1997)可以看出,我們很多知識與智慧的增長其實源自于我們身體對事物的整體認知。因此,絕不能低估身體感知的重要作用。

        美國學者舒斯特曼在梅洛-龐蒂的身體思想基礎上,充分強調(diào)身體的感知功能,并認為身體感知的目的意象性和主體性不容小覷,作為審美和感知的中心其實質(zhì)就是身體。美,就是作為審美主體的身體在經(jīng)歷一系列的刺激下,經(jīng)由各種器官感受到的或者產(chǎn)生的諸如陶醉、愉悅、輕松、快樂、興奮以及舒服之感,這種體驗也會伴隨著其他類型的沖動與興奮(如心猿意馬、熱辣等),以上這些都是作為審美主體的身體產(chǎn)生的美感。

        自近代工業(yè)革命以來,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目前“微”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zhì)生活的充沛不但沒有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反而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傷害,使人的“身-心”處于極度的“異化”之中。體育與審美是人們追求身體康健與精神愉悅的最佳體驗方式,要引導人們以積極的姿態(tài)擁抱宇宙賜給人類的最后一件禮物——體育,通過體育與審美的互動,努力地解決現(xiàn)代人生存的困境,并最終實現(xiàn)人的真正自由。

        埃德蒙德·胡塞爾,2002.生活世界現(xiàn)象學[M].倪梁康,張廷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1980.西方美學家論美和快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

        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編譯,1982.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

        布萊恩·特納,2000.身體與社會[M].馬海良,趙國新,譯.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

        答林正夫,2007.文集卷38[M].北京:商務印書館.

        丹納,1981.藝術哲學[M].傅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國家統(tǒng)計局,2018.2016年國家體育產(chǎn)業(yè)總規(guī)模與增加值數(shù)據(jù)公告[EB/OL].[2018-01-13]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1/t20180113_1573014.html.

        霍華德·加德納,2016.智能的結構[M].沈致隆,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杰弗瑞·戈比,2000.你生命中的休閑[M].康箏,田松,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康德,2002.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雷蒙·威廉斯,2005.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M].劉建基,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

        勒內(nèi).笛卡爾,2016.第一哲學沉思集[M].吳崇慶,譯.北京:臺海出版社.

        理查德·舒斯特曼,2002.哲學實踐[M].彭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理查德·舒斯特曼,2007.生活即審美——審美經(jīng)驗和生活藝術[M].彭鋒,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理查德·舒斯特曼,2011.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M].程相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陸雨聆,2018.美媒:“六塊腹肌”正成為中國女性熱衷的新飾品[EB/OL].[2018-05-31] http://news.ifeng.com/a/20180531/58521944_0.shtml.

        羅伯特·奧迪,1999.劍橋哲學辭典[M].林正弘,譯.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羅曉明,2006.大思想:人格本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呂西安-列維·布留爾,1995.原始思維[M].丁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莫里斯·梅洛-龐蒂,2001.知覺現(xiàn)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歐陽燦燦,2013.身體化的自我:消費社會的“自戀”人格[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4(6):63-67.

        潘立勇,2005.審美與休閑——自在生命的自由體驗[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35(6):5-10.

        潘立勇,2017.休閑文化與美學建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讓·雅克·庫爾第納,2013身體的歷史[M].孫圣英,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托馬斯·古德爾,杰弗瑞·戈比,2000.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M].成素梅,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汪子嵩,1997.希臘哲學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韋玥,2018.萬億市場前景下如何“變身”[N].重慶商報,2018-8-17(03).

        沃爾夫?qū)ろf爾施,2002.重構美學[M].陸揚,張巖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肖恩·斯威尼,伊恩·霍德,2006.身體[M].賈俐,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許正勇,2015.美國體育產(chǎn)業(yè)的結構及其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159(9):153-157.

        亞里士多德,2003.尼各馬科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亞里士多德,2010.雅典政治[M].日知,力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姚文放,2008.“審美”概念的分析[J].求是學刊:35(1):100.

        約翰·克·弗·席勒,1985.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玉能,陸揚,張德興,等,1999.西方美學史-第五卷十九世紀美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趙歌,2016.身體與體育健身現(xiàn)象的文化哲學研究——基于邁克·費瑟斯通消費理論[J].體育科學:36(11):19-30.

        中國經(jīng)濟試驗研究院,2013.中國城市生活質(zhì)量報告2012:高生活成本拖累城市生活質(zhì)量滿意度提高[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朱璟,2015.休閑美學的身體感官機制[J].社會科學輯刊,36(2).

        ARNOLD BERLEANT,2004.Re-thinking Aesthetics:Rogue Essays on Aesthetics and the Arts[M].Aldershot: Ashgate, Chapter6.

        ARISTOTLE,2004.Rhetoric[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

        MIKE FEATHERSTONE,1991.The body in Consumer Society[M].London:Sage.

        RICHARD SHUSTERMAN,2000.Performing live:aesthetic alternate-ves for the ends of art[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 SHUSTERMAN,2008.Body Consciousness:A philosophy of mindfulness and somaesthetics[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RAH GROGAN,2008.Body image[M].London&New York:Roout-eledge.

        ① Logocentrism,希臘哲學概念,含有“理性”的含義,西方形而上學的哲學觀,追求世界的理性秩序。

        ②美國經(jīng)濟學家托夫勒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體驗”的概念,“體驗”意味著讓消費者親自感受并留下美好的印象,此后“體驗經(jīng)濟”與“體驗產(chǎn)業(yè)”便逐漸蓬勃發(fā)展起來。

        ③按照經(jīng)濟學的理論,名義增速是沒有剔除通貨膨脹率的增速,因此不代表經(jīng)濟增長的實際水平。

        Physical Fitness:AStudy of Cultural Philosophy as a "Body-oriented" Aesthetic Activity—Based on Body Thought of Merleau-Ponty and RichardSchusterman

        ZHAO Ge

        According to Merleau-Ponty and Richard Schusterman's body thought,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and philosophical dimension of "physical fitness", a very popular body culture in today's society, are profoundly revealed. Firstly,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1) Physical fitness takes the body as the aesthetic object; 2) Physical fitness takes the body as the aesthetic subject; 3) Physical fitness is an aesthetic activity of "body-oriented". Secondly, Physical fitness asa "body-oriented" aesthetic activity, the basic theoretical elements of philosophy are as follows: 1) Its philosophical basis is "the direct experience of life satisfaction; 2) The object of care is the "healthy and beautiful" body form; 3) Its body involvement mechanism is "free whole-body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4) Its social function is to "promote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5) Its application value is "experience economy".As a "body-oriented" aesthetic activity, physical fitness has the following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1) Senses beyond vision and hearing; 2) Function beyond appreciation. Fourthly,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at physical fitness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achieving people's good "quality of life". Finally, the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has the following enlightenmen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physical fitness consumption belongs to "experiential consumption", Physical fitness consumption is not only a healthy project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physical quality, but also an economic project to meet people's pursuit of fashion and beauty, personality and self-identity in the era of "experience". Therefore, strive to "accurat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fitness market, so as to guide the public spending on sports fitness consumption, ultimat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 it is more than just an economic problem, but also the strategic issues of social progress significance, all these require the Chinese sports industry practitioners, managers and even policy makers to think deeply.

        physical fitness; body-oriented; aesthetic activities; cultural philosophy; sports industry

        1000-677X(2019)01-0085-13

        10.16469/j.css.201901011

        2018-06-14;

        2019-01-05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10600-310422112)

        趙歌(1973-),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哲學、美學及體育文化學,E-mail:zhaoge0110@bnu.edu.cn。

        G80-05

        A

        猜你喜歡
        舒斯特身體體育
        人為什么會打哈欠
        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
        甘肅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十字路口的西蒙與舒斯特
        出版人(2020年10期)2020-10-26 06:26:42
        舒斯特曼的實用主義美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的關聯(lián)與呼應
        經(jīng)驗與語言
        ——以羅蒂和舒斯特曼為中心對實用主義美學的一個考察*
        思想與文化(2018年2期)2018-04-01 21:55:42
        我de身體
        2016體育年
        我們的身體
        大灰狼(2016年9期)2016-10-13 11:15:26
        我們的“體育夢”
        身體力“形”
        健康女性(2016年2期)2016-03-11 09:39:54
        a级毛片免费完整视频| 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二区| 无码成人AV在线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麻豆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av麻豆一区| 中文有码人妻字幕在线| 国产太嫩了在线观看| 久久99热久久99精品| 亚洲色欲久久久久综合网| 五月婷婷激情六月| 精品久久亚洲一级α| 国产毛片A啊久久久久| 青青草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av一级二级三级|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视频 | 手机在线看片|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性色av| 少妇被猛男粗大的猛进出|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色成人 |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国产一女三男3p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福利美女小视频| 男女发生关系视频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夜夜久久| av免费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天码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中国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免费|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人妻中文字幕| 漂亮人妻出轨中文字幕| 欧美激情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 精品亚洲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黑丝美腿美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