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河南洛陽 471000)
糖尿病指的就是臨床中十分普遍的病癥,現(xiàn)階段,在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步凸顯,使得這一病癥的患病率逐步增多,而糖尿病足就是糖尿病十分普遍的病癥,這類患者大多會在其足部、下肢等相關位置中產生疼痛感、潰瘍等,較重的患者還會引發(fā)殘疾或是死亡[1]。在臨床中,對于糖尿病足患者來說,大多運用介入治療對其實施治療,比如,運用支架或是內球囊等對血管加以再通,以增強總再通率,而在介入治療結束后,開展圍手術期護理對于保障預后來說十分關鍵[2]。該文以2015年12月—2019年3月為研究時段,主要就對比與分析了圍手術期護理與常規(guī)護理對于血管外科糖尿病足介入治療患者的作用與效果,并將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選出該院采用常規(guī)護理的51例血管外科糖尿病足介入治療患者,將其作為A組,另選出在此基礎之上采用圍手術期護理的51例血管外科糖尿病足介入治療患者,將其作為B組。此次試驗研究通過了醫(yī)院中倫理委員會的核實及批準;所有患者與其親屬都全方位把握了此次試驗研究的內容,并簽訂了“知情同意書”。A組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13例;其年齡在 59~82歲,年齡均值(70.00±11.61)歲。 B 組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2例;其年齡在60~83歲,年齡均值(71.00±12.49)歲。對比兩組各項臨床資料,其結果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深入研究。
1.2.1 A組 A組:對患者施予常規(guī)的護理:定期監(jiān)測患者各身體情況與生命體征,告訴患者手術所需注重的各事項、手術進程等,對患者就其所產生的焦躁感、懼怕感等施予心理方面的開導,引導患者產生對抗病癥的資自信心。
1.2.2 B組 B組:對患者施予圍手術期護理,具體如下。
(1)在術前的各項護理。在實施手術以前,醫(yī)護人員應全方位把握患者的病情,并記錄下其各類信息,引導其知曉住院條件與環(huán)境,定期監(jiān)測其各身體情況與生命體征,對其制訂出更具針對性的護理規(guī)劃,并嚴謹進行操作。糖尿病足患者在患病后,其大多會產生焦躁、懼怕等各類負性心理,對護理、治療相關的工作帶來影響;同時,因為住院所需花費、社會方面的支持對患者帶來的壓力,使得患者較易產生程度不一的負性心理。為此,醫(yī)護人員應誠懇且細心地對患者施予科學的護理,并對其各類負性心理實施開導,保障其情緒更為平穩(wěn),比如,可以給患者解釋病癥有關的知識,促進其能夠更為主動地配合各項護理與治療;此外,還應給患者就各類新興的治療技術加以解釋,提升其對抗病癥的自信心,激勵并撫慰患者,告訴其維持良好心態(tài)對于預后的關鍵性。醫(yī)護人員應輔助患者科學地控制其血糖,并告訴患者多吃飽含維生素且少糖、少油的食品,細致地實施術前的各項準備,告訴患者在開展手術以前應多休息,并運用抗生素等相關藥品開展試敏,監(jiān)測患者產生過敏反應與否,并告訴其術前所需注重的各事項。
(2)在術中的各項護理。醫(yī)護人員應協(xié)同麻醉醫(yī)生一同開展硬膜外麻醉,并協(xié)同醫(yī)生一同對患者施予介入治療,注重對患者心率、血壓、呼吸等各類生命體征加以檢測,并對其血糖產生的轉變嚴謹?shù)貙嵤z測,適量地進行輸液,防范產生低血糖。
(3)在術后的各項護理。醫(yī)護人員應告訴患者多喝水,提升每天排尿總量,在處于平臥位之下進行休息期間,要伸直患肢,在對患者實施輸液期間,應運用生理鹽水,并對其各身體情況與生命體征等加以監(jiān)測,同時,監(jiān)測其切口產生出血與否,告訴患者盡力開展各被動運動,增強對下肢所具有的伸屈幅度加以控制,防范使得引流管產生脫落、松動等,對患者定時換置無菌敷料,并開展出院方面的引導,告訴其嚴禁煙酒,并改正各類不夠健康的進食方法與習慣,注重對足部、下肢開展保暖,防范產生不良意外,比如,燒灼傷或是燙傷等,引導患者怎樣標準地對血糖進行監(jiān)測,并告訴其遵照醫(yī)囑實施用藥,產生更為健康的進食、運動方法與習慣,有氧運動應讓患者能夠耐受,告訴患者遵照醫(yī)囑定時回院開展復診,患者在出院后,定期對其開展電話回訪,引導患者準確進行服藥,并告訴其自主進行護理所需注重的各事項,對患者給予的各類問題細心加以答復。
1.3.1 總體滿意率 估計對比兩組患者在護理后其總體滿意率,分數(shù)總共100分,十分滿意:總分即為90~100分,滿意:總分即為60~89分,不滿意:總分即為0~59分;總體滿意率即為十分滿意率、滿意率相加而得到的總和。
1.3.2 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 估計對比兩組患者在護理后其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在這其中,并發(fā)癥主要就包括了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性腦血管病、糖尿病腎病。
1.3.3 生活質量評分 估計對比兩組患者在護理后其生活質量評分,借助生活質量量表(QOL),在這其中,主要就包括了情緒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分數(shù)總共100分,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例關系。
將該研究所收集的數(shù)據錄入到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中,并對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代表,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B組在護理后其生活質量評分優(yōu)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評分[(±s),分]
表1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評分[(±s),分]
組別 情緒功能 角色功能 認知功能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B 組(n=51)A 組(n=51)73.62±2.51 65.49±2.17 74.68±2.65 66.93±3.52 77.95±2.83 67.93±3.58 75.95±2.84 74.93±2.17 79.96±5.61 69.56±3.28
B組在護理后其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即為5.88%,低于A組即為29.4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
B組在護理后其總體滿意率即為98.04%,高于A組即為 82.3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比較兩組總體滿意率
現(xiàn)階段,在我國,糖尿病十分普遍,而糖尿病足就是糖尿病十分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患者的下肢與足部大多會產生疼痛感、壞疽等,對其平日的生活帶來了許多影響[3]。臨床中在對糖尿病足患者開展治療期間,困難程度較高,大多借助介入治療輔助控制病情所產生的進展。而糖尿病足患者在血管病變的早期中,會牽連到其膝下血管,引發(fā)長段閉塞性病變,大多患者對于手術所具有的耐受程度較弱,而對其開展介入治療,能夠促進其下肢供血不足最大限度地得到改善,以減緩截肢時間,并減少總截肢率,保障預后[4]。有研究人員指出了,在對糖尿病足介入治療患者開展常規(guī)的護理后,治療最后的效果不夠理想,所以,臨床中大多會運用圍手術期護理,圍手術期護理近幾年在臨床中得到了十分普遍的運用,因為其在手術的整個過程中都對患者施予十分良好的護理,極大地提升了患者對于手術所具有的耐受程度。在開展手術以前,醫(yī)護人員要對患者肝腎功能等加以評定,并對其實施補液;在開展手術期間,醫(yī)護人員要隨時檢測患者各身體情況與生命體征;在手術結束后,醫(yī)護人員要記錄下患者X線的相關情況與其病情產生的轉變,嚴謹遵照無菌操作,科學地開展護理,以輔助患者維持更為平穩(wěn)的情緒,提升其對于治療的主動性,輔助患者準確且標準地對其血糖加以檢測,并知曉所需注重的各事項,在保障預后的同時,促進其盡早得到康復[5]。
該研究的結果提示了以下的結論,B組患者在運用圍手術期護理后,其總體滿意率、生活質量評分、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都優(yōu)于運用常規(guī)護理的A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血管外科糖尿病足介入治療患者來說,在運用圍手術期護理后,能夠促進其護理最后的效果與質量最大限度地得到提升,同時,還可以減少各類并發(fā)癥的產生,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