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莉
(費縣東蒙鎮(zhèn)衛(wèi)生院,山東臨沂 273421)
骨折指扭傷或摔倒等間接暴力或沖撞打擊牙砸等直接暴力造成骨結構斷裂或位移的情況,而下肢作為人體最為重要的承重部位,其骨折發(fā)生率相對較高。由此可見,下肢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1-2]。目前臨床治療下肢骨折以手術治療為主要方法,以外固定手術及內固定手術最為常見。同時,肢體腫脹是機體正常的應激反應,普遍與靜脈回流障礙、活動受限及周圍組織受損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屬于骨折手術后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鑒于此,該文以2016年6月—2018年7月為研究時段,重點探究護理干預在下肢骨折患者術后腫脹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將2016年6月—2017年6月進入該院骨科手術治療實行常規(guī)護理的57例下肢骨折患者劃分為對照組組,將2017年7月—2018年7月進入該院骨科手術治療實行個體化護理干預的57例下肢骨折患者劃分為觀察組。其中,對照組57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35:22,平均年齡為(41.7±6.5)歲;觀察組 57 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36:21,平均年齡為(41.8±6.4)歲。結合以上具體資料發(fā)現,所有納入對比的患者各項基本信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例如:年齡及性別等,換而言之所有患者具備對比的研究價值,并且該次研究明確要求所有患者及其家屬提前閱讀簽署實驗同意書,以了解實驗內容及明確實驗流程為前提條件,該實驗得到當地倫理協會的審核同意。
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實行個體化護理干預,即:(1)護理人員結合患者受教育程度選擇相應的健康宣教模式,盡可能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肢體腫脹的原因及危害,側重于講解術后注意事項等方面知識,大大提高患者對于肢體腫脹的認知程度,有助于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及肢體疼痛干,大大提高其治療依從性;(2)護理人員定期或不定期使用皮尺測量記錄患者患肢與健肢間周徑差值,用于評估患者腫脹程度,仔細詢問患者是否出現疼痛感,觀察患側肢體皮膚顏色、溫度、靜脈血流充盈情況及腫脹程度;(3)護理人員于術后使用古彈力繃帶及無菌敷料加壓包扎患側肢體,避免手術傷口出現滲血情況,以患側肢體有壓迫感且不影響遠端血運為最佳,切忌包扎過緊且持續(xù)包扎3 d后密切觀察患側肢體的遠端血運情況;(4)護理人員通過墊高氣墊、軟墊及使用繃帶懸吊等方法抬高患側肢體20°~30°,有利于患側肢體血液快速回流,并且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扣背更換體位,預防部分關節(jié)及皮膚長期受壓,大大降低壓瘡總體發(fā)生率。
皮膚狀況良好且無任何腫脹情況為0度腫脹、皮膚輕微腫脹且出現皮紋為Ⅰ度腫脹、皮膚緊繃且皮膚溫度略高于正常皮膚無任何皮紋為Ⅱ度腫脹、皮膚緊繃且合并出現張力性水泡為Ⅲ度腫脹[3-4]。同時,分別向2組患者發(fā)放VAS評分量表、FMA評分量表及護理滿意評分量表評估其疼痛程度、肢體功能恢復程度及護理滿意度,并且記錄腫脹癥狀的消失時間。
該實驗選擇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收集及數據處理,將百分率視為計數資料的表現形式且選擇χ2為檢驗標準進行研究,將(±s)視為計量資料的表現形式且選擇t為檢驗標準進行研究,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0度腫脹42例、Ⅰ度腫脹7例、Ⅱ度腫脹5例、Ⅲ度腫脹3例;觀察組0度腫脹51例、Ⅰ度腫脹5例、Ⅱ度腫脹1例、Ⅲ度腫脹0例。對比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對照組與觀察組0度腫脹、Ⅰ度腫脹、Ⅱ度腫脹及Ⅲ度腫脹各項指標相比差異明顯,2組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比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對照組與觀察組VAS評分、FMA評分、護理滿意評分及腫脹消失時間各項指標相比差異明顯,2組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組別VAS評分(分)FMA評分(分)護理滿意評分(分)腫脹消失時間(d)對照組(n=57)觀察組(n=57)t值P值2.85±0.61 1.83±0.42 5.698<0.05 74.06±8.32 88.15±8.53 7.493<0.05 8.05±0.78 9.16±1.77 6.327<0.05 4.62±0.65 6.82±1.28 7.137<0.05
近年來,受社會老齡化及建筑行業(yè)交通行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影響,骨折發(fā)生率呈逐年遞增趨勢,以下肢骨折最為常見,得到臨床層面的高度關注。肢體腫脹作為下肢骨折術后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生原因與血腫、體液回流障礙、血漿膠體滲透壓力下降及包扎固定不當等多方面因素間存在著密切聯系[5-6]。同時,不及時消除肢體腫脹不止大大增加患者痛苦,更可能壓迫患者神經血管阻礙其遠端血供,嚴重延緩傷口骨折的愈合速度,甚至可能引發(fā)組織壞死感染。如何預防消除骨折術后患側肢體腫脹,是護理人員所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與常規(guī)護理模式相比,個體化護理干預秉持以人為本的工作原則,著重強調向患者普及術后肢體腫脹的原因及預防方法,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大大提高其治療依從性。
綜上所述,下肢骨折患者實行個體化護理干預能明顯改善術后肢體腫脹程度,減輕術后疼痛感,大大提高護理滿意度,有利于術后肢體康復;因此,值得在臨床護理領域中使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