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江
[摘要]水晶雕刻的題材豐富,從日常生活的飾品、器皿,到花鳥魚蟲、人物形象等。其中,水晶佛像,講究人物五官、肢體尺寸比例合于規(guī)制,飾品、坐騎、底座也各有講究,其中的宗教意義也需要雕刻者刻畫傳達。
[關? 鍵? 詞]水晶;雕刻;佛像;工匠
水晶佛造像無論是受佛學者修行參拜,還是為普通人家?guī)砑樵⒁?,都很有裨益?水晶有“水精”之稱,這一別稱,最早見于佛書《具光明定意經》??梢?,水晶與宗教,也頗有淵源。以水晶為原石雕刻佛像,水晶的冰清玉潔與佛像的寶相莊嚴很好融合,具有很好的禮佛與觀賞價值。雕刻水晶佛像表現(xiàn)得不僅是雕刻工匠的雕刻技術、繪畫功底,還有對于佛學的理解和感悟。
一、水晶與佛學的淵源
水晶,又名水玉、水精、水碧,是一種稀有礦物,當含有微量元素,或經微量元素輻照時,會呈現(xiàn)粉色、紫色、黃色、茶色。此外,包裹體水晶,如發(fā)晶、綠幽靈、紅兔毛等,被譽為“寶石級的觀賞石”。水晶作為天然寶石的同時,又被賦予了人文宗教意義。水晶在中國的古老文化中,備受文人推崇,嚴維有詩:“無瑕勝玉美,至潔過冰清”。在佛教中,水晶作為七種珍寶引之一,被尊崇為菩薩石頭。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深遠的影響,從敦煌莫高窟的佛像壁畫,到南海海上觀音像。
天然水晶瑩如水,堅如玉,有特殊的磁場。佛家人認為,水晶的特質,對于人的修行有很大的裨益,是理想的修身修心的法器。佛書《具光明定意經》有言:“其所行道,色如水精”, 佛家修行的道理,如同水晶般純凈剔透。以水晶為原石雕刻的佛像,是人們精神上的寄托,給人純凈脫俗之感,使人受到心靈的慰藉與洗禮,也傾注了人們對于生活的美好祝愿。
二、水晶佛造像雕刻的特點
水晶佛造像,是佛像的寶相莊嚴,人類的宗教文化,與水晶的晶瑩剔透,自然的鬼斧神工之間的巧妙結合。筆者從1996年開始研究水晶佛造像,二十余年中,將雕刻水晶佛造像作為自己人生的修行與感悟,通過雕刻,表達自己對于生活的理解,對于佛學文化的理解。
天然水晶千姿百態(tài),適合創(chuàng)作佛像的水晶原石可遇而不可求,雕刻工匠以刀代筆,描繪佛像的莊嚴與慈祥。在雕刻時,定造型這一過程十分重要,也極考驗雕刻者技藝,雕刻者精雕細琢,賦予水晶的不只是形,還有神和情。這不僅需要雕刻者有嫻熟的雕刻技術和深厚的藝術功底,還需要有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有自己對于佛的理解與感悟。佛像面部輪廓,五官神色,都是需要細致思考,再落刀雕琢的,雕刻過程講究一氣呵成,但是,之后,也需要反復斟酌,可能每一次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感悟,需要動上幾筆。所謂慢工出細活,可能也就是這個道理。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還有佛像的身姿形態(tài)。佛像的身體比例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在創(chuàng)作佛像時,不能“隨心所欲”,應該依據(jù)佛家流傳至今的佛像的規(guī)格尺度來創(chuàng)作。佛像所配戴的飾品,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講究,佛像的底座或者坐騎,都需要與佛像整體造型相契合,才能雕刻出一尊宜供養(yǎng)的佛像。佛像的衣衫紋縷,也應該盡顯流暢、自然妥帖,正所謂,細節(jié)處見真章。注重細節(jié),精益求精,才能使水晶雕刻作品更加精美,成為一件藝術品,才不至于糟蹋,辱沒天然水晶的稀有珍貴,晶瑩剔透。
雕刻者以一顆匠心對待每一件水晶雕刻藝術品,將自己的心血融入其中。且不說品質優(yōu)異的水晶很是難得,用以創(chuàng)作佛像的水晶更是難得,我們在對待大自然的饋贈時本就應該心懷敬重與感恩,敬之,慎之。因此,在雕刻過程,每一位雕刻者都會慎而又慎,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全神貫注,不容一絲錯誤與瑕疵,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待每一件作品。
三、對水晶佛造像創(chuàng)作的理解
雕刻工匠在雕刻過程中,賦予水晶新的形態(tài)和神情。雕刻佛造像,是創(chuàng)作者在傳達自己對于佛像的解讀。所以,筆者在磨練自己的雕刻技藝之余,還要研習唐卡、佛像繪制。藏傳佛像,無論是雕、鏤、塑、鑄,都注重型體比例,極為精美,為民族文化之奇葩。諸佛形象,在佛教文化中有嚴格的規(guī)定。所以在雕刻水晶佛造像時,應該注重對佛像的比例尺度分析。在實際創(chuàng)作佛像時,心中要有一把刻著佛像規(guī)制的尺子,約束著手下雕刻刀具的走向。
每一尊佛像,都有其內心世界,雕刻工匠用剛與柔、繁而簡的技法讓佛像剛柔并濟,和諧自然。相由心生,文如其人,雕刻者所創(chuàng)作的佛像,與本人的心性有很大的關聯(lián),手下雕刻的佛是心中佛的外顯。身為佛像雕刻者,我更注重內心的修養(yǎng),對佛家文化的領悟,保持平和寧靜,堅守本心。
佛教文化,講究“禪”字,意思是“思維修”或“靜慮”。所謂思維修,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定心為果。所謂靜慮,指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修禪,是感悟自然變化萬千,世事因果輪回,是發(fā)現(xiàn)自我,感受內在精神,摒棄外物,終而回歸自我的過程。修禪,修的是自己的內心,且不談宗教信仰,修的是自己看世悟世,待世,處世的態(tài)度,修的是自己看待,發(fā)覺自己的過程。在斑駁復雜的人世間,雕刻水晶佛像,于我而言,就是一種修行的過程,在雕刻中,摒棄雜念,回歸平靜,感悟自己的人生之道。
佛像的創(chuàng)作需要繼承傳統(tǒng)文化,合于法,合于制,佛像中深厚的文化韻味需要我們挖掘、繼承和發(fā)展,但也不應過于拘泥。所謂“創(chuàng)作”佛像,在于“創(chuàng)”,在于“作”?!皠?chuàng)”指創(chuàng)新,佛像、水晶藝術品應該與時代相契合,吸收新文化。正所謂,變則通,通則久。 “作”指雕刻的技藝,苦練畫技,磨練雕刻技藝、手法。
四、水晶雕刻作品的意義
無論是水晶佛像,還是水晶佛頭、水晶球、與佛學有關的法器,又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流傳下來的、當代流行的器具、項鏈、手鏈等飾品,不僅有雕刻的工藝之美,還有水晶的自然之美,其中的藝術、觀賞、收藏價值不言而喻。水晶佛造像,受人供養(yǎng),是精神的寄托和慰藉。此外,水晶獨特的磁場,天然水晶制作而成的項鏈、手鏈給佩戴之人帶來的養(yǎng)生效益。以水晶為原料雕刻的藝術品,更是有美好的寓意,比如,由黃水晶雕刻而成的黃財神,有招財進寶的寓意。
人生也有涯,而學無涯,對于雕刻藝術的學習與追求是無涯的,我將以一顆敬重謙卑的心對待水晶雕刻技藝。對于水晶,我一直有種獨特的感情。水晶承載著人類亙古的生命,是人們與歷史對話的媒介,作為一種美好、耐久的寶石,沿襲古老的傳說,又被寄予了美好的愿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質量、健康的關注也越來越多。水晶藝術品的高端化、精品化發(fā)展也是必然。作為美的創(chuàng)造者,我會始終秉承“心靜、心凈”的人生原則,在今后的雕刻創(chuàng)作中不斷進取,繼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結合新時代精神,創(chuàng)作具有獨特風格的水晶佛像,促進珠寶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作者單位:名生水晶雕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