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園 孫明
【摘要】目的:探討活性炭胃腸灌洗治療有機磷中毒的臨床效果。方法:從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有機磷中毒患者當中隨機選擇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利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觀察組利用活性炭胃腸灌洗治療的方法。比較兩組臨床效果、住院時間以及阿托品使用量。結(jié)果: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以及阿托品用量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jié)論:有機磷中毒患者利用活性炭胃腸灌洗治療的效果顯著,臨床上值得廣泛應用。
【關鍵詞】活性炭;胃腸灌洗;治療;有機磷中毒
【中圖分類號】R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10-060-02
醫(yī)院中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中毒急癥,現(xiàn)如今針對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患者胃腸殘留毒物,臨床上并未有良好的清除方法。在臨床搶救當中,反復洗胃、特效解毒劑如阿托品的應用是最為常用的治療方法??墒?,如果過量使用阿托品,可能會造成患者血管擴張過度出現(xiàn)休克,造成血管痙攣、麻痹,直接影響阿托品在體內(nèi)均勻分布情況,導致阿托品的指征不容易進行觀察,無法達到抵御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的效果,甚至會加重中毒。因此,此次研究具體探討活性炭胃腸灌洗治療有機磷中毒的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有機磷中毒患者當中隨機選擇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為32-45歲,平均年齡為(3417±1.22)歲;觀察組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為32-46歲,平均年齡為(3418±1.2.3)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并未有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利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為患者提供口服利尿的藥物,為患者提供徹底的洗胃,靜脈推注阿托品,同時展開機械通氣。觀察組利用活性炭胃腸灌洗治療的方法,詳細的步驟如下:第一,利用10-20g活性炭,并且與200ml的生理鹽水進行混合,通過使用甘油注射器來抽吸[1],通過洗胃管注射到患者的胃部。第二,讓患者變化體位,同時按揉患者的胃部,讓活性炭可以充分對患者胃部中殘留毒物進行吸附,每天要進行兩到三次。第三,按照患者的中毒情形展開三天或者是一個星期的治療,而且要在初次治療兩小時之后展開胃腸減壓,通過使用普通的硅膠胃管來灌洗患者的胃部[2],與此同時防止給患者的喉部帶來不良感受。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效果、住院時間以及阿托品使用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利用SPSS200來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利用P<005來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住院時間與阿托品用量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
以及阿托品用量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3 討論
針對高毒性的有機磷農(nóng)藥來講,人體只需要少量接觸即會中毒;針對低毒性的有機磷農(nóng)藥來講,只有大量進入到人體內(nèi)部才會出現(xiàn)中毒現(xiàn)象。針對中毒類的有機磷農(nóng)藥來講,因為人體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中毒量和致死量存在一定的差異,吸入少量一般濃度時,展開及時的搶救以及治療,那么會讓吸入者脫離危險;吸入大量濃度高的有機磷農(nóng)藥時,吸入者將會在五分鐘之內(nèi)致命。
活性炭能夠?qū)ξ改c道當中尚殘留的毒物進行吸收,早期利用能夠降低毒物的吸收。并且因為活性炭具有非常強的吸附效果,利于胃腸道與血液間形成毒物濃度梯度[3],良好的實現(xiàn)血液中毒物的吸附目的,減少血液當中中毒物的濃度?;钚蕴窟M入到人體內(nèi)部后,降低毒物半衰期,加快患者排泄速度。因此,早期利用活性炭治療有機磷中毒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jù)上述研究結(jié)果表示,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以及阿托品用量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總而言之,有機磷中毒患者利用活性炭胃腸灌洗治療的效果顯著,臨床上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先智.活性炭胃腸灌洗治療有機磷中毒的臨床療效觀察[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7,16(05):40-41
[2] 孫志國,江媛媛,張立葉.活性炭胃腸灌洗治療有機磷中毒的療效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shù)版),2015,9(15):1.2.4-1.25
[3] 李娟.活性炭胃腸灌洗治療有機磷中毒1.28例護理觀察[J].河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14,26(0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