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
【摘要】直面小學作文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寫作類型僵化、寫作意識固化、寫作工具滯化問題,以“融合、開放、體驗”的立體網狀思維的模式,審視寫作類型的拓展、寫作意識的培養(yǎng)、寫作工具的選擇,為學生寫作注入活力,創(chuàng)造更多可能。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 寫作類型 寫作意識 寫作工具
如今,互聯網給現代人的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生活、工作方式的轉變、更新可以說是日新月異。當互聯網與教育教學相遇,更是迸發(fā)出了強勁的創(chuàng)新力,慕課、翻轉課堂、微課程……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顛覆教育流程,沖擊著固化的思維模式。“互聯網+”思維不僅僅是一種技術革命的實踐范式,更可貴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全新角度的打開,以“融合、開放、體驗”為特征的立體網狀思維的模式,指向實踐、追求高效的變革,為學生的學習認知、學習方式、學習效果的改變,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創(chuàng)設了更多的可能性。
“互聯網+”思維在作文教學領域的運用,不但能夠從技術的層面來豐厚素材的積累,突破時空的局限,拓寬交流的渠道,強化互動反饋,而且能夠直面并解決實踐中最為無奈的寫作類型僵化、寫作意識固化、寫作工具滯化等問題,從長期以來困擾作文教學的這三重難關中突圍。
一、從寫作類型突圍,實現價值取向的多元
在教學實踐中用于表達和交流的寫作,主要指的是寫文章。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寬,對于寫作的功能定位是否可以不局限于寫文章。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或者是指向某項寫作技能的專項訓練,一般是為了寫作,提升習作的水平與能力。那么,在此基礎上,是否可以豐富其內涵,拓展其外延?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寫作,來提高學生閱讀、聽說能力以及跨學科學習的能力呢?寫作是否可以看成是學習、思考和研究的必要途徑,從而建構和呈現學習結果呢?
小學階段的寫作,從低年級時的看圖寫話開始起步,到高年級時以記敘文為主的命題類作文。其實,很大程度上,學生是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在目標引領下呈單線型結構提升相應技能的。寫作類型的單一很難滿足學生復雜的表達需求。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將寫作與閱讀結合的同時,將寫作與生活聯結,能為寫作注入鮮活的元素,保持新鮮感的同時激發(fā)挑戰(zhàn)欲,全面提升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在瞬息萬變的生活領域的運用更顯可貴。
因此,除了常規(guī)的命題作文,隨堂的讀寫結合小練筆,專項的片段訓練以外,豐富寫作的類型尤為重要。自制小繪本,下載APP制作美篇、彩視等,將畫面、音樂與文字相結合表情達意的方式,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制作海報、宣傳手冊、說明書,出班級小報,參與競選演講等活動,用文字記錄生活、服務生活的方式,是小學生樂享其中的;科學實驗探索、分組合作討論、社會調查研究等,采用非連續(xù)性文本形成簡易的調查報告,完成一系列過程的記錄與結果的呈現,此類將學習與生活進行對接的方式,是小學生樂此不疲的。
二、從寫作意識突圍,實現目標取向的兼顧
在語文學習領域,一貫以來,閱讀與寫作是學生親近母語的兩大抓手。相較而言,閱讀偏向于理解,寫作偏重于表達?!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學生應該懂得寫作是為了表達和與人交流。當然,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機械割裂的。
學生的閱讀能力層級從簡單的再現、復述性理解起步,在不斷積累、聯系、交流中感悟、發(fā)現,直至能夠評價作品,甚至達成創(chuàng)造性理解并表現。整個過程中,學生從一名讀者的角度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起“作者”意識,推想出作者“為什么寫”“寫了什么”“怎么寫”,能為自己今后的寫作儲存隱形的資源。在學生下筆行文時,清晰地知道自己要表達什么,怎么表達才能贏得別人的理解與認同,就能真正做到綱舉目張,在潛意識里就開始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時也就能兼顧表情達意的妥帖與他人接受的程度。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以文本為教的抓手,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改編,或者抓住文本空白處進行想象填補,都是基于理解與表達雙向作用下閱讀與寫作能力的螺旋式提升,也是對學生讀者意識與作者意識的融合強化。近年來,在作文研究領域興起的創(chuàng)意寫作課程,則是在原有讀寫結合的基礎上,突破了對聚焦寫作技法訓練的局限,目標指向于“創(chuàng)”,給予學生更自由的空間,更廣闊的天地,充分發(fā)揮想象,以仿為途徑,站在“讀者”的角度充分解讀、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寫作方式,直至領悟其中精妙,融入其中,吸取精華。這種“自悟”式的深度學習,促進了學生“學為核心”的積極投入、主動架構。而在文本情境下的體悟,融入學生豐富而個性化的想象,在內在表現欲望的推動下,完成任務的責任感得到強化的同時,弱化了奉行功令的敷衍,習作表達反而成為一種成就,一種權利。
三、從寫作工具突圍,實現動力取向的重構
在作文教學研究中,長期以來重點關注寫作動機、寫作興趣、寫作技法等方面,很少關注到學生的寫作工具——紙和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往往會存在傳統的書寫方式跟不上學生情緒、思維速度的現象,表達的滯后會削弱表達的欲望,不利于及時有效地捕捉靈感付諸筆端,且長時間的書寫導致的肌肉疲憊,極有可能讓部分學生以任務觀點消極對待寫作。
寫作是為了表達,表達的流暢度往往取決于學生當時在情境中產生的激情、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可遇不可求的。定格一瞬間的精彩,速度為王。那么,在寫作工具上除了紙和筆,是否可以考慮引進現代信息技術呢?現代學生對網絡和科技毫不陌生,對新鮮事物,擁有著天然的好奇心、超常的接受力。當語音輸入軟件“訊飛語記”能夠飛快地將他們心中所想、口中所說的話語,以書寫遙不可及的速度轉換為文字的時候,那份激動與暢快,不僅有利于寫作興趣的保持,也因寫作變得如說話一樣方便、修改更加迅捷而消退了許多畏難情緒。書面表達似乎一下子變得如口語一般流暢,的確是一種美妙的體驗。
與此同時,作文成品通過網絡渠道——微信、博客、班級網站的發(fā)表,能夠得到更多、更及時的關注與反饋。展示后得到的肯定,能不斷正面強化學生的寫作動機——讓成功的表達贏得更多的讀者。而在網絡空間,生生互動中的留言、評價、彈幕,對所有參與的學生來說,每一次發(fā)表、瀏覽,都是基于實用主義的作文訓練,在切磋中得到共同提升。身處其中,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被看見”中獲得成就感,獲得源源不斷的寫作動力。
寫作是語文領域的重要內容,隨著社會、文化、媒介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在教育現代化的大背景下,拓展思路、開放胸懷、順勢而為,重新理解“寫作”,可以還學生表達的欲望與自由,讓他們在寫作中學會表達、學會學習,從而逐步建立起與生活、社會、世界的鏈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鄭宏尖.現代媒介與兒童作文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