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新 張志廣 廖富彪
【摘要】 目的 研究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搶救方法及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10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實施綜合搶救措施, 觀察其臨床救治效果, 比較治療前后的心率、血壓及B型腦鈉肽(BNP)水平。結(jié)果 100例患者中, 80例(80%)患者顯效, 13例(13%)患者有效, 7例(7%)患者無效, 救治總有效率為93%。治療后, 患者心率為(120.6±10.2)次/min, 收縮壓為(68.6±5.4)mm Hg(1mm Hg=0.133 kPa), 舒張壓為(72.5±9.4)mm Hg, B型腦鈉肽為(356.25±165.27)pg/ml;治療前, 患者心率為(166.5±48.2)次/min, 收縮壓為(112.3±8.7)mm Hg, 舒張壓為(107.2±14.6)mm Hg, B型腦鈉肽為(1850.25±865.27)pg/ml;治療后, 患者的心率、收縮壓和舒張壓、B型腦鈉肽水平均優(yōu)于治療前,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運用綜合搶救措施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緊急救治, 效果顯著, 價值頗高。
【關鍵詞】 急性心力衰竭;搶救;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37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rescue measures and effects of acute heart failure. Methods? ?A total of 100 acute heart failure patients as study subjects all received comprehensive rescue measures, and their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was observed. Th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and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compared. Results? ?Among 100 patients, there were 80 excellent cases (80%),?13 effective cases (13%), 7 ineffective cases (7%), with total rescue effective rate as 93%. After treatment, patients had heart rate as (120.6±10.2) times/mi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s (68.6±5.4) mm Hg (1 mm Hg=0.133 kPa),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s (72.5±9.4) mm Hg, and BNP as (356.25±165.27) pg/ml. Before treatment, patients had heart rate as (166.5±48.2) times/mi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s (112.3±8.7) mm Hg,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s (107.2±14.6) mm Hg, BNP as (1850.25±865.27) pg/ml. After treatment, patients had better heart rat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BNP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rescue measures shows remarkable effect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 and it has high value.
【Key words】 Acute heart failure; Rescue; Effect
急性心力衰竭發(fā)作迅猛, 只有緊急有效的搶救才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避免危及生命。選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 探索其搶救方法及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57例, 女43例, 年齡25~75歲, 平均年齡(45.3±10.1)歲;高血壓患者28例, 慢性左心衰竭患者24例, 肺源性心臟病患者14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例, 糖尿病患者9例, 腎功能衰竭患者6例, 心內(nèi)膜炎患者3例, 先天性心臟病患者5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綜合救治, 具體如下。
1. 2. 1 體位 對于靜息時明顯呼吸困難者, 一般患者應取半坐或者坐立體位, 雙腿下垂以減少回心血量, 降低心臟前負荷。而嚴重休克昏迷的患者保持半臥、平臥體位。
1. 2. 2 增加氧氣供應 主要應用于明顯呼吸困難與低氧血癥患者中, 特別是指端血氧飽和度<90%者, 需及時實施, 保障患者氧飽和度(SaO2)≥95%[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者SaO2>90%], 給予鼻導管吸氧或面罩吸氧。降低患者的呼吸做功, 弱化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癥狀[1]。采取藥物干預與常規(guī)吸氧干預肺水腫伴呼吸衰竭依舊未得到糾正、且呼吸頻率>20次/min、配合度良好者, 可實施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通氣;對于心肺復蘇時呼吸衰竭者實施常規(guī)治療未見明顯改善者, 特別是代謝性與呼吸性酸中毒明顯且對意識狀態(tài)帶來影響的患者實施輔助通氣干預[2]。
1. 2. 3 強化出入量管理 明顯水腫、體循環(huán)及肺循環(huán)淤血者需對靜脈輸液速度和飲水量嚴格限制。根據(jù)病情控制患者出入量至合理的負平衡狀態(tài), 以減少水鈉潴留, 減輕心臟負荷。
1. 2. 4 鎮(zhèn)靜 根據(jù)患者心力衰竭程度的不同注射適當劑量的嗎啡, 維持患者情緒穩(wěn)定, 減輕急性肺水腫帶來的痛苦, 減少耗氧, 使容量血管擴張, 減少回心血量, 降低肺循環(huán)壓力與心臟前負荷。另外, 其還可達到擴張小動脈的目的, 能降低心臟的后負荷, 減輕心臟負荷;密切觀察呼吸抑制不良反應以及治療效果。合并明顯低血壓、意識障礙、休克以及COPD等患者嚴禁應用[3]。
1. 2. 5 利尿 結(jié)合患者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利尿藥物, 排除患者體內(nèi)多余水和鈉, 減輕心臟負擔。
1. 2. 6 擴張血管 血壓<90 mm Hg者嚴重使用, 主要原因在于其極可能增加急性心力衰竭死亡率。擴張血管藥物的作用機制在于能夠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左右心室充盈壓, 并使收縮壓降低, 緩解心臟負荷, 主要藥物有硝酸酯類、硝普鈉及重組人腦利鈉肽等[4]。
1. 2. 7 增強心肌收縮[5] ①洋地黃類藥物能輕度增加一氧化碳(CO), 緩解臨床癥狀, 使左心室充盈壓下降, 在合并快速心室率心房顫動(房顫)患者中尤其適用。若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情況在其病發(fā)時24 h內(nèi)不可給予毛花苷C治療;②正性肌力藥物:對外周低灌注合并或不合并充血表現(xiàn)者及血管擴張劑、利尿劑干預后效果不理想的肺水腫患者, 建議給予正性肌力藥, 如多巴酚丁胺、多巴胺。
1. 2. 8 控制基礎病因、治療心力衰竭的誘發(fā)因素和并發(fā)癥。
1. 2. 8. 1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ACS) ACS導致急性心力衰竭后重建血運至關重要, 尤其對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在評價病情和治療風險后予急診介入治療或靜脈溶栓治療。對存在急性肺水腫、呼吸衰竭(Ⅰ型或Ⅱ型)者應先糾正肺水腫, 再行氣管插管呼吸支持治療, 伴休克與低血壓者需及時采取有效的主動脈內(nèi)球囊反搏(IABP)機械輔助干預[6]。
1. 2. 8. 2 合并腎功能衰竭患者 對合并其他疾病, 如高鉀血癥、高鎂血癥、代謝性酸中毒等及時處理, 以積極預防嚴重心律失常, 需及時予以糾正。中度以及重度腎衰竭會降低利尿劑的反應, 會引起難治性水腫, 若給予大劑量利尿劑時, 應同時給予多巴胺以期增加腎血流, 但提示無效時, 建立實施血液濾過。若患者腎衰竭較為嚴重, 需及時行血液透析干預[7]。
1. 2. 8. 3 合并感染及肺部疾病患者 肺部感染和敗血癥患者可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選擇有效抗生素, 如COPD伴呼吸功能不全, 需加強抗炎、解痙、平喘治療, 在急性加重期首選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 安全有效, 必要時氣管插管呼吸支持治療[8]。
1. 2. 8. 4 對于合并心律失常患者 心力衰竭中新發(fā)房顫, 心室率常會出現(xiàn)加快情況, 使血流動力學障礙進一步加重, 極易導致心肌缺血、肺水腫以及低血壓, 需即刻行電復律干預, 病情良好、電復律后房顫復發(fā)以及無電復律條件者, 應給予胺碘酮維持竇性心律或靜脈復律;急性心力衰竭中慢性房顫患者應當將控制室率作為基本原則, 優(yōu)選毛花甙C或者地高辛靜脈注射;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續(xù)性室速者, 不管是多形性或者單型性, 患者血流動力學常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 極易惡化為室顫, 因而優(yōu)選電復律糾正, 需注意電復律后室速復發(fā)率高, 可給予150 mg胺碘酮負荷量靜脈注射, 待10 min后再靜脈注, 1 mg/min×6 h, 同時給予0.5 mg/min×18 h維持[9]。
亦可給予應用利多卡因治療。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救治效果。比較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指標, 包括心率、血壓(收縮壓和舒張壓)、B型腦鈉肽水平。
1. 4 療效判定標準[10] 顯效:患者在3 h的緊急搶救后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控制, 且肺部不再出現(xiàn)干濕啰音, 治療72 h后B型腦鈉肽下降至<400 pg/ml;有效:患者在進行6 h的搶救后還有輕微出汗、呼吸困難等癥狀, 肺部干濕啰音情況基本消失, 治療72 h后B型腦鈉肽水平降低且降幅>30%;無效:患者的心力衰竭癥狀沒有絲毫緩解, 治療72 h后B型腦鈉肽降幅<30%, 或者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等??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 1 救治效果 100例患者中, 80例(80%)患者顯效, 13例(13%)患者有效, 7例(7%)患者無效, 救治總有效率為93%。
2. 2 治療前后各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后, 患者的心率、收縮壓和舒張壓、B型腦鈉肽水平均優(yōu)于治療前,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中, 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緊急搶救的10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病情早期評估、早期診斷并進行緊急救治。通過增加供氧、擴張血管、強心、利尿治療、控制基礎病因、矯治引起心力衰竭的誘因及并發(fā)癥等方面采取了系統(tǒng)、專業(yè)的急救措施, 最終大多數(shù)患者的左心衰竭癥狀趨于平穩(wěn), 心率、收縮壓、舒張壓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B型腦鈉肽降至較理想水平, 救治總有效率達到93%。本院在急性心力衰竭處理上加強B型腦鈉肽水平的監(jiān)測指導急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早期診斷和治療效果的評估以及預后判斷。
綜上所述, 運用綜合的搶救措施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緊急救治, 效果顯著, 價值頗高。
參考文獻
[1] 葉創(chuàng)新. 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采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救治效果觀察.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5, 21(3):24-25.
[2] 黑耀宗. 急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搶救觀察.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 2015, 24(14):59-60.
[3] 譚振華. BiPAP聯(lián)合rhBNP在重癥急性心力衰竭搶救治療中的作用分析. 北方藥學, 2015(7):150-151.
[4] 李小宇, 秦儉, 梁瀟, 等. 119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診搶救的回顧性分析.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2, 14(10):1045-1047.
[5] 胡建, 許運帆, 韓寧, 等. 正壓通氣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療效分析. 中國急救醫(yī)學, 2013, 33(z1):57-58.
[6] 苗倩倩, 武忠英, 李亞奇, 等. 高血壓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急救措施與護理. 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6(7):979-980.
[7] 梁美英. 急性左心衰患者急診搶救護理措施分析.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5, 9(18):210-211.
[8] 龐海蓮. 63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的救治及護理體會. 東方食療與保健, 2016(6):84.
[9] 李志皎. 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探討.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4(2):128-129.
[10] 王智慧. 分析院前急救模式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影響.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7(6):30-31.
[收稿日期: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