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小梅(東??h安峰初級中學 江蘇連云港 222311)
“驗證綠葉在光下吸收CO2”實驗屬于蘇科版《生物學·8年級·上冊》第18 章第2 節(jié)“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教材通過1 個原理、2 個變量和3 個裝置的巧妙設計,使學生透過直觀的實驗現象,獲得綠色植物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并吸收CO2的理性認識。同時,與本節(jié)的第2 個實驗“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氣體”相結合,使學生認同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認真設計、組織和開展這2 個實驗至關重要,對于學生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大有裨益。
筆者根據教材的方案(圖1)開展實驗,發(fā)現以下幾個問題。
圖1 驗證綠葉在光下吸收CO2 示意圖
首先,適宜放置盆栽植物的廣口瓶不易尋找,既要體積大、帶軟木塞、能插入玻璃導管,做分組實驗又要保證足夠的數量。由于實驗室和日常生活中均較難找到這樣的廣口瓶,筆者改用較大的塑料袋,并用繩子將塑料袋袋口扎緊,這樣做雖然實驗材料方便易得,但是向塑料袋內滴加BTB(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時操作并不方便。
其次,教材對于所使用的盆栽植物種類沒有明確,教師必須根據生活經驗或者查閱資料確定使用哪種植物效果更好。在反復嘗試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采購多種植物,而且要盡可能地保持2 株植物長勢接近,如果再安排分組實驗,將需要較大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
再者,BTB 水溶液滴加的位置不易把控,滴在植物葉片上或者塑料袋內壁上都會影響實驗結果,且實驗現象均不明顯,3 個裝置內基本上都是呈現黃色。
2.1 改進方案1 經過對教材實驗不足的原因分析,筆者從實驗材料、實驗方法等方面對該實驗進行了初步改進,裝置如圖2所示。
圖2 實驗改進方案1 裝置圖
2.1.1 實驗材料 錐形瓶3 個,銅錢草(Hydrocotyle vulgaris)若干株、塑料吸管1 只、皮筋3 根、注射器1 個、保鮮膜、BTB 標準溶液(濃度為0.1%),1 種變色范圍為pH=6.0(黃)~7.6(藍)的酸堿指示劑、清水。
2.1.2 實驗步驟
1)甲、乙、丙3 個錐形瓶中分別加入等量的清水。2)甲和乙中分別放入大小相似、數量一致的銅錢草,丙中不放。3)用吸管向清水中深呼氣10余次,使清水中溶解大量的CO2,并用保鮮膜和皮筋分別將3 個錐形瓶的瓶口密封。4)將甲裝置放在黑暗處,乙和丙裝置放在陽光下照射3~4 h。5)3~4 h 后,用注射器分別向3 個裝置中注入少量的棕色BTB 標準溶液,觀察裝置中溶液顏色變化。
2.1.3 實驗現象及結論 如表1、圖3所示,丙中溶液變成黃色,因為其中溶解了大量的CO2;甲中溶液也變成黃色,因為銅錢草在遮光條件下還進行呼吸作用,產生的CO2也溶解在水中;乙中溶液變成藍色,說明銅錢草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消耗了CO2。甲與乙、乙與丙分別形成對照,說明綠葉在光下吸收了CO2。
表1 改進方案1 實驗方法及現象
2.1.4 實驗方案評價
1)使用小型的水生植物,例如銅錢草,不僅可以與液體環(huán)境相適應,而且可方便地置于常用的玻璃器皿中,操作簡單。2)一定量的清水能維持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長,且與BTB 標準溶液相結合之后顏色變化非常明顯。3)注射器針頭從瓶口的保鮮膜刺穿一個小孔,操作方便,瓶內氣體不會泄漏,氣密性較好。4)實驗現象直觀、生動、明顯,學生能觀察到BTB 標準溶液與裝置內溶液混合之后瞬間所發(fā)生的顏色變化,促進對實驗現象的感性認識和理性分析。
2.2 改進方案2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學建議部分提出“實驗設計應該多樣化,可以采用比較規(guī)范的實驗儀器設備設計實驗,也可以設計低成本實驗”[1]??紤]到學生都有參與實驗的積極性,但并非都有機會使用實驗室器材,筆者對實驗進一步修改、設計并實踐,獲得了更為簡便的實驗裝置(圖4)。
2.2.1 實驗材料 塑料瓶(瓶口粗一些)3 個、銅錢草若干株、BTB 水溶液。
2.2.2 實驗步驟
1)甲、乙、丙3 個塑料瓶中分別加入等量的BTB 水溶液(藍色)。2)甲和乙中分別放入大小相似、數量一致的銅錢草,丙中不放。3)用吸管向溶液中深呼氣10 余次,使溶液中溶解大量的CO2,直至溶液變成黃色,擰緊瓶蓋密封。4)將甲裝置放在黑暗處,乙和丙裝置放在陽光下照射3~4 h。5)3~4 h 后,觀察3 個裝置中溶液顏色變化情況。
2.2.3 實驗現象及結論 如表2、圖5所示,甲中溶液仍然為黃色,因為銅錢草在遮光條件下仍然進行呼吸作用,產生的CO2也溶解在水中;乙中溶液由黃色變成藍色,說明銅錢草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消耗了CO2;丙中溶液顏色不變,因為其中溶解的CO2含量沒有發(fā)生變化。甲與乙、乙與丙分別形成對照,說明綠葉在光下吸收了CO2。
表2 改進方案2 實驗方法及現象
圖3 改進方案1 實驗現象
圖4 改進方案2 實驗裝置
圖5 改進方案2 實驗現象
2.2.4 實驗方案評價 與教材實驗方案相比,本方案的實驗材料在生活中極易獲得,所有學生都可以積極參與實驗過程,實驗步驟更加簡單,實驗現象更加明顯。
與改進方案1 相比,本方案將實驗材料和步驟又進行了改進,呈現出一些更加貼近教學實際的特征。其一,在沒有實驗室專用器材的情況下,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即可開展實驗。其二,不需要使用注射器注入BTB 溶液,不僅消除了注射器針頭存在一定危險性的弊端,而且在不打開瓶蓋的情況下就可以直接觀察實驗現象,實驗步驟得以簡化。其三,在實驗進行過程中,改進方案1 裝置中溶液的顏色變化是看不見的靜態(tài)過程,只有滴入BTB 標準溶液并根據溶液由無色變?yōu)樗{色的現象,方可說明CO2被綠色植物吸收。而改進方案2 中溶液顏色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fā)生變化,直至其中的乙裝置液體顏色完全變?yōu)樗{色時,實驗即可完成,可直接觀察到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CO2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
實驗是一種科學研究方法,也是一種教學方法,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格物致知”的一種路徑,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方法習得、能力進階及思維表達等起到重要的作用。針對實驗教學面臨的現實困境,教師作為課程的設計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實踐者,應當通過不斷的創(chuàng)新,努力改善實驗環(huán)境和實驗方法,促進實驗教學的落地、生根,促進學生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