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所謂“平面折疊型”問題,即將平面圖形通過折疊變成立體圖形,讓靜止問題動態(tài)化,有效考查空間線線、線面、面面的關(guān)系,更有效考查空間角、空間距離、空間幾何體的體積與表面積,考查直觀想象、邏輯推理和數(shù)學(xué)運算等核心素養(yǎng),使得對立體幾何的考查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平面折疊型”問題是近幾年高考和??伎疾榱Ⅲw幾何的熱點,比如2016年和2018年全國卷解答題就有考查.下面結(jié)合典型試題予以介紹,供參考.
【例1】如圖,在一個邊長為a的正方形S1S2S3S4內(nèi),有一個小正方形和四個全等的等邊三角形.將四個等邊三角形折起來,使S1,S2,S3,S4重合于點S,且折疊后的四棱錐S-ABCD的外接球的表面積是16π,則a=________.
【評注】本題對正方形中的圖形進行折疊,形成一個所有棱都相等的特殊四棱錐.主要考查折疊問題的特征、特殊四棱錐外接球及其表面積計算等.注意所有棱都相等的特殊四棱錐,可以補成一個正八面體,其外接球的球心就是正方形ABCD對角線的交點.
【例2】如圖,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B=2DC,E為AB的中點,將△ADE與△BEC分別沿ED,EC向上折起,使A,B重合于點P.
(Ⅰ)在折后的三棱錐P—DCE中,證明:PE⊥CD;
【解析】(Ⅰ)折后的三棱錐P—DCE如圖所示.取線段CD的中點F,連接PF,EF.在△PDC中,PD=PC,F是CD的中點,所以PF⊥CD.
在△EDC中,ED=EC,F是CD的中點,
所以EF⊥CD.因此CD⊥平面PEF.
而PE?平面PEF,所以PE⊥CD.
(Ⅱ)當∠DEC=60°時,三棱錐P—DCE是正四面體,設(shè)其棱長為a.
【評注】證明線線垂直、多面體的體積與表面積的計算,在平面折疊型問題中常常出現(xiàn).
本題主要考查等腰梯形折疊成立體圖形、空間直線與直線、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由三棱錐的體積求表面積和平面幾何相關(guān)知識,體現(xiàn)對直觀想象、邏輯推理和數(shù)學(xué)運算三種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本題折疊前后,不變的有ED=EC,PD=PC,△PDE全等于△PEC,但△PDE與△PEC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
【例3】如圖,正三角形ABC的邊長為a,將它沿平行于BC的線段PQ折起(其中P在AB邊上,Q在AC邊上),使平面APQ⊥平面BPQC.D,E分別是PQ,BC的中點.
(Ⅰ)證明:PQ⊥平面ADE;
(Ⅱ)若折疊后,A,B兩點間的距離為d,求d的最小值.
【解析】(Ⅰ)連接AD,DE,AE.在△APQ中,AP=AQ,D是PQ的中點,所以AD⊥PQ.又因為DE是等腰梯形BPQC的對稱軸,所以DE⊥PQ.
而AD∩DE=D,所以PQ⊥平面ADE.
(Ⅱ)因為平面APQ⊥平面BPQC,AD⊥PQ,所以AD⊥平面PBCQ.連接BD,則d2=AD2+BD2.
【評注】證明線面垂直、求點與點的距離在平面折疊型問題中常常出現(xiàn).本題主要考查正三角形折疊成立體圖形、線面垂直的判定、面面垂直的性質(zhì)、建立目標函數(shù)求最值,在圖形變化中考查直觀想象,在推理證明與建立函數(shù)中考查邏輯推理和數(shù)學(xué)運算.本題將正三角形折成了一個直二面角,折疊后的△APQ、梯形BPQC與折疊前的不變,只是位置發(fā)生了改變(垂直).A,B兩點間的距離發(fā)生了變化,且隨平行線PQ位置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要建立d關(guān)于x的目標函數(shù),利用函數(shù)求d的最小值.
【例4】如圖,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4AB2+2BD2=1,AB⊥BD,沿BD將四邊形折成直二面角A-BD-C.
(Ⅰ)證明:AB⊥BC,CD⊥AD;
(Ⅱ)求三棱錐A—BCD外接球的體積.
【解析】(Ⅰ)因為平面BDC⊥平面ABD,AB⊥BD,二面角A-BD-C是直二面角,
平面BDC∩平面ABD=BD,所以AB⊥平面BDC.
而BC?平面BDC,所以AB⊥BC.同理可得CD⊥AD.
(Ⅱ)取AC的中點O,則O是直角三角形ABC和直角三角形ADC斜邊的中點,
【評注】本題以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為載體,主要考查折疊問題的特征、線線垂直的判定、線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zhì)、面面垂直的性質(zhì)、四面體外接球的體積計算等.這里的平行四邊形的一條對角線與一邊垂直,先注意正確畫圖,再利用折疊前后垂直不變性和度量不變性處理證明問題.通過觀察折疊前后位置關(guān)系與度量關(guān)系的變化情況,尋找三棱錐A—BCD外接球的球心是解題的關(guān)鍵.多面體的外接球問題是近幾年高考的熱點,常常與相關(guān)知識融合,具有背景新、結(jié)構(gòu)新、解法新的特點,要引起足夠重視.
(Ⅰ)證明:AD⊥平面DBCE;
(Ⅱ)求二面角A-EC-B的余弦值.
即∠ADB=90°,AD⊥DB.
而平面ADE∩平面DBCE=DE,所以AD⊥平面DBCE.
(Ⅱ)解法1(幾何法):過D作DF⊥CE,交CE的延長線于F,連接AF.
易知AF⊥FC,因此∠AFD為二面角A-EC-B的平面角.
設(shè)平面AEC的法向量為m=(x,y,z),
取m=(-4,3,4).又因為底面DBCE的一個法向量為n=(0,0,1),
6.矩形中的折疊
【例6】如圖,在矩形ABCD中,AB=2,BC=1,E為DC的中點,F(xiàn)為線段EC(端點除外)上一動點.現(xiàn)將△AFD沿AF折起,使平面ABD⊥平面ABC.在平面ABD內(nèi)過點D作DK⊥AB,K為垂足.
(Ⅰ)證明:DK⊥AF;
(Ⅱ)設(shè)AK=t,EF=x,求t=f(x)的解析式,并確定f(x)的值域.
【解析】(Ⅰ)因為平面ABD⊥平面ABC,
平面ABD∩平面ABC=AB,DK⊥AB,AB?平面ABC,
所以DK⊥平面ABC.
又因為AF?平面ABC,所以DK⊥AF.
(Ⅱ)如圖,作FG⊥AB于G.因為EF=x,所以DF=1+x.
因為平面ABD⊥平面ABC,所以FG⊥平面ADB.
連接DG,則∠DGF=90°.
在Rt△DKG中,KG=AG-AK=DF-AK=1+x-t,
于是AD2-AK2=DG2-KG2,
【評注】本題主要考查矩形折疊成立體圖形、空間直線與直線、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構(gòu)建方程、建立目標函數(shù)等,有一定的難度.這里AB⊥BC,F(xiàn)C⊥BC不變,四邊形ABCF,三角形ADF各邊長不變,AD,BC,DC的位置有變化,線段DB,DC的長度有變化.